menu
加入书架

芳香唐诗之一•牡丹

作者: 林下蕉客 点击:2468 发表:2020-04-26 09:19:21 闪星:6

牡丹是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落叶灌木。今人都知道它是花王,国色天香,看到牡丹的名字你就觉得高大上,其实很久的从前,牡丹还有其它很下里巴人的称谓,比如,鼠姑、鹿韭、白茸等,看起来和牡丹挂不上钩的名字。当然也有很形象的,比如,木芍药,洛阳花,富贵花等等。

牡丹和芍药历史一样悠久,很久以前牡丹和芍药甚至不分,顶多称为木芍药,后来《神农本草经》发现牡丹和芍药不同的药用价值:“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当然牡丹叫牡丹还是听李时珍的解释吧:“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故谓‘丹’”。

再后来到了南北朝,牡丹从野生变为栽培,《太平御览》:“南朝宋时,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

到了隋代,牡丹的栽培开始扩大,皇家园林、高官显贵都以引种牡丹为荣,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那时牡丹就有了相当别致的品种,从种种迹象看,西苑种牡丹和隋炀帝广泛收集民间的奇花异草有关。

到了唐朝,甚至出现了专门种植牡丹的花艺师,柳宗元在《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

唐朝种植牡丹不仅仅因为“国色天香”,还因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

但真正让牡丹风靡天下,后世趋之若鹜的还是因为武则天。《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

到底牡丹为什么这么让唐朝人喜欢,还得听唐朝人自己说,这个代表叫舒元舆,他在《牡丹赋》中这样说:“我按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其大盈尺,其香满室。叶如翠羽,拥抱栉比,蕊如金屑,妆饰淑质。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无艳,秾李渐出。踟躅霄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皆让其先,敢怀愤嫉。”

意思是牡丹开了,玫瑰得羞死,芍药就失色,桃花不敢艳,李花要退出,杜鹃心有愧,木兰将遁逃,朱槿会灰心,紫薇皆弯腰,哪里敢有愤慨嫉妒的心思。

把牡丹夸到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盛唐气象想想也只有牡丹最相配。别的不说了,这样的牡丹唐诗里当然不会没有,那就赶紧的,到唐诗里在牡丹的芳香中沉醉吧。

先列一些我喜欢的写到牡丹的唐诗。

皮日休《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牡丹芳》节录:

共愁日照芳难驻, 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李正封《咏牡丹》:

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丹景春醉荣,明月问归期。

唐朝咏牡丹的太多了,极赞牡丹芳华,但到了宋朝就不一样,有一人不喜欢牡丹的“华而不实”,就是王溥的《咏牡丹》: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还是回到唐朝,白居易写牡丹最多,不能不介绍他的牡丹,就看他的《惜牡丹花》(其一)吧。且看老白是如何惜牡丹的。

《惜牡丹花》其一: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阶前开着红牡丹,鲜艳美丽,我却是惆怅的,到了晚间就剩下两枝残花,怎不叫人升起“伤春悲秋”的心绪,心想,要是明天大早风一吹,说不定剩下的两枝也全落了,我不甘心这样的“红颜落尽”,忍不住夜里点起火把看牡丹,把牡丹的芳容深深印在脑海中,我知道要再看牡丹就到了明年了。

白居易是真爱牡丹,想要留住牡丹的芳华,知道留不住,不惜夜间点燃火把再一次细细观赏它。不由为老白感动,或者牡丹为老白感动。

再选一首牡丹诗,是薛涛的《牡丹》,就是因为薛涛是唐朝屈指可数的女性诗人。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白居易爱牡丹不过是秉烛观赏,薛涛爱牡丹那是把牡丹当情人对待的。

去年和牡丹你告别的时候,是你零落成泥的暮春时节,我难过的泪洒“薛涛笺”,内心担心像巫山云雨那样没有“后会有期”,却原来还有今朝的“桃花源”再会。你我传情就是你那无比的芳香,我知道,你不说话我也知道,我们心心相印。牡丹你来了,我安心了,夜深人静时,我们枕边共话相思。

多么深情款款,这分明是对有情人,哪里是对花儿,但是就是对花儿,对牡丹花,值,牡丹值,薛涛值。

牡丹文这样的氛围中结束最好,就此打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驻站作家林下蕉客《芳香唐诗》,从今天开始连载。众所周知,唐朝地域辽阔、政治开明、国力强盛、人民富足、文化厚重,这给唐诗的写作和繁荣提供了契机,而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也为作家写作提供了可能。因此,无论是初唐、盛唐还是晚唐,名诗人层出不穷,比如李白、杜甫、王勃、王维、孟浩然、皮日休、白居易等,诗歌内容包罗万象,比如田园诗、边塞诗、离别诗等,此外还有以描绘植物为主的诗歌内容,比如以花卉、草木、谷物为主的植物诗歌。本文即是作家林下蕉客以唐诗中描绘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认真梳理后,用独具个人特色的笔法,为读者献上的美文小品。这是作者继《芳香<诗经>》《芳香<楚辞>》《芳香成语》之后,又一部芳香作品。作者沿着植物这一写作思路,用一年多时间,深入到浩瀚的唐诗中,分类整理了全唐诗中的草木花卉与植物,写作时,又把与描述对象有关的诗词歌赋、医学知识摘录于文中,这就使《芳香唐诗》既保留了《芳香<诗经>》的写作风格,又超越了《芳香<诗经>》涉及的内容,具有了更加深邃的思想内涵。《芳香唐诗》首篇是牡丹。牡丹是国花,其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与唐朝、与女皇武则天有很大关系,因此还形成牡丹文化。此外,唐诗中对牡丹的赞美诗作多出自名家之手。由此可知,选择牡丹作为《芳香唐诗》开篇之作,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牡丹是国花,也是中国百姓喜爱之花,更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题材之一,早在《诗经》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以牡丹为主的诗作,南北朝时期,牡丹进入绘画领域,到唐朝,无论种植还是艺术都达到顶峰,牡丹也成为花中之王,成为国运昌盛、家族兴旺的象征意象。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即是对牡丹诗作个人解读的美文。推荐阅读。编辑:青梅煮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