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们仨》,筝弦上的红尘挽歌

作者: 初见 点击:1746 发表:2020-04-24 09:29:15 闪星:3



  读书,就像接受精神上的洗礼。好书,读起来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更似花间品茗,或清淡或馥郁,沁人心脾;尤胜美酒佳酿,酣畅淋漓。有的书充满诗情画意,明丽纯粹;有的书充满叩问沉思,发人深省;而有的书大气磅礴,激情澎湃,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创作的一篇散文,女儿跟丈夫相继去世,在孤独和思念中,用心穿缀起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了回忆录。

  《我们仨》全书分三部:

  第一部:我们俩都老了

  从一个梦引入,杨绛先生做了一个梦:梦中跟丈夫钱钟书先生相约散步,忽然钱钟书不见了,哪里也找不到,她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等到他就能一同回家一样。钱钟书先生说:这是老人才做的梦。杨绛先生说:我们俩老了,可是你在,我才有家。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以梦开始,梦醒人散。虚实结合,叙述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文中的古驿道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黄泉路,而在黄泉路与另一个世界之间,横亘着忘川河,在这场梦里,钱钟书的船在渐渐漂向下游,她送他,一程又一程。

  女儿钱瑗病危,杨绛心上捅出个大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女儿去世,“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女儿走了,钱钟书也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杨绛在这一部最后写到“我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人生如寄,浮生未歇。我仿佛看到一位形单影只的老人,在无尽的荒野中踽踽独行,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当这世间只剩下杨绛一个人的时候,读书写作,做着生前“我们仨”最爱做的事情。她说只要读书,就觉得他们还在,她一个人,替他们仨活。《我们仨》是把三个人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重温那些幸福的回忆,如同他们再聚了一次。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部是从我们仨相互依傍、患难与共到生死别散的整个人生历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书中涵义较深的一句话,也是给我感触颇多的一句话。

  思念是什么?思念是秋天里的那缕轻风,拂过心间,温柔的,凉凉的;思念是杯清茶,入口微苦,回味悠长;思念是那只断线的纸鸢,带着期寄,飘向远方……

  杨绛先生沿着时光的隧道走到了她和钱先生初遇时,他们风华正茂、一见倾心。钱钟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婚后两年,喜得爱女。动荡年代,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组成一个温暖的孤岛;艰难岁月的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把浓浓的爱情、亲情融入到了彼此的生命中。

  生活艰苦,但总能自给自足。钱钟书虽然遭厄运捉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由于两人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他们并不惶惶然。“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守不渝的信念,让人肃然起敬。

  杨绛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前半句说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则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写照。杨绛在书中写道:“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百年之后,钟书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多几个知己,不求有名声。”

  杨绛从容优雅、平和睿智;钱钟书大智若愚、童心未泯;钱瑗秀外慧中、勤奋敬业;三人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钱先生经常逗钱瑗,乐此不疲,一直到暮年仍是如此。人这一生不可能永远安逸,杨绛先生一家也是如此,他们经历了坎坷波折,但他们还是相扶相持的走过来了。

  1997年早春,不到60岁的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这年,钱钟书87岁,杨绛86岁。都说,“老年丧子”是人世间三大悲剧之一,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夫妻二人倍受打击。1998年岁末,钱钟书追随女儿而去。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段爱情结束了,可这个家庭,却依旧保留在杨绛心里,也保留在我们心里。杨绛在回忆三个人的生活时说道:我们仨是最平凡不过的。现实却不尽如此,任谁都没能把三个人的日子,过得如此般有滋味。

  《我们仨》温婉、平和的文字,蕴涵着深邃和厚重,简洁而沉定、平和而细腻、韵致而淡雅的语言,叙述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辛、爱与痛的日子;一个单纯温馨的知识分子家庭几十年相濡以沫、相聚相失的历程。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离去依依不舍之情。细致入微的描述,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令读者感同亲历。难能可贵的是,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还能那么沉静、淡然、从容而又意味无穷,有时候还带着幽默、诙谐。前尘往事,所有的悲欢离合就那么风轻云淡地娓娓道来。

  2015年,杨绛先生去世,享年105岁,至此,一家三口得以团圆,《我们仨》终成绝响。杨绛先生用毕生的经历和情感,为我们诠释了“我们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词汇。她用她毕生的经历,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如何去活着,如何有价值地活着。

  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当你遇到了,一定好好珍惜。只有跟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家才能被称作“家”,人去了,家只能称作是“驿站”。“有情饮水饱,无情金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好的爱情,从来都是精神上的沟通,灵魂上的契合。只有不断学习、提升,才能赶上彼此的灵魂;婚姻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夫妻应共同努力,同担责任;尊重对方的选择,不求苟同,但求无怼;遇事好好说话,不指责、不抱怨;互相包容、适当妥协。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嫁给爱情,拥有浪漫时光,情深意长;享受婚姻带来的幸福,既有柴米油盐,又有诗和远方;也愿我们都拥有杨绛先生的智慧,经营美满婚姻,眼中有美,心中有爱,遇见美好,撞见幸福,每一天都是——春暖花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尘埃落定,转瞬轮回。难得杨绛先生用毕生的经历和情感,为一家三口补唱一曲悠悠挽歌。文章先介绍了《我们仨》这篇散文的内容,由此阐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让读者对杨绛先生的生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对终成绝响的《我们仨》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