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母亲】母亲的苦乐年华

作者: 梦秋 点击:1615 发表:2020-04-19 10:26:23 闪星:6

  母亲今年82岁,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谦和贤淑、勤劳俭朴、忍辱负重。

  母亲的命运是坎坷曲折的。

  在当时已经拥有两个女孩的家庭,第三个女儿——母亲的出世,将来的命运注定是要与痛苦相随了。尤其外婆又是一个重男轻女思想最重的人。真是“祸不单行”,笼罩在全家人心里“未添男丁”的阴影还没消散,新生儿又染上一种叫“天花“的恶疾;大家便准备顺应天意,任其自生自灭;然而,或许是命不该绝,一丝气息尽管奄奄就是不止。最后是太婆婆实在看不过,用“热猪油”(当时民间治疗“天花“的一种偏方)一遍遍地涂抹,总算捡回了一条性命。

  由于家中缺少男丁,母亲十二、三岁时就肩负起担水、农事耕作、放牧等强体力的活计。

  有一回,时值暴雨多发的夏季,母亲和我的一个堂舅正在山上放牛。忽然间,乌云翻滚,狂风大作,还未等他们回过神来,倾盆大雨已直泻而下。他们来到山脚,暴发的山洪早就把那座小石桥冲得无影无踪了。眼看天色渐晚,暴雨依旧。后来堂舅提议骑牛过桥,因为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母亲只得默认。胆小是女孩的天性,看着堂舅颤颤巍巍地过了桥,母亲也哆哆嗦嗦地骑上了牛背。不料,一个浪头涌过来,老牛前蹄忽然失控,母亲跌入汹涌的波涛之中。堂舅吓得呆若木鸡。正巧,这时外公从家中赶来。堂舅指着那顶在波涛中漂泊的竹编大斗笠说不出一句话。这顶竹编大斗笠救了母亲的一条命。

  十九岁那年,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亲与父亲结了婚。由于奶奶去世得早,一个十几口的大家庭上上下下都由伯母操持打理。母亲进门后,依照“长幼有序“的封建尊卑观念,凡事都得由伯母应允示意方可执行。那一年,冬至快要到了,伯母去集市为全家人添置寒衣,可是就没有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母亲实在是想不通:一天到晚,事没少干一件,凭什么这回就没有份?!后来,征得爷爷的同意,母亲背了两斗绿豆准备去集市给父亲买一件棉衣。谁知伯母说什么也不让,理由是:“新人一年不穿两家衣”。

  时隔不久,他们便与伯父伯母分家另立了门户。同年,爷爷不幸病逝。

  母亲回忆起久远的往事,心中无限感慨。因为父亲过早地失去母爱的缘故,家庭的意识很淡薄。自己是刚刚离开父母出嫁的新人,也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面对眼前的柴米油盐,母亲说当时确实很为难。

  父亲参加农业机械培训班之后,家中的大事小事里里外外都由母亲一个人操持。在当时靠工分吃饭的年月,母亲为了挣工分养家糊口:哥哥刚满月就被寄放到外婆家里,直到上学读书;大姐是在摇篮里睡到自己能走路的时候才走出过家门;二姐在会坐的时候被托付给村庄上一个阿婆照管;我和妹妹出世后,年仅六岁的大姐就肩负起“保育员“的职责。说起这段历史,母亲常常会潸然落泪。

  工休的间隙,回家给孩子喂奶,常常推开家门却在床上找不着孩子,后来从床底抱出熟睡的婴孩,两只小眼窝内汪满泪水,母亲此刻只能心痛得默默流泪。

  收工回家,面对猪喊鸡叫、冷锅冷灶、大的哭小的闹,看着懂事的大姐踉踉跄跄地扛着哭闹的弟妹蹒跚地走出家门的背影,母亲心酸得把泪往肚里咽。

  大姐到了入学的年龄而年幼的弟妹又无人照看,面对大姐渴求读书的眼神,只能把大姐搂在怀里,轻轻地拍拍她的头却说不出一句话。母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屋漏偏逢连阴雨”。日子穷点苦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被病魔缠身,卧床不起。别说工分没人挣了,就连我们几个吃饭也成了问题。

  我们应该感谢伯母,是她让四姐过来帮母亲料理家务,管我们兄弟姐妹五个的吃喝拉撒。

  母亲这次“产后中风”虽然没有送命,可落下了一个叫“风湿”的后遗症病根。每到天寒地冻的日子,或是阴天下雨,浑身关节麻木酸痛,那种痛苦没有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目睹是无法想象的。在我幼年的记忆里,面对母亲举手投足都很困难的时刻,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会变得很乖,因为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减轻母亲的痛苦。

  等到我们都能帮母亲做家务的时候,父亲又被“文革小组“从机关单位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母亲虽然减轻了家务的负担,可是心理的压力更大了。因为母亲知道父亲那生来要强的个性,他不会甘于过平庸的生活。在母亲眼里,“相夫教子”是天经地义的。

  在父亲做生产队长的日子里,母亲总是上工走在最前,放工走在最后,她说不能让别人说闲话。有时候,为了能让父亲多休息一会儿,自己凌晨两三点钟就起床,帮父亲去通知各生产小组组长当日工作安排事宜。尤其在那数九寒冬,母亲常常是忘记自己“风湿“的病根,硬撑着身体去从事超身心负荷的劳作,直到累得病倒了方才知道自己的体质也不是很好。

  母亲被这病痛折磨得实在是苦不堪言,偶然得知一位同乡从大别山区传来一贴专治“风湿“的“祖传秘方”,可前提是要能忍受超出病痛本身数倍的“药物反应”所带来的痛苦,因为很多人都是由于不能忍受那“药物反应”的煎熬而前功尽弃。我们都担心她的身体吃不消,谁知母亲硬是凭着一生练就的韧性挺了过来。

  令人欣慰的是,母亲终于摆脱了那缠身十多年的病魔。

  母亲勤劳的一生使我联想起外婆,外婆八十高龄仍然在操持家务。每当我忆起外婆那双手颤抖得很厉害还在洗衣、做饭、喂牲口的情景,内心就会涌起一股暖流。外婆后来得了“老年痴呆症”,舅舅姨妈他们都很惭愧,认为外婆晚年生活太辛苦,外婆去世时他们高声哭喊着“妈呀,我对不住你啊!”

  为了不让上一辈的遗憾重演,我们经常劝母亲多休息,她总是说:“现在才多大年纪,这么早就闲着怎么行?”有一回,她准备把一担花生挑回家,可试了三次也没能站起来,这时她才感慨地说自己是真的老了。

  母亲勤俭持家是全村人有目共睹的,教育子女也是有口碑相传的。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未打骂过我们,即使我们有谁犯了过错,她也是循循善诱地耐心说服,直到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且保证今后不会再犯。不过,在母亲的心目中,五个儿女除了哥哥生性脾气倔强,其余的四个还都算省心听话。每当亲朋好友称赞她“教子有方”时,母亲口里说着“哪里哪里”,心里却是喜滋滋的。

  记得读中学时,有一次,星期天下午返校。我还未到车站,天空就飘起了毛毛细雨,刚上了公共汽车,雨点就大了起来。汽车正准备启动,忽然,我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呼唤我的名字。我透过朦胧的车窗看到:母亲站在雨幕中,手里拿着一把雨伞,脚上的布鞋已经被泥水浸透……猛然间,母亲“冒雨送伞”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定了格,并且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第一次体会到母爱博大精深的魅力。那天晚上,我满怀深情地记下了内心的感受。后来,我整理修改成一篇小文《永恒的爱》,还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奖项。

  我们兄弟姐妹五个都成家立业后,二老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去一家民营企业做了八年门岗,直到父亲患心绞痛住院。

  父亲76岁那年心脏做了支架手术,为了不让子女受累,母亲承担起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

  有一次,我周末回家陪二老吃饭,母亲对我感叹说:“老儿子啊,你父亲的病再不好,我可能做不动了。”这时我才仔细地端详了一下母亲,原本体重一百多斤的母亲现在只剩下皮包骨头了,我的心一酸,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后来父亲住院保养的时候,母亲忽然感觉胃部不适,接着便呕吐不止,经医生仪器检查,是胃肠之间有不明肿块阻塞胃肠通道排泄引起。请专家会诊,疑似肿瘤,鉴于母亲年事已高,不宜手术,建议保守治疗。

  我连忙给兄弟姐妹们打电话,商量二老下一步的养老问题。去养老院肯定是不行的,二老心理排斥,我们做子女的也不忍心。最后决定由住在二老身边的二姐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其他兄弟姐妹每月出一份象征性的劳务费。

  2018年2月1日(农历2017年腊月十六),父亲终于走完了他的81年人生。我们送别了父亲,都因为自己未能在父亲的病床前尽孝而感到惭愧,并发自肺腑地表示要把在父亲生前未尽的孝道都弥补在母亲身上!但是,此刻母亲的身体也非常虚弱,由于父亲离世的伤悲,加之这许多年照顾父亲的劳累,母亲半年时间卧床不起。后来在大姐和妹妹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终于可以下床行走,我紧张的心才稍微放松下来。

  忽然有一天,妹妹给我电话说母亲由于体内出血导致缺血严重住院治疗,我连忙从公司赶回来,医生诊断说是由于胃肠之间肿瘤长期压迫导致部分肠壁坏死出血造成,建议转院去省城南京治疗。我和妹妹商量后告知其他兄弟姐妹,母亲必须去南京一趟,待专家会诊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我们请了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四个国内知名胃肠专家对母亲的病情会诊后,方案有两个:一个建议马上手术,但成功几率不敢保证;一个是维持保守治疗。鉴于母亲的病情,我们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我们去找主治医生商量,主治医生也主张保守治疗。于是,我们给母亲开了药办了出院手续。

  我们必须感谢老人坚韧的意志,母亲出院这一年半时间里,遵照医生的嘱咐,饮食以流食为主,加上服用抑制肿瘤和止血的药物,半年一次的例行检查,一切都没有异常状况!

  母亲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五。那是万家团圆的好日子。

  祝福母亲在亲人的关爱下,平安、健康、长寿!


【编者按】这是一篇情真意切书写母亲一生坎坷命运的文章,是作者蘸着心酸的墨汁缓缓述出一个极其平常却又极其坚强、谦和贤淑、勤劳俭朴、忍辱负重的母亲。从母亲的出生、成长、出嫁、为人妻,为人母、在旧时大家庭里的委屈、在经历WG时的艰难、在劳累一生落下的病痛中艰难地走过几十年,却一辈子没有亏待过自己的子女与丈夫,把所有的爱给予了她最亲的人,心甘情愿地隐忍自己的病痛,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一个为了战胜病魔,为了保全家人健康平安,尽力行善……这样的母亲怎不令人怜悯,怎不令人共鸣,怎不令人落泪。母亲在每个人心目中是给予我们生命的最敬爱的人,是为亲人遮风档雨的长青树。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