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遥望日月山

作者: 杨柳依 点击:1615 发表:2017-08-06 16:43:54 闪星:2

摘要:日月山,叫做赤岭,因她远看如喷火,近看如染血而得名。这座海拔仅3200米的小山,在群山巍峨的青藏高原上,她小得毫不起眼,然而,因为一个女子的婚姻,她改名为日月山,且以并不伟岸的身姿,屹立在名山大川之林,从此,她傲视苍穹,守望着和平,守望着一个沉甸甸的传说。这个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一)走近日月山

    总觉得日月山离我很远,遥不可及。直到今年盛夏,我和朋友坐在从西宁开往青海湖的汽车上,才知道我已渐渐走近她——我仰慕已久的历史名山。

    早上从西宁出发,经过塔尔寺、拉鸡山等景点,沿途所见,天空湛蓝,山峦连绵,原野辽阔。起伏不平的草地像绿色的海浪,黑白相间的牛羊,成群结队游弋在绿海上。

    汽车过了拉鸡山不远,到拐弯处时,一幅如画美景展现眼前:天净如洗,白云缭绕;青山如黛,深浅相宜;山腰山坳,油菜花开,金黄片片;山下田野,阡陌纵横,黄绿相间;田边棚子,红蓝相杂,点缀其间。山上山下,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高原春色图。1501772470488754.jpg

  太美了!我们惊诧不已,狂拍一番。

  司机笑着问:“刚才你们看到的景色是不是有点江南的味道?”

  我们惊奇地说:“是啊,跟沿途看到的景色完全不同,为什么呢?”

  司机说:“呵呵,这就是你们即将到达的日月山的一个重要地理特点。”

  大家好奇地问:“什么特点?”

  司机说:“日月山山脉是祁连山的一个支脉,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内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日月山东侧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日月山东侧。”

  “哦。原来如此,长见识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司机继续说:“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所以有‘草原门户’之称。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她在群山环绕中透出一个隘口,让骑马行走的民族便利地穿越青藏高原,成为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交马赤岭’,即中原和吐蕃王国的使者必须在此换乘对方的马方可踏入异域土地。”

  “哇!司机你的知识真渊博。”我由衷地赞叹说。

  司机有点羞涩地笑了笑,继续说:“有关日月山的传说,你们知道吗?”

  我是知道唐代以前的日月山不叫日月山,叫做赤岭,因她远看如喷火,近看如染血而得名。

  这座海拔仅3200米的小山,在群山巍峨的青藏高原上,她小得毫不起眼,然而,因为一个女子的婚姻,她改名为日月山,且以并不伟岸的身姿,屹立在名山大川之林,从此,她傲视苍穹,守望着和平,守望着一个沉甸甸的传说。这个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二)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时光倒流至一千三百多年前。

  唐贞观15年(公元641年)隆冬,由西安到吐蕃的唐蕃古道上,旌旗蔽空,尘土飞扬,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行走其中,浩浩荡荡。中间有一宝马香车,翠帘微垂,环偑叮当,里面坐着一位身穿盛装的俊俏佳人,她就是即将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名李雁儿,为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唐朝的西域与吐蕃接壤。吐蕃王松赞干布是个英明有为的赞普,他仰慕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两国互通使者。之后,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奉表求婚,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唐太宗没有同意。吐蕃特使返回吐蕃后,告诉松赞干布,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唐朝没有应允嫁公主。

  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嫁公主,便率兵入侵唐朝。唐太宗派兵迎击,打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之后吐蕃多次骚扰唐朝,再次请婚。为了中原这片风雨飘摇土地的万年长存,为了维持帝王的万古基业,面对一个又一个觊觎中原的匈奴、吐蕃、蒙古发起的连年战乱,守着“女婿不打丈人”的认识,唐太宗采取和亲策略,将一这宗室女李雁儿封为文成公主,允许下嫁松赞干布。

  于是文成公主带着汉族的文明前往西藏,与松赞干布成就了历史上“汉藏联姻”的佳话。1501772520572709.jpg   

  (三)日月山传说

  汽车到达日月山了。日、月两山,挺立在公路两边,山上有两座亭子,分别叫日亭和月亭。从远处看,日亭和月亭就像两朵莲花,盛开在日月山上;日月山就像头戴莲花的情侣,隔路深情相望。

  在日月山下有一文成公主庙,里面矗立着巍峨的文成公主汉白玉雕像。文成公主穿着大唐服装,脸庞圆润,神态端庄,手拿宝镜,目视远方。

  凝视这尊雕像,我浮想联翩,脑海里闪现出这样的图景:年轻貌美的文成公主离开长安以后,爬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此时正是隆冬季节,茫茫雪山,连绵起伏,风沙迷茫,天高地迥,人迹罕至,满目苍凉。

  那一年,她才16岁,正是“李家有女初长成”的年龄。她是从长安坐马拉的“轿车”西行的,到日月山时,已没有“轿车”能走的路,只有骑马才行。于是,她就停下来练习骑马,一练就是两个多月。

  “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日月山,作为中原的最后一站,是一处分手告别的苍凉之地。

  文成公主在山上支起了帐篷,她想在中原这片土地多待些时日,想在故乡做最后一梦。她站在山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取出临行前唐太宗所赐的日月宝镜,没想到镜中出现的却是长安繁华的景色。长安繁华和西域高原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令她悲喜交加,离愁倍增。

  此番远嫁,再没机会回长安了,想到这里,她泪如泉涌,湿透衣襟。但转念一想,自己远嫁吐蕃,肩负和亲重任,非同寻常,她不能辜负皇上的殷切期望。长安一别,后会无期,与其思念,不如不念。于是她毅然将日月宝镜抛下赤岭,义无返顾地踏上入藏之路。

  她摔在东的是日镜,摔在西的是月镜,摔碎的镜片让泪水和风沙掩埋,化作日月两山。

  从此,日月两山,如情侣,唇齿相依,情深似海。为纪念这位深明大义的公主,人们便把赤岭改名为日月山。

  如今的日亭和月亭经幡飘舞,亭子里面用碑文和壁画记录了公主入藏时的种种情景。山上是无数藏人用虔诚和信仰堆起的玛尼堆,石堆上插满了盘树虬枝,表达了人们对公主美丽灵魂的深深崇敬。1501772559738167.jpg   

  (四)仰望日月山

  当我站在日月山上,遥望那连绵的山峰以及山顶上洁白的云朵,遥望那绿油油的草坡以及草坡上白色的羊群,遥望那蜿蜒的唐蕃古道以及路上络绎不绝的汽车和游人,不由得感叹岁月的变迁,沧海桑田。以前崎岖难行的唐蕃古道如今变成宽阔的水泥公路;以前荒芜人烟的赤岭如今变成了游人如织的景点;而亘古不变的是那日月山,始终守在唐蕃古道垭口两端,守望着辽阔的高原,守望着汉藏的和平,岁岁年年。

  回望文成公主雕像,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我为她的深明大义所感动,又为她的聪明能干所折服:当年她只是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却要放弃这个年龄所应有的一切幸福,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华夏民族大团结的沉重担子,这是多么艰难的抉择啊!

  令人欣喜的是,她挑起了这个担子,出色地完成了汉藏和平使者的使命。文成公主凭着她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民情,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的吐蕃。1501772587732400.jpg

  她博学多能,把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去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去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在藏传佛教中,她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从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之后整整三十年,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的努力下,达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一个女人,能为国家作出这么大的贡献,多么骄傲与自豪!

  日月山因她而闻名遐迩,也是理所当然的。

  即将离开日月山了。遥望日月山,我感慨良多:日月山,是自然的分界线,也是文成公主生命的分界线。在没跨过日月山之前,她是大唐公主;跨过去之后,她就成了吐蕃王后。作为大唐公主,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倘若沿着这轨迹生活下去,她可能像绝大多数女人一样,生活安稳,但终其一生,不外乎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默默无闻,最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吐蕃王后,她不但爱丈夫,而且还爱他的民族,爱他的国家,由此得到藏汉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她不仅完成了一代帝王交与的和亲使命,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美好的爱情,走向了辉煌的人生,从而闻名于世,彪炳史册。她的一生,超越了平凡,活得精彩,活得高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文成公主的一生,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作为女性,我钦佩她,景仰她。我千里迢迢而来,就是为了拜谒这位伟大的女子,触摸她纯洁高尚的灵魂,如今,终于得偿所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跟着作者的文字,旅行了一次日月山。首先要说的是要感谢作者了,读着作者的文字,知道了日月山,知道了它原来有这么多的景致和这么多让人感慨的故事。其次要说的是,作者行文虚实得当。本来是去旅游的,作者没有如平常一些游记那样过多地用笔于景色的描写,而是把写作重点用了叙述文成公主入藏一事。行文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对于一千多年前的文成公主的敬佩。叙述不赘,文字流畅,情感丰富,好文章值得一读。推荐阅读! 编辑:学而知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