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中年没有悲哀

作者: 独上月楼 点击:1929 发表:2017-07-28 06:54:55 闪星:9

摘要: 同是写中年的文章,读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体悟。 听梁实秋说《中年》,宛若从浓重的黑暗里徐徐昂起头来,那种渐入佳境式的感悟悄然照亮内心世界;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却像是孤独伫立在数九寒天的塞外,仰脖喝下一口刺骨的冰水,里里外外凉透了。却原来,一样的中年,可以有不一样的诠释,不一样的情愫,不一样的活法。

   夜深了。

  拧亮床头的台灯,一束柔和的光线把我带进每日雷打不动的阅读时光。很凑巧,手中的这本散文集里,同时收入了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

  这是两位大作家给中年人准备的精神大餐。

  靠着软软的床头,细嚼慢咽《中年》的况味,浅斟慢酌《中年是下午茶》的底蕴,心里五味杂陈。

  同是写中年的文章,读起来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体悟。

   1501158530192050.jpg 

   【一】

  打开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第一句话便是一个铁定的结论:“中年最是尴尬”。视线停顿了几秒钟,感觉眼睛有些发涩。

  紧接着,他不依不饶地把中年炸成了“废墟”:中年是“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是吻女人额头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龄”,“是用浓咖啡服食胃药的年龄”,“是看不厌台静农的字看不上毕卡索的画的年龄”,“是杂志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是危险的年龄,不是脑子太忙,精子太闲;就是精子太忙,脑子太闲”,“是‘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的年龄”。总之,“‘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是中年。”

   这些段落冷得让人心头打颤,寒从心起的同时,仿佛有许多新生的皱纹丝丝缕缕在心底蔓延缠绕,不由得,想哭。

   依着董桥的观点,中年就像“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饭还是馒头;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猪蹄葱爆羊肉都还没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会是清蒸石斑还是红烧豆腐也没主意;至于八十岁以后的宵夜就更缈茫了:一方饼干?一杯牛奶?总之,这顿下午茶是揽一杯往事、切一块乡愁、榨几滴希望的下午。

  想不通,被称为“时代的眼睛、文字的知己”的董桥,怎么会那么残忍?在他笔下,中年差不多就被判处了死刑,至少也是死缓。

  如此中年,只能在往事里沉湎,乡愁里徘徊,绝望中挣扎,还活个什么劲呢?

  诗人庞德只说了一句“中年乐趣无穷”,也被董桥先生指摘为“太天真”。“人已彻骨,天尚含糊;岂料诗人比天还含糊。”“中年是一次毫无期待心情的约会:你来了也好,最好你不来!中年的故事是那只扑空的精子的故事……”

  中年果真如此不堪么?一块巨石轰的压住胸口,心里堵得慌。

  脆弱到极限的那一刻,骨子里的叛逆破土而出:人心终究不是蛇,为何要永远蛰伏在阴暗潮湿之处?希望和梦想,也不是可以“榨”出汁的甘蔗,她分明长着坚实的翅膀,飞翔在心灵的天空。

  即便明天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也不妨变个萤火虫的模样,给没去过的天堂带一星属于自己的光。忽地想起朋友在网上说的话:纵有一天,地球毁灭,我也要抱着我心爱的人说,你看这末世有多美!

   中年,并非末世,怎么就会“瞎子闹眼——没治”呢?我不信!

  隐隐地,我对“中年是下午茶”的观点生出抵触。然而,我知道,我的不满虚弱无力,找不到理性的支撑。

     1501158547851469.jpg

   【二】

     翻到梁实秋的《中年》,却像是听一位坐在茶馆里的老学者捋着银白色的胡须望着窗外的斜阳不慌不忙娓娓道来:“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的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

  我相信,任何一位中年人读到这里,都不免颔首称是,中年的凄惶和无奈也随之浮上心头。

  不过,梁实秋先生很是沉得住气,他并不匆忙下结论,而是像画工笔画一样,把中年的滋味细细地描摹下来给我们看……

  “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菁菜描’……而最令人怵目惊心的是,鬓角上发现几根白发,这一惊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这时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连茹,头发根上还许带着一颗鲜亮的肉珠。”

   呀,我的头皮竟有了刺刺的感觉。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着急。该凹入的部份变成了凸出,该凸出的部份变成了凹入……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张脸,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得平的,同时也不知怎么在皱纹之外还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苍蝇屎。”

  呜呼,我已笑不出来。

  然而,接着读下去,心温渐渐转暖:“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读到这儿,便有了柳暗花明的端倪。

   果然!

  “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如同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中年没有悲哀”,点睛之笔横空出世!

   于是,我听见先生豁朗的笑声,和着我心底的欢呼,在空气中弥漫充盈。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这是梁实秋先生为“中年没有悲哀”所作的诠释,散发着温婉的理性之光。   

   顷刻间,这道光倏地射进我的心魂最深处。思绪,瞬间变成飞流直下的瀑布……

   中年,踏遍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再为“三十功名尘与土”而扼腕。

   中年,见多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再为“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嗟叹。

   中年也有追求,但神态是平和的;中年也有憧憬,但步履是坚实的;中年也有激情,但“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恕,较玩世,同时也较温和的态度。”

  中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该错过的都错过了,该失去的也都失去了。从此,告别盲目,告别冲动,告别功名利禄,告别你死我活,告别自欺欺人……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褒贬不惑,望碧空云卷云舒。

  人淡如菊,生命却陈酿般浓而芳冽。

 

    【三】

    2017-01-15 133013(1).jpg同是写中年的文章,读起来却有迥然不同的体悟。

    听梁实秋说《中年》,宛若从浓重的黑暗里徐徐昂起头来,那种渐入佳境式的拨云见日悄然照亮内心世界;而董桥的《中年是下午茶》,却像是孤独伫立在数九寒天的塞外,仰脖喝下一口刺骨的冰水,里里外外凉透了。却原来,一样的中年,可以有不一样的诠释,不一样的情愫,不一样的活法。

    有人认为,《中年》和《中年是下午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肤浅愚钝的我,为何却只听出了“异曲”,不知“同工”何在?

  记得一位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年轻同行告诉我,许多发达国家的法官和检察官大多是由45岁左右的中年人担纲。厚实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对人性有更为透彻的理解;丰富的司法理论与实践,确立了他们对生杀予夺大权有着更为稳健周全的把握。而我国恰好相反,这个年龄段的司法工作者正处于退居“二线”的高峰。

  许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的缘故?

  不久前去新西兰旅游,给我们开车的大巴司机兼导游竟是一位70岁“高龄”的老人。他高高的个头,身板笔直,干净的格子衬衣掖在合体的牛仔裤里,勾勒出一副毫无赘肉的强健体魄,虽银发飘飘,但精气神十足,用“帅气”形容一点不过分。

  他边开车边讲解(忙坏了我们的随团翻译),幽默风趣,思路清晰,记忆力极强,几个小时过去了,毫无倦意(很多人在车上迷迷糊糊睡着了,他还在叽里咕噜说个不停)。都说新西兰的牛奶世界第一,莫非是奶牛的功劳?

  他告诉我们,在新西兰,正式退休年龄是65岁。如果你还想继续干,可以一直干下去,没人强迫你退休。如今,他退休五年了,却一直没闲着。只要“玩心”一上来,就会跟旅游公司“请缨”,做临时导游。

   问他干导游累不累?他笑了,说,有机会结交外国朋友,还可以开车郊游,这样的生活“多有意思”。

  即便彻底退休,也不见得就是一件悲哀的事。

  想想看,被人管束了将近大半生的生命,终于可以真正回归自己了,终于可以由着自己“任性”调度和掌控了,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的享受生命了,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厄尼·J·泽林斯基说得透彻:“退休带来得最大好处是没人再指挥你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了,你开始干那些你自己想干的事儿了。”(引自《40岁开始考虑退休》一书)

  一直笃信,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这样的幸运,通常也只能降临在退休之后。“崭新的生活就在前面,无数的经历等待开发。一些人把它叫做‘退休’,我则称之为天堂。(贝蒂·沙利文语)”

   不知怎的,就在这一刻,刘禹锡的《秋词》翩然落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啊,人生之秋的中年,真的可以没有悲哀。只要中途不“放弃”,只要学会了淡定从容,只要把握了最该把握的自我,就可以做人生大赢家。

    中年,唯有中年,才最有资格说,这是我的人生!

   最后,还是要感谢梁实秋和董桥两位老先生——人生终归是需要点拨的。

   

  (注:此文首发于2006年榕树下文学网站,次发于江山文学网,略有修订和删节。此文首发时,我刚过“知天命”。几年前,联合国卫生组织重新划定了人类中老年人的年龄段:45岁步入中年,60岁预备老年,75岁步入老年,85岁步入老老年。30岁到44岁,属于大龄青年和中青年。据此,我已进入“预备老年”,在真正的老年还未到来之前,我想暂时赖在中年行列,但这篇文字显然不能再等了。呵呵!)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读梁实秋的《中年》和董桥《中年是下午茶》是异曲同工,两位大作家给中年的定位是那么现实,游丝移动,悲观的哀号是共同心情的约会,点拨中年不可像诗人笔下“中年乐趣无穷”那般含糊中的“太天真”。作者月楼笔锋转处,读惯了梁大师的柔声细语,尽见末世之美,中年内容充实,生活如同窖藏多年的陈酿,中年没有悲哀,中年灵光无限、妙趣横生,点睛之笔指向光明。品读两位名家,体悟截然不同。引发对中西方退休年龄界定的思考,引发人生乐观向上,评文收关之笔观点更加明朗,我言秋日胜春朝,老树春深更著花。看似书评,实则深度人生感悟,加星推荐阅读。编辑:星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