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说福
中国人崇福、尚福、祈福、盼福,其实幸福很简单!
家和有福,平安是福
孝顺生福,厚德积福
勤劳造福,助人为福
健康享福,长寿多福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民俗文化,贯穿于华夏5000年文明的始终。中国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可以说,福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根脉。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春节、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新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始至正月十五(上元节)结束。
福 这个最受国人喜欢的汉字,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它包含了人们哪些福求福旺?
汉字的创造本身就是一套生命哲学的体现。《说文解字》在解释福字的意义时说“佑也。从示畐声”。“佑”就是赐福、恩佑的意思。福,从示部的汉字多与宗教、祭祀、神灵、灵性世界有关,如:神、祀、禅、祥、祈祷、礼仪中的“礼”、社稷中的“社”等。
“福”字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左传》载,“福,佑也。”意为神灵保佑,逢凶化吉为福。
《说文解字》将福字定为形声字。福是礻字旁,代表着示,示则是与神或精神相连。礻(示)上有一“二”字,“二”字代表上的意思。礻(示)下“lll”代表着太阳、月亮、星星。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揣摩到古人所表达出来的意义:高天在上,在宗教的范畴里,就是指上天或造物主。
《礼记》里对“福”的解释是“福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遂如意的含义。《尚书·洪范》给出的分析是“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看来,古人普遍以“福”“富”互训,表明家富则有福。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和精神观念的升华,“福”还演化出很多引申义,如“福”“禄”同义。
时至如今,当下人们对福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幸福、富有、运气等等。有些撰文更把“福”字右边的“一”解释为房屋的梁——拥有一个体面与舒适的居所;“口”象征人口——寓意子女绕膝四室同堂的美好;“田”代表土地——表示肥沃与多产的田地以及稳定与保障的经济来源。
因此,一个人有房住有田种且人丁兴旺就是“福”的定义。这种对“福”的理解也在被尊为“天下第一福”的解读中得到确认:康熙皇帝为孝庄太后所御题的福字暗含着“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
中国民间对福也有独到的认识,这从一些关于福的格言中就可以看出。如“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聪明浑厚之见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撄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之岁谓之福”“心宽性怡,快乐就是福等等。
这些格言看似平凡,却表达了普通人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阳光明媚的一天,闻到了春天的花香;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友人的一句问候;一顿美食,一杯香茗;健康的身体,美丽的容颜;慈祥的老人,可爱的孩子……
【编者按】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世代不变的期盼;福,包含了人民方方面面的愿望和祈求;福文化作为中国大众文化、民俗文化,贯穿于华夏5000年文明的始终。春节正是福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家家贴福字,处处有福字,心心念念都是福,福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根脉。作者把福和春节,和民族文化和传承糅合在一起,自然、深刻,有知识。推荐阅读。编辑: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