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了北海老街
怀着惊叹和好奇,走进了北海老街……
这是北海的根,是这座城市凝固的历史。
北海老街始建于1883年,全长1.44公里,沿街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商铺挨户相连,分布着英法德等国领事馆旧址,曾是北海最繁华的街市,南来北往的商客聚集在这里交易,街道内可以看到当年的商号、教堂、药店等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有关的水井、餐馆和邮局,漫步在老街,可以体验慢生活,享受好时光。
老街的入口处竖有一门楼式牌坊,门额上镶嵌着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升平街”三个楷书大字。老街上的建筑大多为二至三层,墙壁基本都由灰、黄、黑三种色调构成。每一栋楼的正中,都刻有自家的印记,如“陈荣和”、“潘德祥”之类;街上亦有天主教堂、药堂、酒肆、茶坊等。你可以从一个个斑驳残缺的老字号招牌或刻印于骑楼之上那逐渐褪色的字迹中,寻找老街昔日辉煌的痕迹。也可以从沿街的商铺、咖啡厅、小吃店中感受这里如今的热闹与繁华。
北海老街,不仅是老房子、老街道、老店铺的组合,它是老人、旧事、历史和现实的交融。在这条老街上,老少同行,新旧交织,如缓缓流动的水,使这百年老街既沉寂,又灵动,既回望,又期待,年代感十足。
老街上的那些灰墙、青瓦、石板路,通幽曲巷。那些本地的老人、小孩,不惊讶,不好奇,时玩时隐;那些微笑的、沉思的、摄影的游人,不急,不缓,随意而行……
北海老街,其实就是北海老城。这就是北海市的发祥地,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北海老城现存格局形成于清末民初,包含有约三平方公里范围的老街老建筑群,格局基本完整,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鲜明。
地处北海市区北侧的老城,紧邻廉州湾,沿着北海市区北部沿海海岸,直线排布,是中国岭南直线最长,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老街。
北海老街的骑楼,并不是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而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晶。那一块块青砖,一张张瓦片,一方方石板,一个个门口,包含有西方人对其文化理念的融合与改造,也包含有东土神秘的建筑风水、文化传承、生活品位和生命追求。在老街上,基督教、佛教、道教文化各安其道。
老街两边的建筑整齐划一,风格典雅,属中西结合壁的建筑物。商户一般釆用西洋建筑的模式结构,受19世纪末英、法、德在我国建领事馆的影响,颇有古罗马建筑的风格。
街两边墙面上部,有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装饰性浮雕。这些建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达两公里多的,保存完好的骑楼老街。
骑楼,即前楼下面是空出来的,只有柱子“骑楼”在临街边沿,门口则内缩形成一个“空格”。一家家一幢幢楼的“空格”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走道长廊。客商、行人可于骑楼下避烈日、躲风雨。骑楼老街因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保存完好,被誉为“空中雕塑长廊”。
如今的老街已被开发成一条特色的商业街,出售各种商品,你也可以在这里吃到比如香辣花螺、虾饼、猪脚粉等各种当地美食。漫步在老街,你还可感受不一样的市井风情:躺椅上摇着蒲扇哼着曲儿的老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打牌的居民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摄影爱好者镜头中的主题。
有人说,北海老街是一幅“北海风情图”,记录了当时北海作为港口城市水陆交通发达,贸易繁忙,百姓劳作的场面。走过了会感受到是一幅北海版的“清明上河图”,那丝毫不为过。
老街的生活是丰富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街,除了酒肆歌坊,还有各式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老街的教育氛围也是浓郁的,最早的私塾、到新式学堂、中西合璧的教会学校,在当时的老街是一幅弥漫着书香的画卷。
逛老街,是感受老街,是时间老街,是生命老街。它的美,不仅是静的,更是动的,不仅是外来的,更是本土的,不仅是别人的,更是自己的,不仅是外部的,更是内心的。
走在老街上,仰俯之间,那一片片浸透百年风雨的灰白颜色,会给你世事沧桑的启迪。那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小街小巷,会把你引离俗世。那一道道飞檐瓦尾,那一幢幢老旧建筑,将引领你的目光和心神,缓缓飘起,去往安宁,去往品味。让人们通过一目了然的马路、骑楼、立面、招牌等各种现象了解到老街的多元文化,呈现了一个名不虚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良好现象。
【编者按】广西北海,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她的银滩以中国最好的沙滩著称,而要了解这座城市,北海的老街是必须要去的,那里,有她的历史和文化。那里是北海的根,是这座城市凝固的历史。那斑驳的建筑诉说着她的身世,那五颜六色的招牌显示着她今天的繁华,那熙熙攘攘的游人,展示着她的魅力和吸引力。北海老街是一幅“北海风情图”,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跟着作者游老街,一定会收获满满。推荐阅读。编辑:柴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