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云南行之五:走进打洛镇

作者: 蔡昌旭 点击:2047 发表:2017-07-26 20:44:05 闪星:1

摘要:打洛镇具有浓厚傣族民族文化底蕴,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迥异相互交融。傣族、布朗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开关门节,哈尼族的节日主要有嘎汤帕节、打秋节。每年这些节日此起彼伏,色彩斑澜,把人们的生活点缀得丰富多彩。

    打洛镇是西双版纳南部边陲的一个小镇,距景洪市133公里、勐海县城70公里,是云南省的一个重要口岸,有着优越的地域优势。

打洛镇地处中缅边境,位于勐海县西南部,与缅甸小孟拉接壤。东南为布朗山,西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6.5公里,西北与西定乡毗邻,东北为勐混。

打洛,是傣语译名,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族。

打洛镇是一个山区、半山区的农业乡镇,地形为群山环抱的低中山丘陵地带,中间为宽谷盆地,地势西北高,山脉呈北南向。境内气候多样,属于北热带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境内最高点在北部的邦南后山,海拔2175米,最低在东南部的抚盐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98米。总面积400.16平方公里,南北纵距18.7公里,东西横距27.5公里。镇政府驻打洛街,距勐海县城73公里。距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县城3公里。2007年11月13日,打洛镇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国际公路客货运输口岸。

打洛历史悠久,在元代是“倒龙”,明清时期叫“版纳景洛”。不同的民族聚居在打洛渡口,从事商品交易活动。打洛边贸发达,位于打洛镇3公里处,有打洛边境旅游开发区。建有边贸交易市场、饭店、宾馆、娱乐场所等遍布区内。游览打洛还可参加中缅边境“一日游”。 打洛森林公园主要景观有中缅219号界碑、民族歌舞表演场、胶林消暑园、中缅贸易商场、中缅友谊桥和水上娱乐城等。

打洛镇打洛口岸早在明清时,就已成为一个重要通道。是滇南“茶叶商道”和东南亚国家“边贸之路”的通道口岸和驿站。在十八和十九世纪,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就是通过打洛口岸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并转销香港等地。目前出口商品有纺织品、百货、针织品、五金机械、建材、副食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主要销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家;进口主要商品有矿、木材、农副产品、药材化妆品等,是勐海对外进行商品贸易的窗口。

打洛,系傣语地名,意为不同民族共居的渡口。原为一土司地,明隆庆四年(1570),设十二版纳时,景洛(打洛)、勐满、勐昂、朗妄、勐康为一版纳,称“康洛满”。1913年隶普思沿边行政总局第三区行政分局。1927年设县时,隶佛海县。1950年设区,称板洛区,辖打洛、勐板,隶佛海县。1953年建自治区重划十二版纳时隶版纳勐混。1963年从勐混区划出设镇,称打洛镇,隶勐海县。1968年更名为“五七”公社,1973年更名为打洛公社。1982年更名为打洛公社管委会。1984年更名为打洛区。1987年9月更名为打洛镇。

打洛镇具有浓厚傣族民族文化底蕴,人们的文化、生活习俗迥异相互交融。傣族、布朗族的节日有泼水节、开关门节,哈尼族的节日主要有嘎汤帕节、打秋节。每年这些节日此起彼伏,色彩斑澜,把人们的生活点缀得丰富多彩。

该镇属于北热带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全年均为无霜期,风向多为西南风和东南风。资源丰富,水利条件较好,有大小河流8条,其中主要河流有南撇河、回南善河、南他拉河、南板河、南庄龙河、南览河等。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打洛镇的独树林和边境口岸、橡胶林等。站在山顶上眺望缅甸的小孟拉,环绕在打洛镇周边的的山谷橡胶林和各种热带雨林,使我想起电视剧《孽债》的主题歌,联想到当年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来到这里的情景。他们到这里为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在边疆立下汗马功劳。

打洛,这块别有风清的古镇,您不仅让我感受到景色美丽,还有边疆的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盛情款待。这次只能停留短暂的两天,遇机会我还会过来与您同眠同起,同悲同歌,深层次地体验边境少数民族的情深意长。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笔不算优美,但很朴实;文章虽然不长,但也把打洛镇的风土人情基本介绍清楚,将作者的感受跃然屏上,值得一读。编辑: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