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一座两个皇帝合葬的陵园

作者: 张林初 点击:1625 发表:2019-11-29 13:00:42 闪星:5

摘要: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与中国历史上惟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其“无字碑”是千年之谜,“六十一番臣”石像则引人注目。

1575019694103969.jpeg

        金秋九月陪法国友人到西安旅游时,我们特地包车前往安葬武则天的乾陵游览。包车属于陕西省国际旅游社,司机小叶不仅会开车,而且还是一位很好的导游。

  我们上车后,小叶熟练地开着车,还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西安的景点和陕西的风土人情。车上高速公路后,司机小叶说:“我们今天去乾陵旅游,你们知道为什么叫乾陵吗?”

       我们虽然临行之前做了一些功课,知道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与中国历史上惟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但不知道为什么称乾陵。

       小叶有点得意地告诉我们,“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武则天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憾’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朝廷便很快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风水师选择墓地。两位风水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唐朝京都长安城西北约70公里处的梁山。《易经。八卦》称,“乾为天,坤为地”,皇帝有“天地之贵”,梁山又在京都长安城的西北,即八卦的乾方,所以该陵园称乾陵。”

       小叶接着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在中国历史上有13个王朝定都陕西,72位帝王葬于悠悠八百里秦川,其中唐朝18位帝王葬于渭北高原。

1574992509584974.jpg       乾陵以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壮观,堪称唐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作。据考证,乾陵陵园仿唐长安城模式而建,有宫城、内城、外城。墓室位于宫城中心,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内城四面各有一门,分别为青龙门、白虎门、朱雀门、玄武门。

  步入乾陵园区,一条青石铺就的宽阔司马道(也称为神道)映入眼帘。司马道依山势缓缓升高,向北延伸与巍峨耸立的梁山北峰融为一体。司马道两侧整齐有序地排立着许多大型石雕,自南向北依次是:一对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五对仗马及控马者、十对直阁将军石人像(亦称石翁仲)。华表巍然屹立在司马道的最南端,是陵墓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衬托出乾陵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优美雅致的高浮雕鸵鸟和翼马,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的往来的象征。石马和石人,象征皇宫的仪仗队伍。戴冠持剑的石翁仲,个个表情凝静,衣着端庄,颌首而立,威严肃穆地守护着陵墓。这些石雕件件美轮美奂,代表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石雕艺术,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艺术技艺。

 1574992555121973.jpg    沿司马道一路北上,我们便来到了千年之谜的“无字碑”。“无字碑”位于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遗址前。该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8.03米,宽2.10米,厚1.49米,重约98.8吨。我们围绕“无字碑”观看,但见圆首方砆,碑头刻有八条缠绕生动有力的螭龙,碑身两侧各刻有一幅《升龙图》,碑座阳面正中线刻有一幅《狮马图》。碑体高大雄浑,气势如虹,雕刻精美,为历代群碑之冠,把中国历史上惟一女皇帝武则天的霸气雄才体现得淋漓尽致。环顾硕大的“无字碑”,未见一个唐朝人刻的字。如今留在碑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是宋代以来文人学士游乾陵时的题诗刻文。

  “无字碑”的碑主武则天,原籍山西省文水县,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县。其父武士彠原是木材商,后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少时随父四处奔波,12岁丧父后,在外受歧视,在家还受两个异母哥哥的欺辱,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炼就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14岁时因才貌双全被选人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到感业寺削发为尼,不久被唐高宗接进宫中,先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又被立为皇后。从此,武则天就开始参与朝政,并逐渐掌握实权,最终于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的50年中,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开启了开元盛世,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

1574992600675168.jpg     关于武则天立“无字碑”的说法,历来史学家争论不休,聚讼纷纭:其一,德大说。武则天德高望重,书已难表;其二,自惭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自感不书为好;其三,称谓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因难定其称谓,干脆一字不铭:其四,遗言说。武则天留有“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遗言,等等。至于真相如何,后人很难得知,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过“无字碑”之后,我们便来到《述圣纪碑》,《述圣纪碑》与“无字碑”遥遥相对,竖立在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阙楼遗址前。碑由顶、身和座三部分组成,通高7.35米,总重约89.6吨。全碑由七节组成,故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七节碑,七节取于“七曜”,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称,寓意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述圣纪碑》的碑文由武则天亲撰,中宗李显丹书,共5600余字,现实存2011字。全文主要叙述了高宗的生平史略和执政时期的“文治武功”。乾陵《述圣纪碑》的树立,打破了帝王陵前不立碑的惯例,是武则天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上的一个创举。

  乾陵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司马道最北端的东西阙楼遗址后,置有两组石人群,西侧32尊,东侧29尊,分东西四行站立,俗称“六十一番臣”石像。雕像与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双手前拱,表示祈祷。每个石人像背后原来都刻有族名、官职、衔爵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如今只有七尊石像背面字迹模糊可辩。据考证,这些石人是当时来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的官员和邻国的王子、使节。武则天将他们的雕像立于乾陵朱雀门外两侧,目的是“夸耀后世”,宣扬高宗和武则天朝的国威,以及唐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友好关系。

1574992652604467.jpg  至于这些石人为何都无头?众说纷纭,一说毁于明嘉靖年间的地震,二说毁于明末清初的战争。民间的传说是,明朝初期,有位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立在这里给唐朝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便想把这些石像毁掉。于是他想到一个妙计,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地里糟蹋庄稼,第二天又对百姓说是那些石人糟蹋了庄稼,并称想要保护好庄稼就必须砍掉这些石人的头。当地群众认为这位外国使者说得有道理,于是把这些石人的头都砍了。尽管石人都已经没有头部,只剩躯体,但我们仍能看出唐代精湛的石雕艺术。

  拾阶而上,两只威武的巨型石狮蹲踞于平台两则,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霸气十足。左侧石狮威而不发,凝视望眺,右侧石狮体型硕健,仰望云天,给人以气宇高昂,雄健挺拔的美感。置石狮子于陵前,使整个陵区蒙上了一层神圣、尊严、凛然不侵犯的气势,从而渲染了乾陵的威势和唐王朝的强盛。

 1574992679693672.jpg 再往北就是乾陵墓室所在地北峰。放眼北峰,树木交错掩眏,满目翠绿。站在梁山北峰之巅,感悟大唐雄风,折服于一代女皇的雄才胆略。

       据考证,乾陵是目前惟一没有被盗过的唐代帝王陵墓。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然而,由于诸多原因,乾陵至今尚未发掘。1958年周恩来总理对《乾陵开掘计划》做出了“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先不要开掘”。从武则天当政时唐朝国强民富的情况看,我们可以想象乾陵的墓室一旦开启,那必将又是世界一大奇迹。

  走出乾陵园区后,我们上路准备去参观法门寺。车行约20分钟后,司机小叶突然将车停在路边,让我们从远处观赏和领略乾陵的雄风。我们站在咸阳塬上远望梁山,宛如一位新浴后的美女,静静地躺在莽莽苍穹之下,梁山的北峰是她的头部,东西对峙的南峰是她高耸的乳房。所以人们说,乾陵是一尊“睡美人”,是女皇武则天仰天而卧的绝妙象征。



  注:此文系旧作,原载《江山文学网》新雀之巢文学社团2015年10月19日,刊于《中国地名》2017年1月期。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游记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了一座两个皇帝合葬的陵园,陵园的组成部分的构造特点及其绝无仅有、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介绍合葬陵神圣、尊严、凛然不侵犯的气势,渲染了乾陵的威势和唐王朝的强盛。“无字碑”是千年之谜,把中国历史上惟一女皇帝武则天的霸气雄才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昭示了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开启了开元盛世的功勋,她也不愧是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乾陵中《述圣纪碑》的树立,打破了帝王陵前不立碑的惯例,是武则天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上的一个创举。“六十一番臣”石像的引人注目,宣扬了高宗和武则天朝的国威,以及唐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友好关系。感谢赐稿,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