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高昌故城外邂逅唐僧玄奘

作者: 张立民 点击:6603 发表:2019-10-24 09:48:17 闪星:8

摘要:诗史让人惯看秋月春风,旅行使人亲知山高水长。高昌一行虽然没有看到城中有什么建筑遗存,但城外的唐僧塑像却让我重新认识了玄奘。我并不否定文艺作品中的唐僧形象及其作用,但了解真实的唐僧不比把他娱乐化更有教育意义?有鉴于此,我将这篇心得殷殷恭记,与读者分享。

 

       到了吐鲁番,游完火焰山和柏孜克里千佛洞,顺路去寻西域历史深处的高昌城。没啥明确目的,只想看看曾经的丝路重镇、妙香佛国还有什么遗存。

  当地的气温高达43度,热气蒸人,挥汗如雨。红色的火焰山看上去真的像一团熊熊燃烧的大火,令人望而生畏、躲之不及。景区内有卖烤鸡蛋的,不是用火烤的,是把鸡蛋埋在沙子里晒熟的。柏孜克里千佛洞里彩绘的佛像大多不在其位,不知去哪儿乘凉了。

  穿过维吾尔人聚居的三堡村,只见黄沙之上覆盖着大片的葡萄架,晶莹剔透、密密匝匝的葡萄串显示着又是一个丰收之年。这得益于两千年前建设的坎儿井工程,把融化的雪水从地下引了过来。老天想大量地蒸发一下,却无处下手。有了水就有了万物生长的希望,植物活,动物跳,人欢笑。也因此在火焰山下,出现了一座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高昌城。

  在一个丁字路口左转不远,出现一道黄色的城墙。停车,有种惊喜从心头升起。昔日汉武遣兵屯垦的高昌壁、唐时长安在西域的翻版高昌城、世界宗教荟萃的妙香国难道还在?赶紧趋前观看,却意外发现在城门外立着唐僧玄奘的高大塑像。仔细端详后,感觉不对头。唐僧师徒翻越火焰山时,没说到过高昌城。再说,这一塑像与我心中的印象大不一样啊!虽然也是光头和尚,但分明是个年轻小伙,也就20多岁。他身穿袈裟,手持禅杖,脚蹬麻鞋,背着木箱,目光坚毅,正大步流星地向前走着,充满青春活力和动感韵律。况且只有他一人,没有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等徒弟跟随。

  这一形象,对我原来的印象完全是一种颠覆,一种否定。曾经在西安的大雁塔前见过唐僧玄奘的塑像,面目和善,老成持重,一副高僧大德善爱的模样,与小说《西游记》中的描写比较接近,是我认可的形象。

  老话说,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这是怕把少年之心看野了,老年之心看奸了。可我在小学六年时就偷吃了《西游记》这颗禁果,是在母亲呵斥和抢夺中读完的。从此,我心猿意马地总想往外溜达,浪迹天涯,寻奇揽胜。同时,我十分鄙视唐僧,昏庸迂腐,好歹不分,耳朵软,没主见,总上妖精们的当。自己没啥本领,却往死里整治神通广大、忠心耿耿的孙悟空。每当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恨得我咬牙切齿,希望孙悟空立即离开唐僧,永远不要回来。要知道,没有孙悟空等人的一路贴身保护,他根本去不了西天,也取不回真经。

  可爱的国人都像我一样,总是从戏剧和小说中了解历史,认识人生,把文艺作品当作真实的历史,当作应有的人生。然而,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回家后,两个唐僧就像真假猴王那样开始打架了,相互指责对方是假的。我则如唐僧一样,难辨真假,一筹莫展。

DSC_0409_副本.jpg

       行万里路还须读万卷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找到了两本书真实记载唐僧玄奘的书,一本叫《大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辩机整理,记录了他游历西域各国的所见所闻,属于极其珍贵的地理史籍。还有一本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玄奘徒弟慧立和彥悰所写,生动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是详实可信的历史资料。前者从高昌城写起,后者从出生时讲起,两者互为印证和补充。除此之外,《旧唐书》等历史典籍中也有明确记载。认真读了这一记一传后才知道,唐僧玄奘确有其人,而且真的到过高昌城,但其形象和事迹与《西游记》等文艺作品的塑造差之何止十万八千里。

  唐僧玄奘本名陈祎,法号玄奘,公元602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具体日期不详。陈河村中现有“玄奘故里”,寄寓着人们对他的景仰和怀念。在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村还有个“玄奘家祠”,这是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认定的玄奘出生地。说玄奘是河南洛阳人,那是没有争议的。

  玄奘在兄弟4人中排行老幺。因父亲信佛和二哥出家为僧,他10岁时被兄长领进洛阳的净土寺学习佛家经典,“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虽宿学耆年不能出也”,13岁时能复述法师讲过的经文。后来,他到汉川、四川的一些寺院游学,“执卷伏膺,遂忘寝食,爱好愈剧”。20岁正式剃度出家,已经是有名的学问僧了。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形成了很多流派,相互存在教义之争,所翻译和解释的经文不尽相同,且理疏言浅。玄奘决心做好统一和提高工作,以便更好地弘扬佛法,引人向善。一天,他在长安偶遇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告诉他印度的那烂陀寺高僧云集,学术开放,有真经传授。这引起了玄奘的极大兴趣,发誓“乃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瑜珈师地论》)以释众疑”。

  玄奘初心即定,便付诸行动。他向朝廷打了报告,却未获得唐太宗李世民的批准。李世民不喜欢佛教,尊奉的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加之唐朝初立,封锁边境,禁止人员出入,违令者斩。原来想与玄奘结伴同行的人都打消了念头,玄奘却不畏惧,竟敢“冒越宪章,私行天竺”,时年26岁。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八月,玄奘从长安(西安)出发了。行前,他并没有与唐太宗结为兄弟,也不可能成为其“御弟”,更没有大唐朝廷开具的通关文书,完全是偷渡行为。一路上,他以讲经说法为名,经兰州、凉州(武威市)、瓜州(渊泉),到达玉门关,再往前走就是新疆地界了。

1571871741536864.jpg

  沿途官府接到了朝廷的通报:“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这就是说,沿途官府要严加堵截,见着就抓起来。玄奘只好昼伏夜行,隐形藏身。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在人烟稀少的河西走廊。有好心的官员曾劝他自觉返回,玄奘并不隐瞒自己西行的目的,宣称“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玄奘宁可向西死、决不东归生的坚强决心,打动了一些官员,没有将他强制送回。

  然而,从玉门关到哈密有500多公里,沿途是沙漠戈壁,莫贺延碛,杳无人迹。有位胡人告诉他,到伊吾国(哈密)有5个烽燧,可就水食和休息。玄奘请他当向导,可他刚出玉门关就跑掉了,之前还曾“露刀张弓,欲害玄奘”。玄奘只好循着沙漠上的尸骨和马粪行走,当他接近一个烽燧时,差点被守卫官兵射出的箭所伤。在4夜5天里,他汤水未进,几将殒绝。在“顾影唯一”,向前即死、回头即生的情况下,他也曾犹豫过,尤其在失手打翻水袋和所乘之马又死的时候,再向前就是死路一条,但他仍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

  我曾经在哈密的南郊,向罗布泊方向走了一段。头上是灼热的太阳,脚下是滚烫的沙子,还是千年前“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景象,举步维艰,干渴难忍。当时想,难怪地质科学家彭加木迷失其中,丢掉了宝贵的生命。现在想,玄奘只身一人是如何从茫茫沙漠中走出来的,真的难以想像。

  玄奘在伊吾国受到了热情欢迎。更没想到的是,笃信佛教的高昌国王麴文泰更加渴望他的到来,专门派人前去迎接他,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请玄奘升座讲经时,身为国王的麴文泰竟双膝跪在地上,让玄奘踩着他的后背上去。麴文泰一心想把玄奘留下做国师,玄奘多次婉言谢绝。麴文泰好吃好喝地供养着玄奘,不让他走。玄奘用绝食来表示自己西行取经的决心,3日不食,气息微弱。麴文泰见百般挽留不成,只好同意玄奘继续前行,不但提供了随行人员和经费,还专门为玄奘写了通关文书,请西域各国照顾放行。

       高昌城外的玄奘塑像,正是玄奘这一时期形象的真实写照。他为冲出国王的层层热情阻拦而狂喜,为再次上路西行而疾速奔走。这次虽然陪同的人员多了,但依然有千难万险,有不测风云。一路上,“悬釜而炊,席冰而寝”,过雪山时随行人员竟被“冻死十中有三四,牛马逾甚”,还多次遭到突厥人抢劫,险些丢了性命。1571883706864594.jpg

  有几个数字把我惊呆了,玄奘西行取经,总行程5万里,途经110个古国,在外17年,取回佛经657部,翻译1335卷。他因此被鲁迅赞为民族的脊梁,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录。他是历史上真正了解中亚和南亚各国情况的第一人,比出使西域的张骞走得更远,了解得更多,更受当地拥戴。 

  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学业大有长进,讲经深受欢迎,跻身于高僧大德之列。他本可以在印度长期住下去,但他决定回国服务,用自己的所学去引导良善,渡化众生。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阳召见了玄奘。李世民看到玄奘对西域交通和各国情况非常熟悉,是个难得的军事和外交人才,便劝他还俗做官,准备将他“致之左右,共谋朝政”,还曾要求他随军西征。尽管唐朝皇帝又劝又逼,玄奘始终不从,表示自己最适合的是译经写书,是讲经说法,不愿做官。玄奘是最早的海归派,是真正回国服务的人。

  高昌城早已在战火中变成了废墟,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故城。所剩下的断壁残垣,依稀还有原来的模样,让人感受到唐僧取经的缕缕梵音。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考古发掘之中。大面积的城市遗址,让人感到分外厚重,格外沧桑。

  读史让人惯看秋月春风,旅行使人亲知山高水长。高昌城一行虽然没有看到城中有什么建筑遗存,但城外的唐僧塑像却让我重新认识了玄奘。我并不否定文艺作品中的唐僧形象及其作用,但了解真实的唐僧不比把他娱乐化更有教育意义?有鉴于此,我将这篇心得殷殷恭记,与读者分享。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唐僧,《西游记》,妇幼皆知,耳熟能详。但真正的唐僧、真实的玄奘您知道吗?了解吗?作者通过出游高昌故城,穿越1000多年的历史,“邂逅玄奘”,给读者呈现出这位高僧西行取经“宁可向西死、决不东归生”义无反顾的真实经历,官府的追堵;“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悬釜而炊,席冰而寝”的艰辛;面对高昌国王好吃好喝的挽留,他居然选择绝食;面对“行程5万里,途经110个古国,在外17年,取回佛经657部,翻译1335卷”的业绩,唐太宗要将他“致之左右,共谋朝政”时,他却又选择了讲经说法,为民服务。哪一事哪一例无不使人肝肠欲断,泪眼纷纷。文字集故事性、说理性、论辩性于一体,与娱乐化的《西游记》比之,穿透力、感染力、说服力更强。是篇不可不读、读过就能精神振奋的励志雄文。推荐阅读。 编辑: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