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二届】一个老兵的坚守

作者: 沙河小月 点击:3291 发表:2019-10-22 08:41:43 闪星:11


  一生做好一件事。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到却不易;而他,做到了。陈永良,共和国同龄人,退役军人,共产党员,45年前放弃大城市工作,扎根家乡农村基层,先后在民兵连长、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位置上一干就是40年,把一个贫穷落后村带进“全国文明村”和“美丽乡村”行列。

  10月19日,为了探秘这个文明村,与文友一行12人,走进冀南沙河市西郊的兴固村。这个村庄近年来以“文化兴村,产业旺村,旅游富村,经济强村”为总体思路,走出一条奋斗与创新之路,实现了村民富裕,村风纯正,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图景,成为沙河市农村振兴的领跑者,佼佼者。

  参观期间,与村领导交谈中,得知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扎根农村建设40余年,白发苍苍依然奔走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好奇之余,在村领导的引领下,见到这位老人,了解他平凡而动容的一生。


  一、投身军营,脱胎换骨

  他叫陈永良,生于1949年7月,沙河市兴固村人。父母都是农民,母亲有精神疾患;陈永良兄妹五人,他是老大。16岁高小毕业,17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陈永良离开学校。18岁做了村里最小的会计。

       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20岁的陈永良怀着一腔热血,报名参军。因家庭原因,未获批准。陈永良不气馁,默默跟了征兵代表20余天,软磨硬泡,得偿心愿,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服役于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步兵第四团。

1571707598999929.jpg

  初到部队的陈永良,不爱说话,怕说话。部队每天开展“天天读”,让战士们讲收获,讲体会,提高文化素养。陈永良是乡下入伍的新兵蛋子,见世面少,最初胆怯发言,常常被人笑话。为了培植自身能力,他每天读报,认真揣摩,读完一个段落,停下来想想,一篇文章读完,总结出中心思想以及要求。随着知识量增长及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陈永良越讲越大胆,越讲越精彩。随之转变的,还有陈永良的人生价值观。

  自那时起,读报成了习惯,伴随他一生。

  1969年8月,陈永良作为代培生,被送到解放军兽医学院学习二年八个月,正当他沉入学海孜孜以求时,被原部队要回,调到省军区后勤处军马所工作。1974年3月,转业到河北省军区后勤处,月工资45元。脱离了农村,成为一名有工作的城市人。


  二,艰苦岁月,战天斗地

  1974年,兴固村支书陈永师来到石家庄,找到陈永良,诉说家乡的贫穷落后,邀请他回老家,一起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经过半年多激烈的思想斗争,终是放不下对故乡的深情,陈永良毅然放弃铁饭碗,端起泥饭碗,于1974年10月回到兴固村,担任民兵连长。

  回到家乡的陈永良,很快建起一支强大的民兵队伍,队员120余人实施军事化管理,备战备荒。数九寒天,坚持训练,从不间断。1975年秋冬季节,县里号召全村开展深翻土地运动,县里派出工作组到兴固大队指导农业生产,陈永良带领他的这支基干民兵队伍,克服一切困难,坚持战斗在第一线。每天清晨六点钟,天还未亮,军号已吹响。陈永良集合民兵,战前动员,鼓舞士气,带领民兵骨干奔向田野。红旗飘飘,铁锹飞扬,欢声笑语,激动人心的场面过后,是翻过的黑黝黝的泥土。

  在壮苗丰产的土地运动中,陈永良和他的民兵团队,以高昂的士气,吃苦耐劳的精神,每次都拿到了公社评比的流动红旗。

  1975年,陈永良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的水利史上,治理海河是一项宏伟壮烈、艰苦卓绝的工程。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为治理海河,一场以河北为主体的大规模群众性治水运动在华北大地展开,历时二十年,动用民工三四十万人,成为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这场根治海河的运动中,沙河西部的东石岭水库,用了十年时间,从全县各个公社抽调十万民工,完成这项宏大的水利工程。

  1975年春,陈永良接受村支部命令,带领兴固大队民兵70多人,赶赴水库下游的八里庙村驻扎,开始了施工任务。

1571717677436772.png

  八里庙村位于沙河县的西部,属于山地丘陵地区,东石岭水库的下游。村庄周围都是山地,水渠正好绕村而过,这里成为水渠建设的主战场。山坡上,道路两旁都是规划设计的水渠,驻扎工地施工者的简易工棚到处都是。男民兵40多人住在一个大工棚里,女民兵分头住在八里庙大队社员家的空房子里。每天早晨天蒙蒙亮,所有民兵开始出工,干到早上8点半,到食堂吃饭,吃完饭继续干活,中午12点开饭,下午稍作休息,然后干到天黑收工。每天主要的活儿,是将八里庙村东山的石头运到南山上修水渠用,一块块七八十斤重的大石头,装上一台车,需要八个人前拉后推,中间要走四五公里的山路,上坡下岭,小车四处摇晃,上坡时集体喊着号子前进,运到目的地卸下来,然后再拉回去。每天的往返劳动强度之大,难以想象。陈永良和他的民兵团队,激情奋战,犹如铁人一般。

  这一年的春天,陈永良带领他的民兵团队,不分昼夜战斗在工地,坚持施工三个多月,修筑水渠300多米,集堆石料2000多方,超额完成县里下达的施工任务,受到县里表扬。

  陈永良的民兵团队,打了一场艰巨的胜仗。这场战役,成为他一生的清晰记忆。

  治水运动中,陈永良在外带工三年,东石岭水库、南干渠,留下艰苦奋斗的足迹。


  三、大公无私,廉洁自律

  从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到村主任,陈永良不忘老兵本色,时时保持军人作风。工作中,积极配合村支部开展各项工作,双委一盘棋。支部抓党建,村委抓行政,团结协作,深入基层。陈永良牢记自己“管家”之责,公私分明,不沾便宜。

  兴固村修建水塔,陈永良的外甥找到他,想从工地拉几袋水泥私用。陈永良一口拒绝:“水泥姓公,不姓陈。”没有一点商量余地。外甥花钱买也不同意。在他心里,公家就是公家。陈永良告诉外甥:“我可以从外面给你买,公家的东西不能动。”外甥奚落他,“当这村主任有啥用?”掉头走了。陈永良得罪了这个外甥。

  县里修路,占用村民农田。政府按国家补贴付给农民土地赔偿款。陈永良家的田地被征用一部分。地里有两棵树,已有腰般粗。施工队刨树时,陈永良的儿媳要求补偿,阻止工人施工。陈永良听说后,骑车来到村南田地,自行车扔在地头,一屁股坐在田里,指着施工人员说:“我看着,给我刨!”儿媳看到公公这般模样,一肚子委屈走了。

  陈永良回家后,劝导儿媳:“国家给咱修路,为咱老百姓谋福,咱要支持。不能给国家添麻烦,给村里添麻烦。”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聪慧的农民看到机会,胆量大的迈出庄稼地,下海经商。产业结构打破固有模式。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村里一位叫陈三江的年轻人。1984年,陈三江的交通设施业务做到了华北第一。因投入少,收益高,村民在掌握技术后,开始自立门户,从而带动了兴固村以交通设施生产和施工为产业的商业圈,催生了几十家小工厂,业务和技术遍及全国各地。

1571707761354323.jpg

  村支部支持农民创业,积极为他们排忧解困,找场地、接电源、提供各种帮助。陈永良配合村支部,深入群众小作坊,搞调查,出点子,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家人反问他,你怎么“徇私”了?陈永良轻描淡写:“群众利益无小事。”

  村领导班子团结,村民广开致富路。从交通设施生产施工,到玻璃厂、建材厂、如今的油牡丹产业园,调结构,兴产业,挖穷根,提经济,兴固村走出一条康庄道。

  陈永良说,干了40年村主任,先后配合了6位村支书,没闹过矛盾。


  四、树文明风,倡孝道情

  生活水涨船高,不良现象也随之出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面对这种歪风,陈永良心里起疙瘩,刚从苦日子里爬出来,就忘了根本。提倡节约,反对浪费,陈永良动员群众反不良之风。有人反驳,陈永良说:“拿我开刀!我死后不劳众,自家人埋了就行!”

  说到这里时,陈永良笑了。他说,当然,我这句是空话,死后由不得我了。

  虽是身后事儿,但这胆气,也够分量了。

  经新的双委班子研究,刹歪风邪气,要从根源上抓起,扭转群众思想,丰富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讲堂、孝道大餐、百姓舞台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兴固村接续展开。清华北大知名教授走进兴固,科学讲授德孝之道。优秀村民、孝道模范、文明家庭……一个个荣誉奔驰而来,一个个楷模蜂拥出现。文明之风在兴固村遍地开花。

  环境洁净,文明富足,兴固村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列,2017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村”,成为“美丽乡村”典范。


  五、初心不改,军魂永驻

  2015年,66岁的陈永良从村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卸下担子,安享晚年。

1571707823975229.jpg

  陈永良有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大儿子在机关,小儿子经商。儿贤孙孝。陈永良时常教育孩子们要热爱劳动,靠本事吃饭。文明经商,拒绝不择手段。陈永良的大儿媳妇是个热心肠的人,就是脾气有点燥,每次回家,陈永良总会劝导儿媳,与人相处,要大度、容忍、理解。久而久之,儿媳将老人的教导放在心里,脾性逐渐变得温和,打心眼里敬佩这位公爹。在陈永良的言传身教下,优良的家风家教早已植入亲人骨髓。

  退下来的陈永良,人退心不退,每天坚持读报学习,配合村支部工作。在村中红白理事会做事,移风易俗不放松。参加群众评议会,不符民心之处直言不讳。坚定维护村支部,妄议村干部提出批评。白发苍苍的老人,依然奔走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

  陈永良,一名退役军人,一个老党员,一位身板挺直的老人。


  望着这样一位老人,荣誉不归他,光环不照他,利益不近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甘做无名英雄。一辈子的风华全扑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是什么让他坚守了一辈子?是军人的魂魄,是党员的党性,是一颗不干涸的初心。

  没有惊心动魄的事迹,却有朴实无华的作风,脚踏实地,心系百姓。

  合上本子,我问了老人一句话:放弃大城市生活,扎根农村一辈子,你后悔过吗?

  老人不紧不慢回答:生活在这个时代,我觉得很幸福。


【编者按】又一个令人敬重的退役军人事迹在作者笔下出现。陈永良,45年前放弃大城市工作而回到家乡,前后担任村主任40余年,带领群众改造家乡贫穷面貌。以军人的风范和党员形象影响着乡亲群众,几十年如一日,身先士卒,把一个贫落后村带进“全国文明村”和“美丽乡村”行列。如今退而不休,在倡导“树新风,孝道情”之路上,仍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此纪实重点突出,事迹典型。推荐阅读。编辑:星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