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收藏民族艺术瑰宝,绽放华夏文化奇葩
“以我的年龄和使命来说,我退休后所继续的汉画像砖收藏事业必然是:输不起,等不起!……我提醒自己,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所做的事情仍然跟活着的人在一起!……我要在我人生的后面留下记号!”
——摘自主人公张新宽的日记
读上面的文字,除了倍感激昂悲壮的成分外,还坚信军人出身的主人公张新宽一定是个成大事的人。这不,为了不让散落在民间的国宝不继续损毁或流失国外,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自己倾其所有,成了私人收藏领域中的第一个“吃螃蟹”之人。
他用38年的时间,经历发现、保护、抢救、收藏的不同阶段,历尽艰辛“滚雪球”,最终使他名下的汉画像砖博物馆在全国实现三个第一:汉画像砖收藏数量第一;规模系列精品砖第一;藏品来源地域范围之广第一。
面对三个“第一”,他又写下了如下座右铭鞭策自己:“当知道我的收藏是做了一件有益于中华民族的事,我非常努力;当我知道我的收藏不是第一的时候,我格外努力;当我知道我已经是第一的时候,我更加努力!”
带着诸多疑问,我有幸参与了对这位神秘人物——中国汉画砖收藏第一人、原济南军区某预备役高炮师副师长张新宽的深入采访。
一、缘起老部下,初识张师长
我们银河悦读网开展第二届“寻找身边榜样战友”征文和首届“寻找身边榜样战友”微视频展播征集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同乡文友兼战友刘巍告诉我,“我曾经的老首长张新宽,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汉文化、收藏汉画像砖,成为全国同领域收藏界的领跑者。”
听到这个信息后,我觉得人物特别、事件典型、成绩斐然。我即刻把这一迟来的信息向网站董事长李玲(独上月楼)汇报,独上月楼慧眼识珠并立刻表态:人物特别,题材重大,事迹典型,时间紧迫,由网站出差旅费立即采访,一并完成文字写作与短视频采录任务。
经刘巍牵线,董事长李玲与远在青岛的主人公张新宽取得电话联系。大病初愈的张新宽听了李玲的征文活动介绍后,一改“身体原因,暂不接受各级媒体采访”的自我束缚:“你们网站开展的‘寻找身边榜样战友’这项活动非常有意义,作为在野战军戎马一生职业军人的我,必须支持你们,并接受你们对我的采访!”
(银河悦读网采访小组人员与主人公张新宽合影,从右至左:李玲〔独上月楼〕、张新宽、邵道明〔星点〕、王希萍)
也许是应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缘故,由于军人主题相通,弘扬精神相通,采访与被采访者的心理相通,顺利促成本次采访活动。由独上月楼带队,我和王希萍分别负责文字和视频素材采集工作,在刘巍的引荐下不日齐聚海滨城市青岛,又顺利完成本次的闪电采访行动。
张新宽,从正师级退休。初见面前的这位师长,面部表情略显疲惫或憔悴,因为同是曾经的军人,又曾经同是54集团军中的一员,交流时相互间没有一点拘谨,他侃侃而谈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敏锐的睿智表达,把他那最初的疲惫或憔悴淹没得一干二净。
张新宽,出身军人世家,祖籍河南汝州,出生地西安,共和国同龄人。1968年参军,先后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高炮63师(共和国第一支高炮部队)、第54集团军高炮旅、济南军区山东预备役高炮师,从战士到基层指挥员,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到副师长,级级体验,层层出彩;退休后华丽转身,由部队出色的军事指挥员,瞬间变为出色的华夏文化传承人、中国汉画像砖收藏第一人。
他从年轻时就爱好广泛,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长期部队生活里,他忙中偷闲,读书、写诗、收藏、打篮球成了充实业余的全部,当连长时就用自己收藏的书籍办起了连队图书室供官兵们学习。
70岁的张新宽,身高近一米八,笔挺的身板依然硬朗矍铄,浓重的河南方言抑扬顿挫,从言谈中的干练和果断,不难看出曾经职业军人那种雷厉风行作风和特有的硬汉气质。
二、缘遇画像砖,牵动军人心
1998年,因工作变动张新宽从郑州调到青岛,汉画像砖也跟随他来到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如今他收藏的数千件珍品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有了真正的家,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的上千件藏品全部来自著名军旅收藏家张新宽的收藏。
走进8000余平方米的系列展厅,珍品如林的实物及拓片注释分专题陈列。跟随主人公张新宽,听他对实物选择性的释解,件件故事让听者入迷,与画像砖共鸣,展厅内热血沸腾。
宏大的展厅内,众汉画像砖如礼宾乐士排列有序,在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原型雕像的引领下,今古对话,古今传情,仿佛在接受现代人的欣赏、点评和检阅,一画一典故,一像一时代,一砖一故事,篇篇精湛,件件震撼。
缘何从职业军人转变为古文化收藏家,还要追溯到38年前的一天与部队一起参加助民劳动。
1980年初的一个周六,时任团参谋长的张新宽,带领部队帮助原驻地荥阳县乔楼公社修公路时,发现当地百姓用板车拖来很多印有精美图案的藏青色大砖,他们把这些大砖砸成碎块,当作铺路石填充路基。读过高中的他,并不知道这是汉画像砖,凭直觉这些不可再生的老物件一定有历史价值,就这样被白白砸碎垫路太令人痛惜。于是,立刻阻止这种毁损行为,并用石子换大砖,挑选18件带回了部队。
第二天是星期天,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他去了这些大砖的散落地,发现还有不少农户家里存有这些图案大砖,有的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有些被用在院墙上、牛棚上、猪圈上、茅坑上,甚至有的被砸了铺路垫坑。
他走访过当地无数个村庄,用自己的双脚与无知的破坏行为抢时间。他曾慕名到过一个偏远的山村搜寻。在村口一颗老槐树下,是村民经常聚于此处开会或侃大山的地方,现场就有几十条大小不等的汉画像砖铺成的桌凳,经与当地老乡协商,顺利回收这批画像砖。后经考究,其图案极其珍贵。
一块同样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空筒状画像砖,被发现时已被农户当做烟囱使用了几十年,内壁早已熏黑,张新宽发现后,买来一节粗钢管和农户交换收藏。
初涉抢救收藏路,类似上述事例不胜枚举。
为了与最初保护下来的这批图像大砖今古对话,也为了弄清楚这些大砖上的图案故事,他走进图书馆、接近收藏家、拜访文物专家,当他知道这些珍稀是2000年前的汉画像砖时,他又购买了大量有关汉文化的书籍开始专题研究。
汉画像砖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代,人们用有画像的画像石模印烧制的画像砖建造墓室、祠堂、石阙等,装饰建筑,炫耀地位。其大致分布在经济与文化较为发达的山东、河南、陕西江苏、四川一带。这些画像砖石以描绘现实生活的题材居多,如生产、狩猎、收获、宴饮,娱乐、战争、教育、民间故事等;也有的宣传儒家忠孝节义思想,或反映道家羽化升仙的愿望,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成为汉代世风民俗的写真纪实。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者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其构图简洁、线条飞扬、气韵生动、写意传神,不仅代表了两汉时期最高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里程碑。它是一部用图像记录的中国汉代史,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研究汉代乃至先秦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与画像石并称于世,被专家称为“敦煌前的敦煌”。
汉画像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诠释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睿智、热情奔放、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知书达理及向往理想社会的精神。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富于动感、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技法,生动具体的展示了汉代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是研究两汉时期民风、民俗的宝贵实物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著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极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砖上绘就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读书让人明智,有关的汉文化知识也让军人的张新宽开阔了视野,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从那时起,张新宽便正式开始了他的保护之旅、抢救之旅和收藏之旅。38年的不懈努力,动力源于热爱、责任、坚守。从抢救性地收藏和保护,到研究性地收藏汉画像砖;从“百砖堂”“千砖居”到上千存量的博物馆,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历史的贡献有目共睹。
三、一砖一故事,备战收藏家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借用宋词中的句子说过这样的话:凡古今做大学问,成就大事业者,必经历三个阶段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喻意为求知过程中要博览群书,学遍世间的知识;登高望远才能开阔视野。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思念她人变的消瘦与憔悴,衣服变的越来越宽松也不后悔。喻意为把知识当成心中的佳人,把精力倾注于热爱的事业中,哪怕消瘦、憔悴也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四处搜寻她的踪迹,不经意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即将消逝的地方。喻意为有所追寻事业的结果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灵光一现。
上述三种境界对照张新宽38年的收藏经历再恰当不过。他常说:“只买不研究是采购员,只收藏不研究是保管员,既收藏又研究、传承、弘扬藏品蕴含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兴趣是学习、研究、收藏的最好老师。他如饥似渴地加强对汉代历史文化学习的同时,陈列汉文化的博物馆他成了常客,拜谒结交有广博汉文化知识的学者、专家为老师、朋友。翻读、摘记有关汉文化的资料、书籍,撰写收藏故事、点滴感悟和随手日记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潜移默化的学习领悟,使他逐渐理解汉画像砖的历史价值,他也不知不觉地成了被学术界公认的汉画像收藏家及理论专家。
随着加快保护、抢救性收藏的进程,实物收藏越来越多,由于汉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强大储备,释解每一块画像砖的来龙去脉故事也就得心应手起来。一砖一故事在他的笔下自然流淌、驾轻就熟,一本精美《中国崇汉轩藏汉画像砖精拓》注释专著顺利出版,集知识与趣味为一体,填补了国内汉画像砖成像理论故事的空白,被专家、学者、收藏家和广大爱好者收藏。正是这本专著的出版发行,汉画像砖的发现和收藏有了实物对照的工具书,张新宽也被公认为真正的汉画像收藏大家。
他名下的崇汉轩博物馆有“三羊开泰”汉画砖及拓片,在羊年受到大众喜爱。张新宽的释义如下:在中国民俗中“羊”通“祥”,“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相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是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古代“羊”与“阳”同音,羊即为阳,“三阳”依照字面可解析解释为三个太阳比较直观,即朝阳、正阳、晚阳。泰是挂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我们见到泰,总是大吉利,开泰以求财来卜,就是大开财路,以求婚来卜,就是大开爱门。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就是大吉利、一片祥瑞之景象。
再以博物馆中现存镇馆之宝之一的“长寿、升官、发财”一套三块画像砖为例,没有张新宽的精确解读,人们难以知道其中的收藏故事,现代人更不知道两千多年的先祖们在图像大砖上说些什么。
一套三块图像大砖来源不同地域,收藏入编时间相隔久远,三块砖能够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再次相逢相聚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张新宽说这是缘分所在,是砖与砖的缘分,更是砖与人的缘分。
三块大砖图案均由扶桑树、骏马、朱雀、骑士、猴子组成,分别解读却大相径庭。读砖读图来源于史实,张新宽的鲜活解读如下:
三幅画面活灵活现,寓意分别为“扶桑天马,延年长寿”、“马上封侯,步步高升”、“马到成功,财源茂盛”;三个不同图案最终凝练为“长寿、升官、发财”。
(镇馆之宝“长寿、升官、发财”图解)
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顾森看后高度评价这套来之不易的阴线刻画像砖:“这是汉画像砖中的‘独秀峰’,独具特色,独具风格,全国只有这个地方才有,其他地方没有。而且制作历史很短,出自从西汉武帝到新莽,时间共百年历史,存世量极少,尤为珍贵。”三件珍品齐聚张新宽名下的崇汉轩博物馆,堪称收藏界的一大奇闻。
想当真正的收藏家谈何容易,有热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有一定能力的经济支撑。有时遇到所爱,非钱不能。张新宽的妻子、父亲、弟弟、妹妹们都成了他的坚强后盾。因为购买收藏和建馆存放,他先后卖掉了两处房产,因为还贷,还把父亲在郑州的遗产房抵押还债和最终出售。
在张新宽看来,因为收藏他永远缺钱,因为收藏也永远是个外强中干的穷人,正是有了亲友们的支持,他才走到了今天。
四、收藏艰辛路,恒者致远行
张新宽深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达到遥远彼岸”的道理。收藏路上他遇到过难以想象的困难,人力、物力、财力犹如一座座大山挡在他的面前,但对于一个无所畏惧的军人来说,困难不足挂齿,件件困难都会绕道而行,一切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谈起在收藏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时,张新宽这样说:“收藏汉画像砖有五难,一是真品难求;二是资金压力;三是同道难遇;四是知识不足;五是难以存放。”五项困难是事实存在,哪一件困难都需要解决,解决过程也都倾注着他为执着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收藏过程中在遇到资金压力和存放困难时,是一位旧军队军人的坚守精神,成就了他的励志前行。
二十年前,张新宽一次去河南新安县开会,顺便参观了铁门镇的“千唐志斋”,这是一座收藏千余块唐朝墓志和碑刻的园林,其规模宏大,精品累累,当初是由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叫张钫(张伯英)的老军人收藏,老军人在战乱时期以一己之力保护完成。张新宽看后深有感触并暗下决心,旧时代的军人都能在战乱中把这些名人刻碑保护下来,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战火纷扰的新时代军人,为了收藏中华瑰宝,为了传承华夏文化,一定能够把汉画像砖的保护和收藏工作做得更好。
2007年,张新宽筹建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租下崂山部队大院一个空闲的仓库,经改造成了画像砖的展出地,展馆的日常运营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租用的崂山博物馆,条件虽简陋,但张新宽仍毫不懈怠,一丝不苟,一直在那里坚持到2016年。十年坚守,博物馆的名声响誉海内外,汉画像砖的收藏量也逐年增加。
张新宽在重重困难面前能够坚持下来,源于一家人对他收藏事业的强力相助。
妻子杨敏,原在省会行政部门工作,还被长期公派到新加坡做外事活动,工资收入相当可观。因为丈夫是野战军指挥员,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他热爱的收藏事业,为了支持丈夫,她狠心辞掉工作,并拿出所有的积蓄投入丈夫的收藏,然后全身心打理初建的“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并担任博物馆馆长(法人代表)。
张新宽39岁时才有了儿子龙龙(张一龙),中年得子,夫妻俩视龙龙为掌上明珠。由于儿子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爱上了爸爸妈妈从事的收藏事业。看到爸妈常为收藏资金困惑而东拼西借时,十多岁时的儿子便拿岀自小姨姨、姑姑等亲朋好友春节给的压岁钱,交给爸妈用于收藏。
(老首长梁光烈〔左二〕光临汉画像砖博物馆,左一为张新宽,右一为儿子张一龙)
如今,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儿子张一龙深知年近七旬的父母,对待这庞大收藏珍品的管理已力不从心,为了爸爸妈妈的心愿,他放弃更优厚的从业机会,放弃做最崇尚父亲的职业军人,放弃已经通过武警边防总队考试去部队直接享受副连级的待遇,并携本科毕业、英语八级、放弃大型地产集团月薪过万的优厚条件的妻子刘丽敏,一起接管父母亲名下的“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
收藏有支持,瑰宝有传承,这些记载历史的珍品有了好归宿,完美地留存给中华后人。说到妻子、儿子和儿媳对自己的支持时,张新宽无比欣慰。
张新宽说:“儿子儿媳都很优秀,后继有人,优秀传承,我对这些用心血收藏的国宝的何去何从也就放心了。”
……
“几十年来,收藏使我心胸更宽,我收藏的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是中华瑰宝,不是金钱和虚荣。”
五、收缘于信任,藏源于有缘
张新宽告诉笔者,“前期的收藏是保护性、抢救性收藏,防止文物破坏;以后的收藏是防止流失到国外。”
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一些国人的贪婪,这些年有数以万计的汉画像砖已流失到国外,张新宽每每看到这些都十分痛心。
张新宽的博物馆有一块来自河南许昌名曰“凤龙、比武、斗牛、戏龟”的画像砖,目前是国内惟一,孤品收藏无比珍贵。前年他去法国时参观该国的赛努奇国家博物馆,让他惊奇的是,那里的镇馆之宝竟也是产自两千年中国的“凤龙比武”画像砖。看到国宝流失海外,虽然都是传承人类文化,但张新宽心里不是滋味。华夏孪生姊妹砖何时分离?又何以流落异国他乡?不得而知。
收藏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扩大到无处存放,扩大到汉画像砖成了“集团军”,因收藏而债台高筑,他不得不租房办展馆,岀售汉砖画像延伸岀的创意产品以馆养馆,又在展馆建筑配套房屋开酒店,以“造血养馆”偿还债务。
至高无上的坚持抢救、保护性收藏理念,几十年坚守做到“一块不卖,一块不送人,一块不交换”。
博物馆应邀参加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画像砖拓片交流展览,受到国际友人热捧,中华文化倍受欢迎,主办方再次邀约张新宽带汉画像砖实物和拓片前往办展,并承诺一切岀境手续和费用都由他们承担。张新宽心里敞亮,坚决谢绝实物外运,凡是出境展坚决不带实物,只答应办拓片展岀。正是有了这种民族意识的责任坚守,38年来,他所有的藏品实物没有一件流失到海外。
也正是有了张新宽这种刚正不阿职业军人的诚信与坚守,也赢得了国内社会有识之士的信任和支持。
早在1999年2月,河南一姓胡的私人收藏家,慕名找到张新宽,要将自己收藏的7件精品卖给他。因时逢工作异地调动,张新宽答应收藏却没有顾上交易,时隔14年后的2012年2月,郑州汉画砖研讨年会上再次与胡相遇,得知他的7件精品砖谁也没给,一直在等待并仍按14前所报价格为其保存时,张新宽被他的诚信所感动。一句承诺十年坚守,十年坚守囯宝不外流,诚信商人的爱国精神被传为佳话。
(来自不同地域的外国留学生在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进行文创体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河南荥阳二十里铺郝庄村有位叫郭国光的农民,是“文革”前的回乡知识青年,居住偏僻,家徒四壁,家中只有三间破房子,他深知汉画像砖的历史价值,同村人嘲笑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保护自己暗藏的古代图案大砖。有一天他找到张新宽,愿意将毕生所藏无私捐给军人收藏:“首长,我恳求你收下这些汉画像砖,我老了,没有能力再去保护它们,这些宝贝只有放在你这里我才放心,希望你能重现两千年前中国那段辉煌历史,那可是中华民族强盛的起点啊!”恳切的话语使张新宽十分感动。
郭国光所捐的藏品中,有一块“孔子见老子”的汉画像砖也是存世孤品,非常珍贵。张新宽解读的画面故事也令人敬佩:左为老子,右为孔子,其后为孔子弟子;孔子在鲁国时,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处求学拜师。有一天,他听到学者南宫敬叔赞誉老子是一个具有真才韬略的学者,便决定去拜见;孔子不远千里到洛邑会见老子,老子异常高兴,特地带着徒弟前去迎接;由于孔子的真诚求教,老子毫不保留地传授了治学的道理,并赠送给孔子有关的图书典籍。圣人求教于老子的这种虚心好学精神,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后世所效仿的治学典范。
受人惠赠,倍感珍惜和感激。张新宽不仅完成了郭国光的心愿,经过史料查证,分别为他的所有捐赠的画像砖批注出释疑新解,并且在2009年11月1日的第一届中国汉画像砖艺术节上,郭国光作为特邀嘉宾被接到青岛还坐上主席台,并隆重介绍,让这位淳朴的农民收藏家得到社会应有的敬重。
收藏中有一些奇妙故事也时常岀现。张新宽曾在河南收藏一块半截残砖,由于图案残缺而始终不能释解其意,悬念一直困惑他到28年后,有人又拿一块半截残砖在山东出现,来者请求收下,张新宽看到这块砖的第一眼就异常兴奋,收下后马上与28年前的那块残砖拼合,奇迹立刻岀现,断口严丝合缝,断口线处清晰出现“日入千万”四个竖体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可能就是“日进斗金”这一成语的最早出处。
张新宽兴奋之余,称这就是奇妙的缘分,是砖与砖的缘分,更是人与砖的缘分。
有段时间,因为资金紧张难以维持汉画像砖的收藏。著名画家陈增胜到青岛办书画展览,听说军人出身的张新宽师长遇到资金困难而找信贷公司高息贷款时,通过朋友找到张新宽,用整整一天的时间参观了张新宽先生的藏品,陈增胜离开青岛后没过多长时间,就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和自己精心创作的5幅绘画精品,让张新宽卖了换钱,聊补收藏不足。还说要鼓励周围的书画家朋友,用书画来支持张新宽收藏。
(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光临汉画像砖拓片展)
2005年,甘肃定西画院的陆志宏院长在青岛办书画展览,参观完张新宽收藏的汉画像砖后问:“张师长,你收藏那么多砖却没有我们甘肃的砖,等我回去后给你找点甘肃砖送给你。”当时张新宽以为陆院长是随便一说,并没有放在心上。结果到了年底,陆院长托青岛即墨的老乡把6块汉砖从甘肃开车到青岛,并且分文未取交给了张新宽。这年春节过后正好是猪年,六块砖打开后,第一块砖正是十二生肖中猪的正面像。
千里送珍品,猪年得猪砖,喜不自禁。张新宽把激动加感动全都付诸文字,收录于自己永久存世的《收藏日记》之中。
张新宽说:“我是军人,军人的特征是执着、认真,这几年我们靠的是政府支持、人民信任和收藏界的信任,我的收藏和博物馆才能走到今天。”
六、病魔奈何我,可恨不义人
2016年,张新宽的崇汉轩博物馆在青岛市政府、市北区政府的支持下,更名为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并搬入改造好的闹市区新展馆,长期困扰他存放难、展出难、以藏养馆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新的汉画像砖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同安路719号,总建筑面积约8300平米,展示面积约5000平米。一楼设“以砖窥汉、华夏瑰宝、历史砖承、巧夺天工、大汉遗珍、匠石流金、奇秀隽永”等七大专题展厅,展出藏品千余件;二楼设有临展厅、学术报告厅、汉文化体验馆、文创超市、咖啡馆、文创空间、汉学教室等区域,可同时容纳3000人入馆参观体验。
一座集珍品展出、汉文化教学、现场体验、文创交流的现代化展览馆开馆后,解决了张新宽的后顾之忧,来自海内外的参观游人络绎不绝,用于偿还信贷资金和日常费用的汉画像拓片创意产品应运而生,销售收入也很可观。
(来自全国的汉画专家齐聚张新宽的博物馆)
正当顺风顺水,形势喜人之时,天降横祸。2018年的春节前,张新宽感到腹部严重不适且伴有疼痛,去医院检查后一个不好的结果蹦出——壶腹癌。据专家讲,这种稀有的癌病光顾,就意味着身体出现大麻烦,治愈率极低。居住北京的部队老首长得知他的病情后,立即联系住进解放军301医院进行救治。病魔缠身,“顶梁柱”就医卧床,住院远离青岛,儿子儿媳守候病床前,刚刚开张一年多的博物馆因为缺少人手而不得不暂时关门。
在京城医院,手术前和手术后都是备受煎熬的日子,几番抢救,几番下达病危通知书,术后身体极其虚弱,终日卧床,恢复也极其缓慢。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张新宽挺过来了,不知是他名下汉画像砖的灵性庇护,还是他对汉画像砖军团的牵挂与不舍,几经与死神擦肩过后,竟完好活了不来,连医生都说张师长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有病住院期间,许多领导和社会上好心人十分关心重病中的张新宽和他的博物馆,纷纷前往看望,也有的拿钱支持他的燃眉之急。还有与张新宽打过交道的商人,深知张新宽诚信为人和耿直秉性,当他遇到困难时鼎力相助,还有的慷慨解囊给予无私的援助,所有这些,让张新宽和他的家人都充满感激。
由于对博物馆的牵挂,病未痊愈就急着回到了青岛。人未坐定,儿子张一龙就听到青岛社会上“张新宽已经病故”的传言,同时又收到法院送达的欠款判决书和执行通知书,账户被冻结。
“父债子还,天经地义。”可这是不明不白的官司啊,原告借病人长期在外住院期间起诉无故,联手编织发财梦,假证伪证已经被法院缺席判决认定,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借贷款项。
天下无奇不有,与上面提到的好人背道而驰者有之,他们借机编造借贷谎言,企图大捞一把。大病初愈就遇到这种“与‘死人’打官司”的怪事,是极个别人的思想意识问题,不是“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军人出身的张新宽当然也容不得这种丑恶行径存在,刚刚能下床走几步路的他,立刻拖着虚弱的身体去找原告对质。无中生有,邪不压正,原告和证人哪里敢当面对质,早已逃之夭夭。
张新宽表示,此事不会就此罢休,他要走法律程序,上诉上级法院,用确凿证据还一个军人的尊严和一个收藏家的清白,严厉惩治这种诈骗犯罪行为。
七、展华夏瑰宝,扬中华厚重
当张新宽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他的身体恢复得很好,说话谈笑风生,声音洪亮,底气十足;亲自带我们去博物馆实物展览,亲自讲解汉画像砖上的图案典故和收藏故事。
38年的不懈坚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文化遗产,他收藏的汉画像砖是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明日的希望。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国人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民族、热爱华夏历史、热爱自已的国家。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履生,参观完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后,写出《精美绝伦的汉画像砖,收藏中的一砖一故事,令人感动和佩服》的专题文章,盛赞张新宽“汉代艺术在砖石之上表现先人的聪明和智慧,像书一样码放的历代文字砖;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终成大业。”他还说:“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砖专题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全部是由军旅收藏家张新宽先生历时近40年搜寻而得。”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写下“汉画像砖石是民众艺术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令人叹为观止”的赞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感慨于张新宽先生的收藏经历,写下“汉砖华魂,中国精神”的高度评价。
原总后张文台政委看了博物馆后题写“弘扬汉画文化,再展军人雄风”给予鼓励。
崇汉轩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并搬到了繁华的市北区后,儿子张一龙任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理事、崇汉文博董事长,妻子杨敏继续担任博物馆馆长。精心选取的一千多件藏品进入新展馆,开创了“政府搭台、藏家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模式。进一步改变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使传统文化逐步走向高端化、国际化。
目前,他的汉画像砖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岛的一张名片,凡来青岛的人除了观沧海、登崂山,还必然去赏汉砖。
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已成为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教育及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利用陆路、海路、空路地理优秀,积极开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成为丝路友好馆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地。
建馆以来,张新宽名下的汉画像砖已经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南宁、昆明、广州、深圳、南昌、福州、杭州等大城市展出,目前博物馆已成为全国各大院校、社会教育机构、事业单位的“国学教育基地”。
2018年8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专家团一行20余位院士、教授、学者,走进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聆听汉砖收藏故事,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全球孔子学院院长走进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感受大汉魅力,探寻智慧之源。
来自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法国、意大利、德国的40多位外籍硕士研究生不止一次到访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探讨中华大汉文化。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张新宽创办的汉画像砖博物馆被作为“一带一路”的典型例证,被央视一套晚间新闻重点报道。
收藏之路越走越宽,张新宽弘扬大汉文化、振兴中华雄风的爱国梦想最终得以实现。
千姿百态大汉风,先师鬼斧夺天工。
戎马一生收藏路,扬帆起航新征程。
笔者送上这四句打油句,正是张新宽38年收藏之路的真实写照。收藏路上永不停,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弥补了国家典藏的不足,开创了私人规模收藏的先河;这张名片正向海内外广泛传播,似乎满世界都张开欢迎的臂膀,欢迎这艘满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华的大帆;遥望远方,大帆正沿着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乘风破浪。
祝福军旅收藏家张新宽,祝福他历尽艰辛创建的历史文化功勋博物馆!
(本文作者:星点,实名:邵道明,现任银河悦读网副总编)
【编者按】“千姿百态大汉风,先师鬼斧夺天工。戎马一生收藏路,扬帆起航新征程。”这篇《收藏民族艺术瑰宝,绽放华夏文化奇葩》的报告文学,从缘起老部下、初识张师长,缘遇画像砖、牵动军人心,一砖一故事、备战收藏家,收藏艰辛路、恒者致远行,收缘于信任、藏源于有缘,病魔奈何我、可恨不义人,展华夏瑰宝、扬中华厚重等七个方面展示了汉画像砖的著名军旅收藏家张新宽38年如一日,携全家搜集、购买实物、拓片,收藏民族瑰宝,研究汉砖华魂,办好主题博物馆,弘扬华夏文明的典型事迹。选材集中、故事生动,语言厚实,图文并重,感染力强。可称得上是一篇讴歌退役军人的鸿篇大作。特推荐阅读。 编辑: 溪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