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洋铁匠班

作者: 湘竹 点击:1316 发表:2019-10-11 13:16:48 闪星:3

  


       1978年,我们连(23军67师201团5连)遂行为军教导大队训练保障任务,实际上就是打零工,工作不固定,比较杂乱,比如:卸水泥、扛沙包、挖沟渠、搬砖头等,临时指派,哪儿有活儿干到哪儿。

  军教导大队驻地亚沟,营区安置在亚沟火车站南侧两、三公里左右的山坡上,营区西南七、八百米外有一小村庄叫南太平,一条运水泥矿石的小铁路穿过南太平村和军教导大队营区之间,连队就分散借住在南太平村老乡家中。

  那年,师文艺宣传队奉上级命令解散,所有队员全部回原单位,我也回到了我原来的单位201团5连担任8班长。

  我们解放军部队说起来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因为他不仅是一支战斗队,简直就是一支万能队,啥都能干。我刚入伍时七三年老兵和我说,我们连队的营区住房都是他们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我当时还感到很惊诧。可在亚沟训保任务一展开后,我认识到解放军真是无所不能。就说我们8班,在亚沟训保工作中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洋铁匠班”。

  军教导大队当时在完善一座当时应该称为比较现代的射击场,修建的一所射击楼,射击位置都在楼内,各种固定靶、运动靶的起落、运行操纵也都在楼内进行。射击楼主体已经完工,我们班接受的任务是为射击楼安装雨水排水管道。排水管由镀锌铁皮制作,也就是俗称的“马口铁”吧。用“马口铁”皮裁剪后砸制成圆桶、漏斗、拐脖型状,把这些型状各异的铁皮件组装在一起,固定在楼体墙面上,这种排水设施在现在好多建筑物上还能看到。砸制这种制品的师傅被人们俗称为“洋铁匠”,我们班被赋予此项任务,自然也就成了“洋铁匠”班。当时我们班八、九个人可谁也没这门手艺,都不知这活儿怎么干。负责施工的领导给我们找了位师傅,也是一位战士,我记得是军炮兵团的,姓马,我们就和这位小马师傅一起干了起来,至于小马这身手艺是家传还是后学的也都忘记了。其实“洋铁匠”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是一节钢轨、一把大铁剪、一个尺子,再加一根硬木梆子就齐活儿了。开始的时候下料裁剪全由小马操作,砸制方法也由小马示范,再让大家照样学样。还别说,年轻人接受能力就是强,没几天都砸的有模有样了。后来,也都学会了计算、下料、裁剪,砸制的技木也逐渐纯熟了,基本上不出废品,顺利的完成了排水管的制作任务。接着是安装任务,首先要在墙体上安装丫型钢筋架,再把管道固定在钢筋架上。制作钢筋架又让我们班学会了一门手艺,电焊钢筋架。这回没用找师傅,把钢筋下好料,自己就打开电焊机捅咕焊了起来。还别说,都无师自通呀,焊的不一定好看,可都够结实的。经过我们班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射击楼雨水“排泄工程”。如果这个射击楼还在,哪位战友去军教导大队怀旧时,替我看一下这些钢筋架和排水管还在不在。

  我们这个“洋铁匠”班不仅圆满完成了领导赋予的任务,每个人都掌握了这手技艺,还偷偷的干了不了“私活儿”,利用边角余料(也有好料)砸了不少的铁盆儿、铁桶、水舀子,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都有。借住的老百姓家不少都用上了我们班的“三无产品”,但质量都是杠杠的,有的产品还提供给了饮事班使用。

  不知我们这个“洋铁匠”班的战友们有没有复员回家发挥这项技能的。调侃一下,这也算是较早的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雏形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既要“民参军,又要“军转民”。部队是个大熔炉,不仅培养保家卫国的勇士,还要把他们百炼成钢,更要培养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而且还能生活得很出色。让他们无所不能,拥有特殊技能伴随终身,这才是真正的本领,才是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必备能力。文中“洋铁匠班”的成立,发展以及壮大就是很好的见证。战时一个兵,平时全能老百姓,而且还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一切都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硬性要求,颠扑不破,亘古不变。感谢赐稿,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