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红色景点听到的乌兰夫故事

作者: 赵富山 点击:14477 发表:2019-09-17 17:49:02 闪星:3

摘要:在57名共和国上将中,有一个34年都是副国级,当了21年副总理,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都是副国级,还当过5年国家副主席的人。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谁。此人就是乌兰夫——一个来自蒙古族的新中国国家领导人。


  乌兰夫纪念馆,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乌兰夫这个人的。那么,乌兰夫是谁呢?有人说,他是内蒙的王爷;有人对乌兰夫这个人的评价很高。就是因为很多人记得他,所以到了呼和浩特才要来看看他。


  大漠骄子,他是叱咤风云的开国上将


  在57名共和国上将中,有一个34年都是副国级,当了21年副总理,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都是副国级,还当过5年国家副主席的人。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他是谁。

  此人就是乌兰夫——一个来自蒙古族的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从呼和浩特火车站乘52路公交直达乌兰夫纪念馆,这里已经开辟成乌兰夫公园,满园高大的松柏密林掩映,地面是暗红色的塑胶步道,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一座气魄宏大的纪念馆巍峨挺立。这里是乌兰夫青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乌兰夫纪念馆里面详细介绍了乌兰夫生平。乌兰夫出身于一个蒙族农民家庭,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在进入中央之后,乌兰夫积极的献言献策,出谋划策,帮助中共坐稳了江山,功不可没。

  乌兰夫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从内蒙古草原走出来的。1923年秋,他与38名学生一起离开大草原,考进北京蒙藏学校,来到了北京。随后,他认识了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很快就入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乌兰夫为中共第一个蒙古族党支部成员,也是中共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成员。后来,乌兰夫说:“1925年时,全校只有120个学生,党团员就有90多个,搞得他们(反动军阀)很不安宁啊。”

  乌兰夫的革命精神很被李大钊欣赏,后被中北方区委送去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乌兰夫从苏联回到内蒙古工作。起初,他只受共产国际的领导,但是他主动与中共领导人王若飞等人取得了联系,由此使得他随后打通了与延安的联系,也使得内蒙古地下党与毛泽东等领导的中共中央得以连接。

  在抗战期间,乌兰夫成功策动了百灵庙保安队反正,还组建了内蒙古人民的抗日武装——蒙旗独立旅。有趣的是,他不是旅长,可全旅将士唯他的命是从,没有他的同意,就是旅长也调动不了部队,其他人更是不行。对于这样的传奇人物,毛泽东很感兴趣。

  1939年,毛泽东亲自下令召见乌兰夫。乌兰夫骑了三天三夜的马,奔赴延安。毛泽东亲自接见,并与他谈话。临别时,毛泽东赠送给乌兰夫一把马牌小手枪——对他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毛泽东又把他直接调往延安,具体负责民族工作。乌兰夫对中国民族自治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乌兰夫是积极促进民族区域自治,他在积极的为内蒙人民争取民族利益。


  来到乌兰夫纪念馆,我们一同在乌兰夫同志汉白玉坐像前感受入党的神圣宣言并参观浏览了乌兰夫纪念馆。通过对乌兰夫简历、战斗历程的进一步了解,乌兰夫的高大形象仿佛顷刻间矗立在眼前……

1568539330280.jpeg

  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我们对民族苦难的历史以及革命先辈为改变苦难历史所进行的艰难战斗历程往往知之甚少。革命战争中的那些英雄故事仿佛只是一些抽象而模糊的概念,炮火与硝烟更是遥远的场景。因此用革命英雄勇敢坚韧的优秀品格无私无畏的高尚精神来塑造当代的人格,可以激励壮志鼓舞意志显得十分必要。

  乌兰夫纪念馆展示了乌兰夫同志从少年投身革命到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全过程。凝炼了大量珍贵的史实,逼真的再现了一个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的风采。可以看到乌兰夫作为一代名将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战斗历程,可以看到惨烈残酷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可以看到秘密策动"百灵庙暴动",打响了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乌兰夫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乌兰夫纪念馆采用了纪实的手法真实的场景使参观者置身于炮火轰鸣、硝烟弥漫的战斗中与主人公同悲同喜同呐喊同战斗经历那场血与火的洗礼。

  在参观中更深切的体会到了乌兰夫骁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战争的鼓角风云已经远去。时间也许可以消融战火与硝烟,但是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生命启示录却应该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印记在一代代人的心灵里。

  乌兰夫纪念馆里面,详细记载着乌兰夫从政之后的起起落落。但是在那十年里面,相较于其他人,乌兰夫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毕竟他的重要地位在那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特别眷顾。乌兰夫这个人可能在中央的领导层面并非核心成员,但是他在内蒙人们的心中却有“蒙古王”般很高的威望。这也是后来自治区修建乌兰夫纪念馆的重要原因。

  回顾他的一生,他有着坚强的党性,他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一生廉洁,勇于维护党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他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生活艰苦朴素;他襟怀坦白,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具有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优秀的思想品德。

  对于这样一位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优秀的民族工作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内蒙古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在内蒙古自治区,许多他生活与战斗的地方,都建有纪念馆。在呼和浩特,还成立有乌兰夫研究会、乌兰夫基金会。以此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研究他的思想,教育和激励着后来人。


  乌兰夫一句话,为国分忧收养3000幼儿


  在乌兰夫纪念馆,听到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蒙古语中有一个美丽的词语“额吉”,译成汉语是“妈妈”的意思。上世纪60年代因为自然灾害,一批可怜的幼儿他们从遥远南方的孤儿院被送到内蒙古,内蒙古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故乡,大草原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微信图片_20190917125625.jpg

  当年周总理为3000孤儿寻母亲,周恩来总理致电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希望支援一些奶粉,提供给这些南方的孤儿们。可奶粉只能解燃眉之急,但孩子们以后怎么办?

  乌兰夫坚定地向周总理许下承诺,把孩子接到内蒙古草原送给牧民来抚养。保证“接一个 壮一个”。就这样国家的孩子来到了草原。

  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开国上将和草原人民敞开了胸怀,三千孤儿登上前往内蒙古大草原的列车。孩子们的一声“额吉”就是草原牧民最大的幸福。

  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草原生活,对身体较为虚弱的孩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按照乌兰夫指示并没有安排牧民立刻收养他们,而是让他们在保育院居住,让他们适应环境、调养身体。

  国家的孩子开始在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孩子们刚来到草原年小体弱,水土不服,孩子们的状况急坏了年仅19岁的保育员,一个19岁的未婚姑娘牢记对周总理和乌主席“接一个 壮一个”的承诺,陆续照顾28个孤儿,担当起了临时妈妈。从喂奶 喂饭到护理孩子拉屎撒尿,小姑娘用那双勤劳稚嫩的双手,将孩子们从头到脚收拾得干净利索。年轻的草原姑娘悉心照顾起国家的孩子。

  一有孩子生病,不论什么时候,不管外面天气如何恶劣,保育员都会跳上马背到医院去。人们常常见到年轻的她在深夜里骑着马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草原饿狼围堵的危险,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

  这群来自南方的孩子们熬过了草原上的风霜,抗住了北方的寒冬,一个个都长得壮壮实实,健健康康的。

  “接一个,壮一个”,草原多少额吉们用自己的大爱践行了对周总理和乌主席的承诺。最终由保育员姑娘照顾的28名南方孤儿全部被当地的牧民领养,这姑娘才离开这个临时托儿所。她说,被孩子们叫一声“额吉”,就是最大的幸福。她说,我从心里爱他们,也真心感谢他们,让我体会到了做母亲的快乐。

  其实,这个小保育员也是孤儿,她也曾经体会过孤独的感觉。如今28个孩子也已经年过半百,早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后代。小保育员说,她有了一个上百人多民族的大家庭,她不是哪一个孩子的额吉,而是草原上国家孩子们的额吉。

  为了抚育6个孩子,草原另一个额吉护理员终生未育,她说,一看到6个孩子就打心眼里喜欢。虽然生活压力很大,但和丈夫慎重商议后,还是一咬牙领养了这些孩子,还未生育的她一下子就成了6个孩子的额吉。有一次因为特大暴风雪,交通中断,粮食无法送达,为了不让孩子们饿着,她顶着刺骨寒风徒步百余里为孩子们背回了粮食。哪怕是晕倒再醒过来,只是拍拍身上的雪,也要继续前行。

  她也是那句话,没有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孩子。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正规教育,她省吃俭用、创造条件让六个孩子都读了书。孩子们个个有出息。老大考进了南京气象学院,老二在当地物资局当采购员,老三、老四参了军,五妹当了邮电局话务员,小妹考进了南开大学。

  孩子们长大后,全部都选择回到草原,成为了草原的建设者。1991年护理员弥留之际,将老大巴特尔拉到身边,对他说,我还是希望你们回南方,找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巴特尔紧紧握着额吉的手,含泪说道,我们不找了,草原就是我们的家,你就是我们的母亲。

微信图片_201909171256252.jpg


  乌兰夫纪念馆听到的这个故事值得全国人民知道,了解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总理,乌主席和草原人民共同演绎的民族团结赞歌,60年以来风从草原来,守望相助、团结创造美好生活,那草原额吉和国家孩子的故事。

  在乌兰夫纪念馆,我含泪听完这感人故事,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许多收养南方孤儿的草原额吉都已经去世了,但这些孩子们扎根草原,报答着草原母亲的养育之恩,也为草原的建设倾尽全力,演绎了一幕幕真实而动人的中国故事。

  一个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应该叫做爱心。一个乌兰夫主席承诺一个草原民族收养三千孤儿,应当说是一个民族的博爱。一个少数民族杰出领袖和三千“国家的孩子”与草原“额吉”,共同书写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大爱无疆的传奇故事,一直在大草原流传至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历史不在我们身边,但历史从来不会消失,也许十年,也许百年,总会有人记得,就像文中所写的乌兰夫,初读甚为陌生,读后才知道,这也是当年位高权重的人物,他的经历不可谓不传奇,事迹不可谓不光辉,时光流逝,或许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少会记得,但在内蒙,在他的光芒曾经照耀过的地方,依旧会留下一段段回忆。至少,那三千个被收养的孤儿,他们会把这段故事一代代传承下去,历史,也终会被人们铭记。推荐阅读!编辑:穆凌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