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香成语》之三十二 粟——沧海一粟
粟的现代称呼就是小米,粟古时候还称为“稷”、“梁”等等。“粟有五彩”,以示其色彩的多,比如白、红、黄、黑、橙、紫等。晋国的第一任诸侯叔虞给他哥哥周成王敬献“五彩嘉禾”我敢肯定里面就有“粟”。 叔虞统治的地方就是黄河流域,粟本身就是黄河流域的产物,而且很久以来就是这一地区人们最重要的粮食。
粟在很久以前还称为“西米”,可不是现在超市里的“西米”,是因为五谷要配五方,而粟就被分配在西方,所以称为“西米”,这是《周书》记载的:“凡禾,麦居东方,黍居南方,稻居中央,粟居西方,菽居北方。”
成语里关于粟、米的成语很多,虽然是一类植物,因为一次描述怕“因噎废食”,所以就分开叙述。
关于粟的成语有,不食周粟、布帛菽粟、沧海一粟、太仓一粟。我们一一叙来。
不食周粟,这个故事很有名,说的是商朝的遗臣伯夷、叔齐兄弟在商朝灭亡之后,不吃取而代之的周朝的“粟”,因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后来人们就把气节高尚的人称为“不食周粟”。出处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布帛菽粟,说的是穿衣吃饭不能或缺的物品。最早出自汉·晁错《论贵粟疏》:“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是说我们日常的吃穿用度都取自土地,需要费时费力,不是一日可以得到的。
有了这个基础,就知道《宋史·程颐传》描述程颐的“高山仰止”了:“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就是说他的言语就像“布帛菽粟”一样不可或缺。
太仓一粟,太仓是京城的大粮仓,太仓一粟,自然是说不值一提的微小事物。语出《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借诸葛亮的话使用了一下:“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
沧海一粟,其实和太仓一粟意思相近,只不过此“粟”更加渺小,出处在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想想“沧海一粟”马上感觉自己的渺小,于是不时冒出来的万丈豪情化为乌有。与尘世,我们该是低在尘埃里,低在尘埃里,就不会狂妄到和“道”争,“道”是需要顺其自然的。
想到“粟”,小米,还是熬粥好喝。有营养,还养人。看得见摸得着,一碗小米粥下肚,踏实。然后“黄粱一梦”之后,懂得什么是“沧海一粟”。
【编者按】每次读《草香成语》系列都会有所收获,作者从植物的产地、生长习性以及所含营养说起,进而从历史的经典书籍中提取关于该植物的典故和成语,让读者跟随作者的介绍,穿越历史,追溯起我国悠久的饮食和耕种文化。最喜欢的是作者通过古人文字中,把植物赋予人的品格,借物喻人,给读者以启迪。这篇粟也同样吸引人,文中对涉及粟的成语一一介绍出处,给以解释,蕴含深刻哲理。推荐阅读,并加银星点赞。编辑: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