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洪水猛兽逃遁去

作者: 黛色山岚 点击:1629 发表:2019-07-28 10:36:37 闪星:1

  一千一百余公里的亘古淮河,从河南的桐柏山脉出发一路拥抱着南北数百条支流,是浩浩荡荡地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原本是自然顺畅地在云梯关入海。那时,良好的自然水系与生态环境,使得淮河流域,值此北宋时期一直是华夏大地上最重要亦最繁荣的经济文化区域和水陆交通枢纽。这条风水甚好的河流两岸,为此自古便留下“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美之词。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水能滋润大地,也能摧毁大地。万古不息、千秋浩荡的淮河,在造就伟大的淮河文明和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曾无数次奔驰着洪水猛兽,为淮河两岸人民带来了永远的痛。


  1


  远古大地洪荒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暂且不说,早在三千年前《诗经·小雅·鼓钟》中就有描写淮水洪涝时景象:“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诗句中以钟声的铿锵、淮水的奔腾,表达了水患给人们心中的带来的几多忧伤。

  有史料记载,从汉武帝时代,黄河之水就开始时常侵犯欺压滋扰着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但先导淮河流域第一次大灾难的,是公元1194年的夏天,这罪魁祸首是南宋皇帝宋光宗赵惇。是日,他为了阻挡从北方而来大金国军队南下,他在仓皇出逃之时下令先锋大将杜充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挖开黄河以水代兵来阻挡金兵,最终致使暴虐的黄河在无遮无挡的淮北平原一泻千里、横冲直撞。自此,黄河便开始了长达七百多年的入泗夺淮的历史,淮河流域也从此步入了水患频发的多事之秋。

  河南开封,古称“东京、汴京”,这是中华的“十朝古都”、“七朝都会”。行走淮河至淮河流域保存比较完好古都城——开封古城时,导游介绍:现今开封所留下的古城和古建筑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这眼前的古城下20-15米有一座宋城,10米-5米以下有一座城,有专家说再往下还有5个都城。走读临近的六朝古都商丘古城之下,也是如此。这种“城摞城”之现象,那自然都是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惹的祸。

  从元朝到明初,长期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有诸多地区曾为无人之地。在上游,有“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之称;在中游有“长淮以北,鞠为茂草”之说,元朝末期,在凤阳、颍州一带更有“民多逃亡、城野空虚”的惨状。大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和发展残破的社会经济,曾多次从江南和华南地区大规模向淮河流域迁徙人口达20万之多,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们垦荒、屯田、药材种植、兴修水利与交通,来发展农业和社会经济。然而,年年雨季之时黄河泛滥夺淮所挟带的无以计量的黄水泥沙,使淮北、鲁南、苏北大部分河道大都被夷为平地,那原本为淮河入海口的云梯关(今盐城响水县黄圩镇云梯村),最终变成了高出正常地面数米高黄河入海口。淮河因被黄河抢去了从洪泽湖到云梯关近二百公里的入海道,是无可奈何地冲破洪泽湖大堤夺道南行,一路闯荡百余公里最终在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

  这黄河的洪水猛兽,是极大地改变了淮河流域原有的水系形态,淮河原本所成形的水系出现了严重的紊乱。同时,由此导致原本畅通的泗、沂、沭河的入淮洪水因无出路,也就在它们的中下游形成了南四湖、骆马湖、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等。这些湖泊逐年由小变大,其中,洪泽湖湖底泥沙逐渐淤积的比淮河河床还要高出许多,洪水时常倒灌进唐时兴建的泗州古城和明王朝的明祖陵外罗城。

  与此同时,淮河入江水道贯穿的高邮湖、宝应湖、沼伯湖的水位逐渐抬高、面积不断扩大,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此外,由于黄河夺淮,明清时代的治淮的官员们是不断地将洪泽湖大堤延长、加高和加固,不仅形成了浩瀚的洪泽湖,而且因人为地抬高了洪泽湖水位,使其成为一座高出地面的茫茫悬湖,最终导致了唐宋时期四大名城之一的古泗州城及大明王朝的明祖陵,在清康熙19年夏秋之交被多日暴雨洪水大幅上涨时永远地吞没在了水下。而由于淮河下游持续不降的高水位,自然也抬高了淮河干流中游的河床,那原来畅流入淮的许多支流之水无处可走,这安徽阜阳和六安地区也从此新诞生了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等大湖泊。


  2


  是黄河长期对淮河“欺压”,也是天灾人祸的难以逃避。有专家统计,在黄河夺淮的七百余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大的水灾达350多次。古时的洪灾不再去说,仅现代淮河水利史料记载的大水大灾,也是淮河儿女们心头难以抹去的永远之痛。

  1931年7月,淮河流域普降暴雨,蚌埠城被水淹,河水并涨肆虐,全流域淹没农田513万平方公里,7.5万人死于非命,2000多万人沦为灾民;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为了阻击日军西进,是不顾淮河流域人民的安危,再度上演了南宋皇帝宋光宗的罪恶丑剧,断然下命令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再次人为地让黄水之水滔滔南下侵入淮河流域。其结果是日军没有被阻挡,却是造成了千村万落为之飘没,其中有44个县的1200多万人受灾,有89万人丧生,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悲戚无助地成了浩淼的黄泛区。

  新中国刚刚建的1950年,那盛夏之时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淮河水灾,让淮河流域许多地区人民发出了欲哭无泪的哀怨和叹息。8月1日,时任中共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等致电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并转中央的电报中说:“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被淹田亩总计3100余万亩,占皖北全区二分之一强。房屋被冲倒或淹塌已报告者80余万间,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耕牛、农具损失极重(群众口粮也被淹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共有489人。受灾人口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洪水东流下游,灾情尚在扩大,且秋汛期尚长,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由于这些原因,干群们极其悲观,灾民遇着干部多抱头大哭,干部也是悄悄地垂头流泪。”

  1954年7月,淮河全流域大水,淮河虽然已经初步治理,但灾情仍然十分严重。在豫、皖、苏三省共淹没农田335万平方公里 ,皖、苏两省死亡1930人。更为严重是1975年8月,淮河上游特大暴雨引发的“75.8”特大暴雨洪水事件,导致淮河上游河南驻马店地区包括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60多座水库漫顶垮坝,造成“河南省有29个县市的1700万亩农田被淹,1100万人受灾,有超过2.6万人死难(1999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记载)。同时,洪水还冲毁了京广铁路102公里,使火车停运了18天,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此事件,是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之惨剧。

  时至1991年,虽然全流域已进行了大范围的治理,但夏日暴雨洪水来袭时,那巨大而广泛的洪涝,仍造成全流域受灾耕地551.6万平方公里,受灾入口5423万人,经济损失达340亿元。对于这一次的洪水灾害,身处淮河南岸的我,自然是身临其境地触目惊心。为此,我曾写过一首长诗《91,淮河大水》,来描述和抒发自己的感慨。

  今天,我们纵横千里走读淮河两岸大地时,虽然已看不到那洪水猛兽给淮河流域人民留下的灾难之痕迹,但曾经的淮河水患留给人们一幕幕悲痛、悲壮的情景,却永远深刻在厚重的淮河的史志里,也深刻在淮河儿女们难以泯灭的记忆里。


  3


  “人在做,天在看”是淮河流域的先贤老子所云。有着悠久深邃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繁荣底蕴的淮河流域这方热土;有着丰富物产资源的中原、江淮、黄淮大地的淮河儿女,难道真的会就此沉寂,就此甘拜下风了吗?

  历史的回答:自然不是。早在远古的尧舜时期,那大禹是三次到桐柏山视察水情,他治水时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之后的历代君王和官府,或是为了征战需要,或是为了防洪减灾,或是为了发展生产和交通运输,也曾一次次对淮河也做过较大的努力。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宰相)孙叔敖于公元前605年起,在古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兴建的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芍陂(现在的安丰塘),同时还在古楚国的期思(今河南固始、淮滨一带),兴建了“期思雩娄灌区”。同样是春秋时期的西周徐国国君徐偃王,在古陈国和蔡国(即今天的河南淮阳和上蔡)之间,开挖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6年,从扬州向北开凿了邗沟,沟通了长江与淮河,使之成为以后的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前身。之后,战国时期的魏国国王开凿了开封至沈丘的鸿沟,又沟通了黄河与淮河。

  公元605年起,隋炀帝开挖了自河南的荥阳,经郑州、开封、商丘、徐州、宿州然后在盱眙入淮的全长650公里通济渠(也称汴水、汴河),通济渠是历史上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通济渠再接上邗沟入长江,加之唐王朝的不断完善,最终全面建成了隋唐大运河,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西安到扬州的水利,完成了大唐帝国的交通大动脉,形成了淮河中下游和江南粮盐、物资和贡品运输的一条黄金水道。古老的隋唐大运河,中国古代最浩大人工水利杰作,在历经了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八个朝代。尽管这隋唐大运河的通航时间达720年之后,在又历经了七百多年中难计其数的黄河夺淮之洪灾,其绝大部分的水道一次次被无情的黄河泥沙所吞没,但永不会吞没不掉的是中华民族不断与天灾人祸抗争的精神与意志。

  自元代起,一条由北京到杭州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全长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在经过一次次开掘、疏通和不断完善,终究是将一条纵横中国南北的水上大通道彻底贯通了。这一条已历时25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亦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杰作。京杭大运河和中国的万里长城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工程。京杭大运河的建成,不仅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防灾减灾起到了巨大作用,更为整个国家统一、民族相融、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人类重要的一项文化遗产。

  在治理淮河的漫长岁月中,还形成了大量的历史典籍。北魏郦道元编著的《水经注》,对淮水其支流的原委、分合,流经地区的地理变迁和历史事件均有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两河经略》等著作,提出了“筑堰障淮,束水攻沙,水逼淮注黄”等治水思想,清代康熙年间靳辅的《靳文襄公奏疏》,提出黄、淮、运综合治理主张,更是进一步地完善了潘季驯的治水思想。


  4


  淮河,的确一直是被称之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淮河之所以难治理,一是淮河的支流多;二是它的落差大,全长约一千公里的淮河主干流总落差就达两百公尺;三是卡脖子,它在上中游的许多河段由于河道弯曲狭窄,支流洪水快速汇集后,极易造成行洪不畅;四是两头翘,淮河上游大部分是山区丘陵地带坡大流急,而淮河下游最大的湖泊洪泽湖,由于多年泥沙淤积、湖堤加高加固,湖底已高于淮河河床,已形成了高出地平线许多的“地上湖”;五是暴雨频,淮河流域的暴雨大部分都集中在6至8月份。

  在黄河夺淮初期的12世纪、13世纪,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35次;到14世纪、15世纪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75次;16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前450年间,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新中国成立后为10年发生一次。

  1950的淮河大水时,毛泽东看到了淮北水灾电报后,不仅落下了眼泪,他还特别在“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多抱头大哭”等处都划了横线,并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写了批语:“周: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这两月之内,毛泽东主席接连在淮河水灾及治淮情况的电报上写了四封批示信给周恩来。在前三封电报的批示中,均使用的是“导淮”一词,但在9月21日的批示中,却改用了“治淮”二字。这“导”与“治”虽然一字之差,表明的却是毛泽东主席对淮河治理战略思想和决策的一个重大转变。 

  10月14日,国家水利部颁布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0年11月6日,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的治淮机构——“淮河治淮委员会”正式成立。1951年5月,毛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让新中国大规模治理淮河的热潮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时间,数百万民众在广大的千里治淮工地上,斗志昂扬地摆开了“人定胜天”的治淮大会战。

  1950-1958年,在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中,是先后修建了河南信阳的南湾水库、安徽六安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等等一大批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山区的大中型水库,整治和修建了淮河中游河道堤防,兴建了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等下游入江入海工程,实施了沂、沭、泗地区导沭整沂和导沂整沭工程。1958-1977年,安徽大别山一带的淠史杭等大型灌区,江苏扬州的江都水利枢纽和河南昭平台等一批大型水库,以及新汴河等人工河道,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等一批战略性骨干工程相继建成。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国家又特别实施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等19项治淮骨干工程,并开工建设了规模宏大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还大力实施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和滩区居民的迁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河流,也和人的身体中血脉一样,是通则不痛。六十年峥嵘岁月,六十年不竭奋斗。淮河的治理与开发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流域内五省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抑或还有血泪,在保护着生命财产的安全,在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那明珠一样镶嵌在淮河流域大地上的53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是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是让淮河流域水系与水利实现了良好的控制与调节。现今,全流域灌溉面积已达到733万公顷,减免的洪灾耕地面积达1153万公顷。

  淮河,终于由水害走向了水利,往日望河兴叹的淮河流域人民,终于摆脱了洪水猛兽给淮河人民时常带来苦难与不幸。


  5


  打开淮河流域水系图,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到,淮河流域的水系如同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淮河下游的洪泽湖是凤凰的头部和身段,淮河的主干道是凤凰的脊梁,淮河中上游的数百上千条一级、二级、三级支流,则是凤凰的一支支美丽的羽毛。

  时常桀骜不驯的黄河,经过新中国人民有力的治理,终于重新走上了属于自己一条正道,在山东东营市山东省东营市的垦利欢畅进入了渤海湾,数百年黄河入泗夺淮的历史结束了。然而,那从河南兰考的黄河南堤夺路而出的废黄河,却是在河南省、民权、商丘,安徽砀山,江苏省徐州、宿迁、淮安和盐城的一线,留下了一条高出原地面5米左右的黄河故道,是将原本的淮河水系划分为淮河水系和泗沂沭水系。其中,黄河故道以南水系为淮河水系,以北的水系则为泗沂沭河水系。

  淮河水系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4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6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1条。右岸较大支流有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左岸较大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潼河、新汴河等等。

  每一条大河都会分:上游、中游和下游。千里走淮河已经多年了,淮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到底从那到那呢?在这里,我也广而告知一下。现代遥感技术测得:淮河水系干流全长1100余公里,总落差为196米。淮河干流的桐柏山河源处至河南淮滨县的洪河口为上游,长约360公里,落差174米,流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洪河口至洪泽湖入口的为中游,长约490公里,落差16米,流域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洪泽湖以东的淮安、盐城、扬州、泰州(部分地区)为下游,长约150公里,落差6米,流域面积3万平方公里。

  有人曾说;现今的淮河只有上游和中游,而没有下游了。因为从地图上看,这淮河之水进入浩瀚无垠的洪泽湖,似乎不知向那去了,或者说是至此淮河就没有了。这种说法当然不对,现今的淮河经洪泽湖调蓄后,那可是浩浩荡荡、洋洋洒洒地走上了入江达海的生命旅途。

  千里长淮入大湖。现今,从洪泽湖出来的淮河之水共有四条出路,其主流是出盱眙县与洪泽区两地相交处的洪泽湖三河闸奔流而出后,一路向南经金湖、高邮到扬州江都三江营注入长江,这是为淮河入江水道。另外三个出口均为入海水道都是以洪泽湖东岸为起点,一条是向北去往淮安区与废黄河和盐河汇合后,一路折向东北,经淮安清江浦区,过涟水县,最后在滨海的大有镇前方进入黄海。另两条入海道则是全长168公里苏北灌溉总渠和163.5入海水道,它们从洪泽湖口之东并肩向东前行,在淮安区与京杭大运河立交相会后继续向东直行,最终在滨海县六垛镇前方的扁担港汇入黄海。

  京杭大运河大家都知道,淮河水系中还有一条在大运河里侧的里运河,外地人大多不太了解。这里运河是由历史上的邗沟演变而来,这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全长170公里,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是自淮安清江浦至扬州瓜洲古渡入长江。里运河两岸均筑有大堤,西堤即入江水道的东堤。它既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分泄淮河洪水,担负着保障里下河地区安全的任务,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主干渠道。

  淮河流域的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主要由沂河、沭河、泗河组成,这三条河均发源于山东的沂蒙山区,流经鲁、苏两省,总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沂河,是经山东的沂源、沂水、沂南、临沂、郯城和江苏的邳县、新沂等县市,行流574公里后进入骆马湖,这也可谓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了。

  在淮河水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湖泊,其水面总面积约为7000平方公里,总蓄水能力280亿立方米。其中,较大的湖泊自西向东有河南的南湾湖、城西湖、城东湖,有安徽的瓦埠湖、女山湖,有江苏的洪泽湖、骆马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还有山东的南四湖等。这其中的洪泽湖,是淮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它承转着淮河上中游约16万平方公里的来水。在12.5米的水位时,其水面面积2069平方公里、蓄水量达31亿立方米,是为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这许许多多的湖泊,原本是洪水走后留下的水患,但经过世代的治理、开发和利用,现已成为淮域大地中淮河儿女们生产与生活的水利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地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5省,分别由淮河水系和沂沐河水系组成的淮河流域,国土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是泱泱中华的主要粮、油、渔生产基地,流域内现有35个地级市、 189个县(市),流域内的人口为1.6亿之多,这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是居中国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而流域内广阔的平原大地上,那1.8亿多亩耕地上盛产着优良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是占全国粮食总产量20%的举足轻重之地位。

  “江淮熟,天下足……”淮河人民亘古吟唱的歌谣,一定再度成为淮河人民最美好的期待!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是作者走淮河大散文系列中又一部力作。从北宋时期“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好图景,到公元1194年的夏天南宋皇帝宋光宗赵惇掘黄河阻挡金兵,到1938年6月9日蒋介石为了阻击日军西进命令掘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还有黄河夺淮的七百余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大的水灾达350多次,这些天灾人祸给淮河带来的灾难没有阻挡淮河儿女治理淮河的决心。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至今,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流域内五省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淮河流域建成了53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是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等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目前,淮河流域是泱泱中华的主要粮、油、渔生产基地,占全国粮食总产量20%的举足轻重之地位。亘古千里的淮河,在经过两岸人民与洪水猛兽长达数百年的搏击之后,终于又焕发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感谢投稿银河悦读。闪星推荐阅读。编辑:梦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