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就是甘霖雨露
回老家看到水泥路都修到山顶上去了,一问才知道这是国家水利投资扶贫项目,为农民挖大井修的路,并且路修到哪里水井就挖到哪里。我听了消息真是非常感动,还有这样的好事呢!
家乡由于五年的自然旱灾,有的地块几乎颗粒不收了。很多农民都弃耕去城里打工了。很多地块都荒芜长草了,有的送给在家出不去的亲友家耕种了。也就是说由于自然旱灾,农民投入不少资金,连本都收不回。在家种这几亩地,全家会要饭吃的。根据这一情况家乡的水利部门,出台为农民打深水井的举措。于是漫山遍野机声隆隆,用汽车钻钻井,用不了两天的功夫一口大井被汽车钻给钻出水了。老天爷不下雨不害怕,用电,或用柴油泵引来好甜的地下水来灌溉农田。秋天老家的玉米去年都是大丰收!看到这些,我想起了我的童年……
挖一口大井全家断顿了
在我童年里,记得那时候也就五六岁。在我老家的山根下有好几个泉子,水特别旺盛,因为那个时候老天总下雨。人们为了引水,几户人家一起用柳条编成圆圆的筐篓把泉子圈上就在筐篓里取水喝。后来人们想起用石头把泉子磊成圆圈,在里面取水,并且在井口安个辘轳用绳子从辘轳上拴个绳子,把水桶绑到绳子的另一头。这样摇着辘轳把水桶顺下水面。不一会儿桶里灌满了水。再用手摇辘轳一下两下用底杠杆原理往上绕,绳子每在乌辘轳的轴上缠一圈,井下盛满水的水桶就提上一个高度,很省力的。但是离家太远,我家住在高处的山坡上,父亲无论干一天活多累都得去下面挑水,特别辛苦,所以说。挑来的水全家省着用。后来乡亲们劝父亲在家里挖一口大井吧!全生产队的劳力都来帮忙。晚上一干就是十来点钟,因为白天还要去生产队上班,大家都非常辛苦。父母都特别感动,于是晚上下班就叫他们来家里吃晚饭。这样一来一口大井挖了一个月,因为还要从山上打石头,拉回来垒井口。这口大井在四十天多天后能使用了,父亲再也不用去半里地坡下挑水了。?望着甘甜的井水,父母却发了愁。为啥发愁!因为帮助挖井的人把我们全家一年的口粮全吃光了。那个年头吃的都靠生产队分的有数的口粮,当时记得是高粱米饭,很难吃的,但是这也是我们全家保命的口粮啊!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没吃的,母亲就去山上撸来山糜子草籽,用碾子压成面,做成面团吃。当我吃了排不出便的时候,父亲就用手去扣,我疼痛的直叫唤!扣出来像羊粪一样带着血的粪便后,胀了好几天的肚子舒服了很多。后来母亲看我真的要被饿死了,把我送到姥姥家,在这期间姥姥,四姨,还有老姨长长往我们家偷粮食。为啥说偷,因为那个时候谁家的粮食也不够吃,当时姥爷当家,一家之主。他不建议父母挖井。因为父亲还年轻挑点水不算啥。没了粮食全家挨饿姥姥受不了,于是她自己或让四姨,老姨往我们家偷粮食。有的时候看我肚子大大的身子瘦的皮包骨。姥姥还偷偷的给我包点菜馅饺子。这样一来我身体一点点恢复不在用手抠大便了!慢慢的熬过了那一年多的困难时期。
我从小跟老姨在一起长大的,对老姨特别亲切。拿老姨就像自己的亲妈妈一样,有啥事都去对她讲,每年都去看望她。因为这事四姨老埋怨我,说我“小狼崽子,你老姨是亲姨,四姨就不是亲姨?”“你小时候我不给你偷偷摸摸送粮食,你早就饿死了。不饿死也被憋死了!”想想四姨老姨一样重要,要是没有他们关怀我,我的小命早没了。因为四姨在我家有吃的能度日的时候就嫁人了!跟她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所以对四姨来说多数都跟老姨在一起,亲情对老姨就多了一点。我虽然没赶上自然灾害的六零年,但是挖一口大井却让我们家近两年揭不开锅。为此我现在特别珍惜粮食,孩子们吃剩下的饭我都吃。他们扔东西我老看不惯去教育他们!用我小时候遭的最来说服他们。
为了这口大井父亲爬了一辈子坡
自从农村土地改革后,土地都分到农民手中。农民的日子也好过了,并且小日子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各人挖一口两口井不算是有钱,有粮食,再也不愁粮食断顿了。日子过得好多了,于是很多人都建起了砖瓦房,告别了土房。村上给儿女多的分房场,父亲是生产队队长。当然也给自己留了一块房场,那是坡下一块最好的地块。水位还浅,地板特别平整。于是父亲跟母亲商量下去建房。母亲把头晃的像拨浪鼓。说死也不下去。因为当年挖大井时饿怕了,盖房子再挖井一枪好几个眼,肯定会拉饥荒的,父亲没扭过母亲只得把那块儿房基地给了别人。他们依然住在坡上。多少年过去了,父亲赶着驴车拉着地里的庄稼,还拉着家里所需要的日用品。父亲老了,他干不动了。但是因为那口大井。没有搬下去!爬了一辈子坡!
如今有党的好政策,老百姓有难处他们就帮助解决,扶贫帮困,让很多困难户都走出困境。老天无情,人有情。党就像雨露甘霖滋润着祖国大好河山,把甘甜雨露滋润到百姓的心坎里!
【编者按】回老家看到水泥路都修到山顶上去了,一打听才知道国家扶贫项目为农民兴修水利,打井灌溉田地,由此引起了童年的回忆。童年时为了打一口井,断顿了。是姥姥一家的资助才度过难关。同样为了这口井,父亲爬了一辈子坡。如今有党的好政策,老百姓有难处他们就帮助解决,扶贫帮困,让很多困难户都走出困境。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安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