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乎神乎大禹王
浩浩淮河自西向东一路蜿蜒进入怀远之境,悠悠涡河从北向南在怀远北城汇入淮水,怀远县城南与城北的涂山、荆山夹淮对峙,涡淮二水绕怀城奔流经久不息。北宋末年,宋金交战,宋弱金强,宋室被迫南迁,淮河以北的江山地域沦为金人之手,宋金以淮河对峙。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丞相贾似道上奏:“涡口上环荆山,下连淮岸,险要可据。”宋理宗御答:“荆山为城,义在怀远。”至此,“怀远”之名已传承七百年没变。得两山、两水环绕的怀远,古为“涂山氏国”,千古神人合一的大禹,曾在这里留下了:“娶涂山之妻、劈山导淮,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更在这里成就了分封九州、一统华夏的千古大业。
一
走读淮河岸边的怀远古城,去攀登淮河第二峡两岸的涂山和荆山,是想与历史同行;是想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那四千年前大禹治水和会盟诸侯开创中华历史新纪元的一缕曙光;是想探究一下千古传颂的大禹到底是神还是人?这里是大禹治水并一统华夏的圣地,众多的历史典籍和史料都诠释和证明:“涂山”二字不仅仅指的是地名,而且是一个国名——涂山氏国,太史公的《史记》中,有“夏之兴也以涂山”之记述。大禹,在这里治水时曾和涂山氏国之女联姻,去联盟涂山氏国之民劈山导淮,去会盟天下诸侯、划定九州疆土、开创华夏文明新纪元。这里,有关大禹是神亦是人,大禹治水亦兴国的故事多多。
地理环境,有沧海桑田的变迁;地域治所,也会有领管和附属的更替。古时的蚌埠没有名份,一大部分属于怀远来管辖;今天的怀远县之地均属于蚌埠管辖之境,怀远现为蚌埠的一个辖县。从蚌埠的禹会区秦集镇的禹会村“禹墟”文化遗址出来不远,就进入怀远之境了。到了怀远按计划要走读的第一个目的地,当然就是登上涂山,礼拜千古禹王庙,看亘古淮河浩荡,寻大禹治水遗风和神韵。涂山和荆山形成的淮河第二峡,夹着波涛滚滚的淮水一路蜿蜒东流到黄海、达长江。这里是传颂大禹治水精神的千古圣地,自然也就是我与历史同行、寻历史踪影的一方重地。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们自小所读的教科书中就有。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中原、东夷及淮夷大地上首先破晓时,大禹带领着千军万马在这里劈山引水,治理河流与水患。大禹治理淮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涂山氏女望夫叹水,痴情倩影化成石,华夏文明传九州。治水的功臣大禹,在继承了舜帝的王位之后召集了各路诸侯,在淮河之滨的涂山上召开了一次中国古代最著名的 “涂山会盟”大会。也正是这次著名的“涂山会盟” ,划定了华夏“九州”(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也正是这次著名的“涂山会盟”,摒弃了“禅让制”,开启了华夏帝国“家天下”。大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大禹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
谁与历史同行?千古淮河及其劳作生活在她身旁的华夏儿女们,在这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这一重大历史转折。
千古流传的《大禹治水》故事,所呈示给人们的勇于奉献精神,既像一块份量千钧的石头一样,埋藏在一代代华夏儿女们的心灵深处,又像一朵绚丽灿烂的云彩一样,亮丽在一代代华夏儿女们的心灵原野。大禹是怎样的来龙去脉?大禹为什么叫“大禹”,而不叫“小禹”或者“老禹”呢?大禹难道就姓“大”?这个姓氏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疑问从小就在心里自问过,但就是一直没有深究过。直到前不久想写一些有关淮河历史文章的时候,才有意去查了一些史料后方得以知晓。
中国,有简要历史记载的“信使时代”是从大禹时代开始的。有史料记载,大禹出生在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汶川县境),大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大禹姓姒,名文命,号禹。禹这个家族,应该说是有很大来头的: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帝颛顼(zhuān xū),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也就是传说时代的中华民族的创立者黄帝。推算下来,禹就是黄帝的玄孙了。禹,因为治理黄淮水患有卓绝的功绩,受舜帝禅让继帝位,因此后人称他为大禹,有伟大的禹之寓意。
大禹治理水患的主要区域在哪里?古人留下的历史典籍和现代的考古专家们都把目光定格在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这里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地理位置特殊,水患也最大最多。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各地出现了很多形式纪念大禹的功绩。这怀远的涂山之上有一座唐代之前的古老建筑“禹王宫”,至今在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日之时,便会有数万民众自发赶来爬山登顶,向禹王朝拜。山上有望夫石、朝禹路等古迹,千古不变地记述着众多关于大禹治水和大禹定九州的功绩。
二
大禹出生的那个时代,还是一个莽荒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发生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水灾。因为在西方的圣经《创世记》中有诺亚乘方舟带着媳妇、三个儿子、儿媳以及一些飞禽走兽逃过了大暴雨大洪水的浩劫来到了山坡上成为新一代生命保存下来的传说,而在同时代东方的中国史书上同样记录了尧舜时代的黄河、长江、淮河发生了许多场洪水横流,九州大地一片汪洋的大洪灾。可以想象,那时的大地上有幸活着的人们一定只能逃避在高地上,甚至攀援在树枝上。
的确,在那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时代,也就是相传距今约4600年前的尧舜时期,那时正值冰河时代后期,气候转暖,积雪消融。神州大地与山河全部沦为一片泽国之中,大地上的万物,也被泱泱洪水淹没。其中原始的人类或登上高岭,或以木为舟,载沉载浮,幸免沦没。特别是古黄河改道窜入淮河流域后夺道入海,特大洪水泛滥四方,淮水、泗水流域更是深受其害。《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此外,随之而来的海平面升高,沧海横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积,导致泰山以西、沂蒙以南、江淮苏北在很长一段时期也成一片汪洋。
那时候中原的领袖是尧帝,尧帝自然也想将天下万民救出于水患苦难。尧帝望洋兴叹之时,先是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鲧,面对茫茫洪水,也有顶天立地的英雄浩气。鲧一直用堵的方法来治水,他全力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也没把洪水治伏。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是方法错了,遍地的洪水猛兽哪能仅靠堵的方法来解决呢?鲧治水失败了,中原大地的先民们自然因水患无治而遭受了惨重的灾难,鲧也因治水不力受到终身流放在羽山的处罚,最终鲧也就死在羽山(今山东蓬莱东南)。
舜继帝位后,洪水仍然是天下第一之大患。舜面对四处洪灾选谁来继续治理呢?舜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禹。让禹子承父业继续负责治水,舜自然有他的聪明和道理。在当时,大禹除了是帝系传人,并为夏部族的首领外,大禹在各方面的口碑极好:禹,不仅知多识广、为人机敏、行事快捷,而且吃苦耐劳、信守道德、仁义善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号召力。后人太史公的《史记》甚至说,禹说话的声音都合乎钟律,自身的行动成为法度,他勤勉不倦端庄恭敬,可谓是当百官的楷模与典范。此外,被称之为“上古之书”的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室文献《尚书》中,记述了舜用禹负责治水的第二个动机:“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很显然,舜帝派大禹治水就是要他子承父业。父亲鲧的罹难,对禹的打击定然是巨大的,但是子承父业、为父争光、不辱使命、为民除患、为国安宁,也只能是大禹临危受命、背水一战的唯一之选择。
大禹欣然领命自然不会贸然行事,而是首先细致认真地总结寻找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和原因。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势,大禹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得力的助手们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踏遍了九州,到各个洪灾严重地区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勘察测量山形水势,细致悉心地摸清每次洪水的流向和走势,最终摸清了父亲鲧等前辈们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而因势利导,只是采用筑堤截堵的办法,结果造成一旦洪水冲垮了堤坝便前功尽弃继续形成洪灾的悲惨局面。
有了前车之鉴,才有大禹的的深思熟虑和精心谋划。大禹大胆采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水利之治新办法。按《国语·周语》的记载中所说,也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修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史记·夏本纪》有记载:“淮沂其治,蒙羽其艺”。说是在淮水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许多河段,并将淤积的洪水“谷”引入大海。
三
大禹为了完成治水重任,娶了涂山女为妻后4天便惜别了妻子离开了家乡。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手臂与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就连束发的簪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老百姓见了个个无不心痛流泪。大禹在外治水历时13年之久,历经千辛万苦,疏导了九条河道,修治了九个大湖,凿通了九条山脉,终于把一片片洪渊填平了,把一条条河道疏通了,汪汪湖泊、条条大河畅然东去汇入大海。洪水退去,百姓终于得以平土而居。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勇于担当、身先士卒,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中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记述他手拿治水工具勇猛上前、率先垂范情景。不容置疑,大禹是一个身材高大、精明而强悍的汉子。可以想象当时他威武凛然地行走在洪水四溢的贫瘠的大地上时,一定在胸中涌动着万丈豪气,一定会用钢铁般誓言指挥、调度着千军万马。《淮南子·修务训》以激昂万千的语调描述:“禹沐浴淫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风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淮南子·要略》同时还记录了“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以为民先。剔河而道九岐,凿河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
大禹在腥风苦雨中,几乎走遍了九州。大禹的巡行治水从冀州到壶口,从济水到黄河,从淮河和沂水,大禹的足迹无所不在。大禹治水的范围,不仅仅是黄河、淮河等干流,就连一些不知名的小河流也置于他治理体系中一部分。相传大禹不仅仅只是一个治水的大英雄,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始终与治国养民相结合。大禹每到一个地方一边治理水患,一边发动当地民众重建家园,并全力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千方百计地让使百姓安居乐业。
有许多史书记载:当洪水退去后,一方方土地露出水面,大禹便带领人们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并在田间修筑沟渠、引水灌溉,指导人们种植粟、黍、豆、麻,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大禹在治理水患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引领氏族部落农业生产和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同样做出巨大的成就。
四
在舜帝时代人类与自然抗争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有许多大的功绩几乎全记在了大禹一个人身上,难道大禹是神人也!这,还真的在很多史书中,大禹一直以一个半人半神的形象经常出现。
淮南王刘安及其弟子所著的《淮南子》中有一个故事更是将大禹神话到了极致。神话所说,每当大禹治水时就会化身为一个硕大无比的大熊,大禹熊举着巨大的山斧逢山劈山,逢水疏导。有一天,在禹在治水治到怀远境内时,回家对妻子涂山氏说:你给我送饭时必须听到我们的击鼓声才能来。大禹离开家进入治水区域后立刻就变成了一头大熊全力投入到治水工程中了。无意中,大禹熊的开山斧开劈一块大石头时,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发出了击鼓的响声。涂山氏听到鼓声响了,便以为大禹击鼓让她去送饭。涂山氏小心翼翼地捧着热乎乎的饭菜来到大禹治水的工地上,忽然看见自己的丈夫竟是一头大熊,顿时吓呆了,当时便又羞又愧地化为一块巨大的石头,永远地伫立在了涂山上。
而在《吕氏春秋》的史籍中,涂山氏变成石头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大禹忙于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忠贞、贤惠、善良的涂山氏就每天守候在涂山之上,对着大禹治水的方向望眼欲穿,天长日久之后竟终于化为了一块“望夫石”。中国人的神话也好、传说也好,总会寄托着很深厚的感情色彩,总想寄望于一个美好的事情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于是,有关传世英雄大禹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美好传承:说是大禹见到涂山氏变为石头之后,他自然也悲痛万分,他感恩并深感愧对已怀有身孕的妻子,痛苦万分对着已变成石头的涂山氏大声喊叫:“还我的涂山氏、还我的孩子!”真是“人在做、天在看”,真情自会感动上苍。大禹的声声啼血的哭喊,巨石头慢慢洞开,一个鲜活的婴儿从里面跳了出来。这个孩子那就是后来夏朝的创始人——启。这个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性创意的神奇故事,自然是非常切合“启”这个中华民族创始人名号的寓意。
传世的神话赋予后人们的是:爱情要像涂山氏和大禹一样坚贞,做人做事要具有大禹和涂山氏一样的无私与牺牲精神,同时也教化着人们:世间的因果,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叙述了神话中的大禹,自然少不了再多几笔说一说大禹在治理淮河洪灾时与淮河水怪无支祁战斗的神话传说。大禹曾三次到淮河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可他每次站在淮河岸边都看到淮河里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山石号叫,树木惊鸣,总有一股看不见的暴虐力量在阻止他实施治水工程。后来,大禹知道了这是一个叫“无支祁”的水怪在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大禹非常气恼,于是召集各部落首领和多位神仙开会商讨擒拿无支祁。
无支祁长得形似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脖子一伸,足有百尺之多,无支祁不仅力超九头大象,搏击跳跃非常迅捷,而且能言善辩,知道淮水各处的深浅,常常是眨眼之间就看不见了踪影。淮河两岸的部族首领和百姓虽然对其恨之入骨,但因力量有限却无可奈何。大禹经过精心谋划,终于寻得了一个良机,实施了一场在淮河上大战无支祁的战略部署。大禹先后派童律、乌木由出战,但是他们都没有打败凶狠狡猾的水怪无支祁。最后,大禹亲率强将庚辰出马挥舞方天戟和众神一起联合作战,终于擒获了无支祁。为了防止狡猾善变的无祈支逃脱,大禹命人用大铁链锁住无支祁的颈子,又将他的鼻孔穿上铜铃铛,然后用多盘石磨把他压在淮河下游南边的盱眙龟山上的一口深井里。打败了无支祁,大禹治理淮河水患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淮水从此平安流入黄海。
大禹的威名和神祇般被举世崇敬的形象,像天上的祥云一样不论飘到哪里,就会给那里带来吉祥的光芒,不仅让华夏各部落首领们所蛰伏,舜帝当然也对大禹治水的威勇与方法,治国的策略与功德,是倍加敬重、倍加赞赏的。舜帝在位十七年,老了。此时,大禹的威信几乎超过了舜帝。于是,舜和尧一样顺理成章地以“禅让”的方式将帝位传给了大禹。
五
大禹为帝之后,天下进一步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大禹的成就和以德治国的精神,不断地在神州大地上被弘扬和放大。也许是大禹无与伦比的意志和气概,也许是大禹以德服人的精神感召,一直对舜治天下虎视眈眈的东夷集团,苗鸾集团,羌戎集团等等四面八方的大小诸侯、酋长们都相继臣服归顺了大禹。时隔不久,大禹几乎像是以神灵的名义在淮河岸边的涂山之上,成功号召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盛世大会——禹会诸侯。
滔滔的淮河之水蜿蜒地穿过安徽怀远的涂山与荆山之间,神话之中这两座山原本是一座山,因为此山挡住了淮河东流的出路,就是大禹当年治水时用神斧一劈为二变成了两座山。站在海拔338. 7米的涂山最高峰凤凰顶,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地想象当年大禹会诸侯、立盟约、定九州时的盛大景象。那天滔滔东流的淮水之畔的涂山上,一定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各方诸侯、酋长们一定是穿着华美的礼服,脸上画着漂亮的饰纹,头上插着鲜艳的羽毛,手里恭捧着奇珍异宝如期来到涂山虔诚地朝见大禹。
此时的大禹,一定是站在高高的涂山之巅,其面部表情一定是威严中含露微笑,用神灵般光彩照人目光俯视着大家,用青铜大吕般语言和声音,讲述着一条条以德服人的理念,传颂着各个部落大融合的神力,发布着把华夏分为九州自治而必需归统的号令……大禹的一番激动人心演说,一定会令各方诸侯、酋长们感动地泪流满面、俯首听命。在高高的涂山之上,大禹高高地举起了一面猎猎飘扬道德之旗,千万人千呼万拥着:神灵大禹也!大禹神灵也!大禹会诸侯于涂山,让大禹第一次认识并运用了道德的巨大力量;大禹会诸侯于涂山,以惊天动地的成功和完美结局,让一个“以德服人”的新纪元从此开启了。
涂山脚下“禹会村”,是后世的人们为纪念大禹会盟而命名的。这次会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是一次决定了华夏北方与南方的大共融的会议。当年,涂山之上大禹会盟之后,大禹很快就顺其自然地收缴了各部落所有的铜器和武器,并精明绝顶地用这些收缴的铜器铸成了九个大鼎,赐封为是镇国之宝,并以此象征着华夏九州。九尊大鼎被放在了大禹的宫中,各部落首领定期向禹王进贡时都要向九鼎致礼。这九尊大鼎从此也就成了中华的图腾和象征,大禹自然也就成了“一言九鼎”之人。大禹临终前后,将九尊大鼎和“一言九鼎”的威严一起交给了儿子启。从此,中国古代的部落“禅让制”变成了世袭相传的“家天下”。
六
《史记》载述,大禹一生治理了九条河,其中有四条属黄河水系,加上与黄河水系相交错的淮河,就是五条。由此可见,大禹治水的主要业绩,还是在黄淮流域。《史记·夏本纪》还记载,大禹“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即“导”,“泗”和“沂”,即是淮河下游的支流泗水、沂水。这就是说,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淮河,从河南桐柏山淮河源头开始,根据地势和水势进行疏浚,将洪水引向淮河的下游,东去与泗水、沂水相会合,最后使洪水从淮河的入海口流进黄海。
从淮河源头到入海口长约一千公里,这么悠长而曲折的导淮工程,要想把它做好应该是十分艰难的。一方面,如此浩大的工程必须有淮河沿岸广大民众的齐心协作;另一方面,大禹作为这项浩大工程的总指挥必须决策正确指挥调度得当。关于大禹对导淮工程的精心设计后人多有赘述。以淮河中游的怀远之地荆涂山峡的开凿导淮为例,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荆山左,涂山右,二山对峙,相为一脉,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滥为害,凿山为二以通之,今两岸凿痕犹存。”明代宋濂在《游涂荆二山记》写道,“二山本相连属,而淮水绕荆山之背,神禹凿开,使水流二山间,其疏凿之迹故在,人思其功,迄今不能忘”。
古时来自上游的洪水一直被阻于涂、荆二山之南,致使涂山氏国的大片土地常常被淹没在洪水之中。在大禹的指挥下,人们断开山谷,让洪水自南向北穿过荆涂山峡顺利下泻,水患消除、人民安居乐业。这项治水工程使涂山氏国直接受益,当然得到涂山氏国民众的热烈拥护。反过来说,像开凿荆涂山峡这样规模巨大的水利疏导工程,也一定得到涂山氏国在人力、物力上给予的支持,而说到底这一切还是应该归功于大禹当时娶了涂山氏国之女为妻也。而大禹与涂山氏国联姻,也可说这是一桩带着一定的政治联盟色彩的婚姻。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在中国历史上不光是口口相传数千年而约定俗成的民间故事,也是自此中国进入信史时代以后,史书典籍中常常出现的“史实”了。《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大禹的父亲鲧,是为尧帝的一个重臣。当年帝尧命令鲧治理中原、黄淮、江淮大地特大洪水灾难时,鲧多用的障水法,也就是大多采取水来土掩的拦堵之法,这样治水手段成效一直不大,为此他先后历时九年也未能平息洪水灾祸。到舜帝摄政后,鲧被罢职并流放边疆,不久便客死他乡。能否治理洪水灾害,关系到帝王统治地位的是否稳固,舜很快任命鲧的儿子禹继任父职统领治水事宜。
如果大禹真的如此这般缺少夫妻之情和父子之情,那也是当时的洪水和政治所逼的。大禹有了父亲的前车之鉴,当他在深受帝命率众治水之时,也就不敢有半点怠慢和滞后,这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毕竟是提着脑袋甚至是危及全家人性命的政治任务。换一种说法,这也是大禹有着强烈的政治头脑、政治技巧和政治手段。灾难本身不是政治,但救灾和治水却是政治,而且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最大的政治。由此可以说,大禹不光是一个民族的治水救灾英雄,更是一个高明的大政治家和大战略家了。
七
大禹是背负着父亲已亡的沉痛,领着如此重大而紧急的治水政治任务而踏上征程的。聪明的大禹没有继承他父亲的足迹,而是首先亲自带着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来到洪水泛滥的最重之地进行了严密细致的考察后,才作出了以疏导洪水为主的科学合理治水之法。然而,再科学合理的治水策略,也要有众人响应和帮助付诸实施。大禹,作为舜天下中原华夏氏族的治水统领人物,在治水时首先选择了淮河中下游为先期工程,并把涂山氏国一带作为第一工程重点区域。涂山氏国是淮夷人的国度,夷人以制造弓矢出名,因此“夷”字的形成,也来自于“一个背着弓的人”,夷人是有胆有识的部落人群。淮夷人居住在淮河中下游沿岸,淮夷人是东夷的一个部分,东夷族主要包括今天安徽、江苏、山东的广大地区的部落人群。大禹深知治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需要千军万马齐上阵,才能完成自己由小禹变成大禹的大政治、大伟业。
大禹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治水英雄,他深知涂山一带是治理洪水的重中之重的地方,便首先确立了自己与涂山氏国之女联姻,这样一来便很顺利地形成了一个治水联盟,从而为扩大治水影响、范围乃至为以后治理国家奠定了一个很好基础。除此之外,说大禹是一个非常有政治头脑的治水英雄,这其中最典型的事例,那就是大禹当年在涂山氏国办理的一件治淮的公案——捉拿并公审无支祁。
民国六年沈秉璜整理的《勘淮笔记》记述,无支祁是淮河上游的一个部落领袖,他为了保护本部落的局部利益,一直反对并破坏大禹的治水工程,淮河中下游的人民非常憎恨他,称他为“水怪”,也有称之为“涡淮水神”。《太平广记》等史书还颇具神话色彩的描述他“形若猿猴”等等怪象与神通。无支祁到处散播谬论,在当地很有煽动性,甚至制造了“惊风走雷,木号石鸣”的大动乱,他指使各路头人们率领武装队伍把守河道,不让动工,使大禹治水工程“功不能兴”。
对于这样不听号令并破坏治水大业的家伙,大禹当然愤怒。大禹曾接连派了三支武装去征讨,最终将一处处动乱平息了,并一举捉住了罪魁祸首无支祁。大禹把无支祁押解到涂山氏国,先关押镇锁在涂山的洞穴里,然后特别请来各个部落首领和诸侯国国王,在涂山下开一个规模很大的公开审理与宣判大会。大禹当众宣读了无支祁的种种罪行,并当场判处他长期监禁之刑。之后,大禹又派人将他押解到淮河下游南岸的盱眙龟山上,用三盘大石磨镇压在一个枯井中,让这个不听号令的罪犯无支祈永世不得翻身。
但也有传说,大禹是在公审大会上宣判了无支祁的死刑,并当着众部落和众诸侯的面,将无支祁斩杀了。这个传说,显然是当时或者是后世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或是也是老百姓心中期待有一个救民于水患之中的伟大英雄,而编说的一个满足政治需要和心中期盼的神话,但是这个传说或者说是神话,至少潜在地说明大禹当年治理淮河也是遇到很多困难或阻挠的。当然,大禹是坚决果断地处置了无支祁,这表明了他治理洪水有不可阻挡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更深层次来说,大禹之所以要召开公审无支祁大会,那是有他的政治取向,他这是“杀鸡给猴看”,也就是做给参加公审大会的各路部落首领和诸侯们看的,这也是大禹用高明政治头脑成功地治理了一场十分危急的“政治洪水”。
八
大地洪荒、灾难不息。有气魄一定要治理洪水猛兽的舜帝,再一次将治水的大幕拉开后,不光指派禹率众治水,也曾派出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夷族的始祖伯益和以及掌管刑法的“理官”皋陶,一起来协助大禹共同完成治水事宜。大禹是治水大战中的统帅,当大禹治水成功并成为天下百姓欢呼的盖世英雄之后,大禹便成为舜帝之外功高盖主的一个领导核心。舜在位第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相传,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大禹为舜守孝三年之后,他避居在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和禹州一带,他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是,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真所谓得人心才能得天下。在诸侯的拥戴下大禹正式继承王位,分封商均为虞侯,从而正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夏。
涂山的禹王庙,虽然没有巨大豪华的宫殿,但千古以来的禹王庙会却是一直兴盛不息的。大禹“疏川导滞”的顺应水性的治水方略,是运用原始道家思想成功地治国理事的典范,因此,道教一直视大禹为远祖,并尊奉大禹为天官、地官、水官“三官”中的“水官”。道士们在祷神仪礼中特别把“禹步”,作为道教中的一个独特步法。在涂山之上每年三度的“涂山庙会”,是怀远一带最隆重、最热烈的万人大聚会,是淮河流域传承大禹文化和道家文化最为生动的一个载体。
涂山庙会,是开周朝“功成作乐”之先河的,它既是淮畔民众对禹王的一种英雄崇拜,更是保留着淮畔民众一种对大禹治水济民的集体记忆。盛大的涂山庙会一年之中有三次: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第一次盛会,又被称之为“朝禹会”,那盛大的祭祀仪式主要是纪念大禹治水成功并“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功绩而设置的;第二次是祭祀农历六月六日大禹诞辰的盛会;第三次则是农历九月九日去登高而怀古的。在古时,前两次盛会每次都有数万之众齐聚山上,每次盛会都是钟鼓齐鸣,宫灯高照,香烛旺燃,笙吹细乐。当开祭的铁炮轰响三声之后,无论是官府要员还是黎民百姓都会向禹王唱礼三叩。
现今的涂山庙会已因世事的变迁,已逐渐消退了原有的那些朝拜禹神的种种纷繁之礼仪,更没有了曾经盛大无比规模和气象了。亘古流传的祭祀大禹的盛会,作为一种有着独特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在涂山之上和淮河之滨继续留存和传承下去吗?
古代的一本方志《图经》中载:“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代代相传荆涂二山原来连在一起,荆涂峡谷是大禹凿山导淮的而形成,是真有此事,还是峡谷自然就有,一直无人考证。荆涂峡之间的峡谷最宽处近千米,波涛滚滚而下,两岸峭壁挺拔。现今,登临涂山之顶抬眼远眺,虽然不见旧时浩浩淮水之上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宏大场景,但是荆涂之峡那山高水阔、流水行云、波光岚影中,所呈现出的两山如虎踞,双水似盘龙,再添那“水上列车”不停地来回穿行,一番巍然壮观、诗情画意、美不胜收之景象,依然是历历在目、陶冶于心。
淮水穿荆涂峡谷浩荡东流,涂山之上禹王宫高耸在绝顶之上,荆山之南坡有大禹塑像巍然屹立。大禹头戴栉风沐雨的冠笠,手握劈山开河的神耒,脚踏俯首被擒的水怪,那气宇轩昂的姿态和坚定不移的千古眸光已经凝固成永恒,但千古不息的滔滔淮水之中,或许还有千古不息地流淌着人们对大禹致力于让“洪归江海、万赖平成”的精神!
洋洋万言铺陈下来,千古之大禹,是人?还是神?还是没有说的清楚。我想,也无需讨论了,对于我辈及其后人,只要记住:大禹治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就够了!
【编者按】这是作者走淮河系列非虚构大散文中的又一篇力作。作者从大禹受舜帝之命,吸取父亲治水只用堵的方法而失败的教训,他在实践中不仅知道治水要用疏导的方法,而且要联合各部落诸侯的力量,于是有与涂山氏联姻、禹会诸侯的传说流传。大禹治水的故事中,还有劈山导淮、三过家门而不入、消灭水怪、一言九鼎等传说。最后,作者告诉我们:洋洋万言铺陈下来,千古之大禹,是人?还是神?还是没有说的清楚。我想,也无需讨论了,对于我辈及其后人,只要记住:大禹治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就够了!是的,大禹治水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一分子,连同千里淮河一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在岁月的记忆里。感谢投稿银河悦读。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