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入骨,百年守素的陈半丁
阳春三月下江南去看老战友,路过姑苏,顺便去苏州博物馆看“百年守素——北京画院院藏陈半丁书画展”。此次展览通过“嗜书画入骨”“铁肩担道义”“百年甘守素”三个部分,展示艺术家陈半丁的人格风骨、书画作品与艺术成就。
陈半丁(1876——1970),原名陈年,初字静山,辛亥后自号半丁,年八十岁。他自幼性嗜书画入骨,年纪稍长到上海学徒,先后问艺于蒲作英、仁伯年、吴昌硕等名师,海上名人也多方评论,逐渐精于书画、篆刻。四十岁后北上,与旧京艺林诸家过从甚密,声名日盛,为京津一派代表,戏曲界名家如梅兰芳等均从之习画。陈半丁不慕荣利,尤以气节为人称道,艺术创作中即便历经苦难,始终不改初心,一如既往,笃守素志。
此次展览,从陈半丁生前任职的北京画院,借展其早年、中年、晚年画作精品,分三个主题展示,从中可窥其一生书画艺术创作之轨迹,同时感受陈半丁的笔情墨趣、用意立法、气味神韵。
陈半丁出生于浙江绍兴,祖上自明末起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家境贫寒。他六岁丧母,由外祖母领养,上了三年半的私塾。九岁时祖母和父亲相继过世,转由叔婶收养,平日里以务农、纺织、挑担来补贴家用。十四岁时又被叔婶赶出了家门,经表叔吴隐带往兰溪当学徒,数年间饱尝世态炎凉。在兰溪,陈半丁开始接触到笔墨绘画,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自言“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
1895年,陈半丁到上海严信厚家做活计,以拓印、刻帖及楹联为生,业余时间习画。此时,严家聘请了吴昌硕等海上著名书画家,陈半丁有幸得识交往,并颇得吴昌硕的厚爱,被其收为弟子,又被领到任伯年处补习翎毛、人物。此次展览第一板块,通过将吴昌硕、任伯年的作品与陈半丁早期作品同时展出,从中可窥吴昌硕、任伯年对陈半丁早年习艺的影响。在上海的十余年间,陈半丁从吴昌硕、任伯年身上获益最多,又获诸多海上前辈的教诲,为日后艺事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一名诗、书、画、印兼擅,花卉、山水、人物、走兽全能的书画大家。
铁肩担道义,北京画坛耆宿
1906年,陈半丁受严子均、金城之邀,北上发展,以鬻画维生。在定居北京数十年间,他不仅成为北京画坛大名鼎鼎的书画家,也是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画的教育家之一。陈半丁受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之聘,任中国画教授;担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等,皆为传承优秀传统中国画、培养画学后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09年陈半丁经金城推荐与满族贵胄肃亲王善耆相识,受到他的厚待。肃亲王劝陈半丁入部为官,陈半丁因要恪守先人遗训而婉言谢绝了。入民国后,善耆出关隐居旅顺病入膏肓,陈半丁千里迢迢奔赴探望。善耆病逝后,陈半丁又不辞辛劳为其料理身后事。为了令死者入土为安,陈半丁在大连先后举办画展,筹措款项为善耆的灵柩返京,其侠义士气可见一斑。
山水 陈半丁 77cm×32cm 1937年 北京画院藏
陈半丁颇具民族气节,“七七事变”后,为了表示抗议,他拒绝日伪政府聘请,毅然辞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并常以印文书画映射时事,寄托心绪。展览第二板块中的《山水》作品创作于1937年,题款暗含盲目入侵中华之外敌必将坠入万劫不复深渊之意。1948年,解放军围攻北平时,傅作义征求著名专家对时局的看法,陈半丁与马占山、邓宝珊共商和平解放北平的问题。陈半丁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足见一斑。
老树著新花,百年甘守素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又为传统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复兴多有建言。1956年陈半丁和叶恭绰一同提交了《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中国画院》的提案,促成了北京中国画院(现为北京画院)的成立,并担任建院副院长。陈半丁为延续千年丹青文脉,开创现代中国画新局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新中国文艺政策的调整,陈半丁为适应新政策、新要求,老树再著新花。展览中《兰花》、《梅花》、《菊花葫芦》等作品用色淡雅,注重意境,布局空疏简率,轻松灵动,颇有“悠然自在”之味。同时,《推陈出新》等作品则是他贴近生活,结合主旋律题跋创作的书画精品。
推陈出新 陈半丁 87.5cm×140.5cm 1958年 北京画院藏
陈半丁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纪老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宁静的文人气质,造就了他贵“和”尚“中”的待人方式与中正典雅的艺术风格。九十四岁处于病中的陈半丁,仍然坚持挥毫、篆刻,所作苍劲泽厚、神韵天成。陈半丁修身处世力求事事适中,律己严明,一生无妄求,那方“百年甘守素”的篆刻印文成为了他艺术与人生的经典写照。
【编者按】本文为广大读者介绍了爱国画家陈半丁的生平,并陈列了他的诸多画作,使我们得以一窥艺术家的人生,不出家门也能欣赏艺术珍品。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更加钦佩画家本人的风骨。编辑:哭之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