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俄罗斯海参崴纪行

作者: 张林初 点击:2709 发表:2017-06-19 14:47:37 闪星:3

摘要:海参崴,俄罗斯人称其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远东地区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西伯利亚铁路的终点,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盛夏期间,为了避暑,我到东北大连市小住了一段时间,然后继续北上,到俄罗斯海参崴旅游了三天。海参崴,俄罗斯人称其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第二大城市,远东地区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也是西伯利亚铁路的终点。位于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南瑞金角湾沿岸,东、南、西三面濒日本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曾造访过莫斯科。三十多个春秋过去了,我想再次实地看看今天的俄罗斯,特别是那远在东方的海参崴。

 

  繁琐的通关手续

   7月7日上午10时许,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徐徐驶出吉林省珲春市国际客运中心,然后在中国长岭子口岸过关,前后用了不到20分钟。再往前行,就是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口岸。在俄罗斯过关,手续非常繁琐复杂,必须过五道关卡。第一关,检查游客有无护照。一位头戴船形帽的女军人检查我的护照时,我用50多年前高中时学的俄语对她说: “紫特拉丝维姐”(你好)!可这位肥胖臃肿的俄罗斯女人面无表情,沉默无语。第二关,过边境发移民卡。因中国游客现到俄罗斯旅游无需签证,移民卡起着相当于签证的作用。第三关,测体温进行检疫。一位肥胖的俄罗斯中年妇女手持测温仪对准游客的额部逐个测温,工作十分认真,突然她发现有位游客体温异常,要其擦掉额头上汗水后再测量。第四关,过海关。俄罗斯的海关检查十分严格,虽然没有翻行李箱,但不准带水果、蔬菜及相关药品。第五关,再次检查护照,看看有没有加盖海关的章,并检查车辆和行李。俄罗斯人不紧不慢,按部就班,一个简单的过关,前后用了整整两个小时。导游说,我们这次通关还算顺利,一般通关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

  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口岸十分简陋,海关是一个大铁皮房子,边检和检疫则更加简单,只是一个岗楼。就是这样的铁皮房子和岗楼还是我国吉林省政府出资为他们修建的,作为1992年开通对俄国际公路口岸的条件。20多年已经过去了,可克拉斯基诺口岸依然沿用着当年的临时性建筑。

  离俄罗斯口岸20多公里的小镇是克拉斯基诺镇。这个镇约有居民3000人,主要是俄口岸的海关人员、边防军人家属和海关退休人员。小镇房屋破败,死气沉沉,一幅没落景象。

  1497836367542673.jpg进入俄罗斯境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田野,一片宁静的原生态景象。公路在林间弯曲穿行,时而草地、时而湖泊,远处的山峦掩映在白云下,天蓝地阔满眼葱绿,毫无我国漫山遍野庄稼地的景象。俄罗斯人口1.4亿人,国土面积却达1700多万平方公里,不愧为真正地大物博的国家。到了俄罗斯才知道原野的辽阔,才知道人口密度的稀疏。从边境到海参崴320公里,途经克拉斯基诺镇和斯拉夫杨卡镇。沿途感觉人烟稀薄,一片苍茫,其中还有一片1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车过了斯拉夫杨卡镇,才看到路边多了些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民宅和牧场。进入海参崴郊区后,路边高大的树林里散布着一栋栋彩色小房子或别墅,蕴藏着无尽的温馨气息和诗情画意。

 

  列宁广场成了停车场

  第二天,俄罗斯导游尤莉娜小姐带我们游览海参崴,游览的第一站是列宁广场。列宁广场也称十月革命广场。列宁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实践家,他成功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1924年列宁因病逝世后,俄罗斯人在前苏联建起了成百上千座列宁塑像,以纪念这位前苏联国家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家。然尔,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去列宁化,无数列宁塑像或被炸毁或被拆除,现在俄罗斯只保留下少数几尊列宁塑像,作为历史的见证。

  海参崴火车站对面列宁广场上的那座列宁塑像就是其中的一座。列宁屹立在那里,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其左手紧握便帽于身后,右手抬起指向前方,象征着“放眼看未来,明确前进方向”,展现了革命导师的风范。据说在前苏联时期,每天都有许多市民前来献花,政府还专门安排了一位清洁工打扫列宁头顶上的鸽子粪便。1497836465760242.jpg

   苏联解体后,据说刻在塑像底座上列宁的“海参崴再远,也是俄罗斯的领土”一句话挽救了这座塑像被拆毁的厄运,但政府再也没有给清洁工发放工资,除了一些中国游客外,也很少有人去瞻仰这座布满鸽子粪的青铜塑像。只是在2012年召开APEC会议前夕,在对海参崴全城的建筑粉刷一新的时候,对这座沧桑的列宁塑像进行了清洗,使其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随着去列宁化的深入,虽然列宁塑像依然屹立在那里,但是广场已经辟为停车场,而且十分脏乱,令人痛心。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苏联电影特别是列宁电影长大的,像“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让列宁同志先走”等电影台词,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怀念列宁!我们怀着敬重的心情与列宁合了影。

 

  胜利广场已辟为自由市场

  接着,我们来到胜利广场。胜利广场也叫市政府中心广场,坐落在海参崴市中心,广场西侧是区政府大厦。广场上矗立着著名的“苏维埃政权战士纪念碑”,以纪念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那艰难困苦的1917年,为争取在远东建立苏维埃政权,苏联远东地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与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广场纪念碑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座纪念碑,建于1961年。整个纪念碑由三座不同造型的雕塑组成。中间高高大大的雕塑是一位年轻的苏联红军战士右手擎着一面高高飘扬的苏维埃旗帜、左手握着军号的立姿铜像,两侧的两座群雕分别表现红军战士、工人、农民与白匪浴血战斗的情景。

  在前苏联时期,胜利广场是海参崴最热闹的地方,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即使是新婚夫妇举行婚礼的那一天,也要手持鲜花来到这里向烈士献花,以表达敬仰。

  广场上随处可见到成群的鸽子在天空翱翔,时而振翅高飞,时而低回盘旋,有时甚至会落在游客的头顶或肩膀上。我们到广场游览时,正好两个俄罗斯小姑娘在广场的一角和鸽子嬉戏,鸽子一会儿飞到她们的手上,一会儿飞到她们的胳膊上。

  然而,这么漂亮的广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辟为自由市场。走进广场,销售的商品琳琅满目,购物的人群熙熙攘攘,一派市场景象。我们便在整齐有序的摊贩中行走,观察着各种商品及其零售价。胜利广场自由市场主要销售各种各样的面包、乳制品、肉制品、菜蔬和水果等。按卢布现在的比价(一元人民币约可兑换十卢布)计算,面包、乳制品、肉制品的总体价格略低于我国的价格,但黄瓜、西红柿、土豆、洋葱、胡萝卜等菜蔬和水果的价格要高于我国的水平,而且品种少,质量差,特别是水果更是难见行踪。

 

  百年火车站仍在使用

  随后,我们来到海参崴火车站。海参崴火车站是世界上惟一把港口和火车站建在一起的车站,是海参崴这片土地上最具俄罗斯建筑风格的一座建筑,属17世纪俄罗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它同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同步建设,与莫斯科火车站属同一建筑风格。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工业化时期,为了有效地占有远离欧洲的远东地区,沙皇决定修建一条贯通西伯利亚的铁路。1890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正式颁发命令,决定首先从刚从清政府手中夺取的最东端的海参崴动工。1891年5月,皇太子尼古拉(即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亲临海参崴主持铁路奠基仪式,并为海参崴火车站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经过13年的艰辛努力,1904年7月13日,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干线正式通车。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乌拉尔山脉、西伯利亚针叶林,将莫斯科和海参崴连接到一起,几乎跨越了地球周长的四分之一。

  1497836531474167.jpg海参崴火车站,经过了几次改造,现在的火车站大楼于1912年建成。火车站冰刀状的屋脊上展现着一只舒展翅膀、象征俄罗斯的双头鹰,候车大厅的正面墙壁上镶嵌着俄罗斯国徽和马赛克材质的滨海边疆区区徽,两侧分别是莫斯科市徽和象征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乔治勋章。大厅的天花板上画有反应西伯利亚铁路沿线民俗风情和著名建筑的油画。

  参观候车厅后,我来到为纪念西伯利亚铁路而建的纪念碑,碑高约4米,顶端饰有俄罗斯的国徽——双头鹰,碑身由下方上圆的几何形状组合而成,中部镶嵌着“9288”四个黄灿灿的铜字,标志着横贯欧亚两大洲的西伯利亚铁路的终点与首都莫斯科的距离是9288公里。

   纪念碑的旁边,还有一台蒸汽火车头,它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勇的铁路工人而设立的实物纪念碑。火车头由俄罗斯人设计,在美国制造,通过太平洋运抵这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期间,这台机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许多铁路工人在空袭中壮烈牺牲。火车头旁的碑石上雕刻着“献给1941年——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英勇的远东铁路工人们”的碑文。

  海参崴火车站没有售票窗口,也没有检票口。旅客不用在火车站买票,人们可径直上车,然后在车上买票。所以候车室几乎没有人。现在每天仍有一列火车从这里开往莫斯科,要行驶七天七夜。由于花费的时间太长,几乎没有人坐火车,但这是国有铁路,亏本也要运行,重要的是政治和军事意义。我们参观火车站的时候,刚好一列火车从车站徐徐驶出,车上只有几个人。

  参观火车站后,我们来到海参崴C-56潜艇博物馆。潜艇博物馆是一坐实体博物馆,矗立在海参崴“太平洋舰队战斗荣誉纪念碑”广场上,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勇牺牲的潜艇官兵。

  潜艇博物馆讲述的是,第二世界大战时期苏联海军同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英勇奋战的故事,其中C—56号潜艇战功卓著,共击沉敌舰10艘,重创敌舰4艘,自己却丝毫无损,曾荣获红旗勋章和近卫军称号。潜艇长77米,宽5米,最大潜水深度44米。有4个鱼雷发射管,同时携带8枚鱼雷。共有艇员56人。1497836694165155.jpg

  战后,C-56潜艇被分割成数段,用火车、汽车、起重机运送到海参崴,然后焊接复原,建立起了这个别致的实体博物馆。潜艇分为指挥仓、操作仓、弹药仓、动力仓、休息仓等。各仓之间封闭,中间只有一道小门,弯着腰弓着背才能进出。舱内各种机械、设备、物件都按实物原样摆放,艇舱两壁贴满了照片、图片和文字材料。置身于其中仿佛亲临硝烟弥漫的战场,强烈地感受到苏联海军的辉煌。

  海参崴C-56潜艇博物馆的北侧是碑墙,上面篆刻苏联太平洋舰队牺牲官兵的名字,东侧是“太平洋舰队战斗荣誉纪念碑”,下方有一盏“长明火”,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国捐躯的官兵。

  离纪念碑不远处,是海参崴著名的东正教堂和凯旋门。东正教堂是为了纪念日俄战争时期牺牲的俄罗斯官兵于1907年修建,现在虔诚的东正教教徒络绎不绝地到这座教堂做礼拜。东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立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东正教为俄罗斯国教,现有约5000万信徒。

  凯旋门,又称“皇太子门”。1891年,当时还是俄罗斯帝国皇太子的尼古拉来到海参崴,以西伯利亚铁路建设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参加这条世界上最长铁路的开工仪式。边陲小城海参崴第一次迎来如此显贵的大人物,感到无比荣光,于是就修造了这座凯旋门以资纪念。那时尼古拉还未继承皇位,所以这座凯旋门当时称为“皇太子门”。1927被拆毁,2003年恢复重建。整个凯旋门的色彩生动多变,底部是深咖啡色,然后是淡赭色、白色,中间是玫瑰色、金黄色,上部是橙色和淡蓝色相间,从而折射出富丽堂皇的光彩。

 

  1497860686119456.jpg乘船出海最惬意

  离开潜艇博物馆后,我们乘坐游船出海观光。游船徐徐离岸,海参崴海港城市的风貌美美地舒展开来。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大楼高高耸立,楼上的旗帜迎风飘扬。高低的建筑,错落有至,层次分明。船向前行,西侧的商港和东侧的鱼港逐渐退去。

  在蔚蓝的海面上,飞驰的游船尾部翻起一条白色浪花,游客们不停地将撕碎的面包抛向空中,成群结队的海鸥追逐而来,飞翔在船的左右和海面上,不断寻找食物,时而俯冲,叼起空中的面包块,时而落下,争抢掉落在海里的面包……海鸥动作敏捷,鸣叫着、展翅着、飞翔着……我不停地按下相机的快门,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画面。啊!海湾、碧海、蓝天,游船、浪花,海鸥,构成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风景画卷!

  蓦然间,船舱里响起高胜美演唱的《彩云伴海鸥》:问一声那海鸥,问一声那海鸥,问一声那海鸥,你飞来飞去有何求。问一声那彩云,你飘来飘去多烦忧。看看看潮来,又又又潮往,那那那波涛滚滚永无休。让彩云,伴海鸥,一起翩翩飞飞飞,飞向,天尽头……

  随着歌声,前面的岛屿如飘浮在海面上。右侧是阿穆尔湾,从这里可去朝鲜,左侧是乌苏里湾,可去日本。海水涌动、海鸥飞翔、船舶航行、航标浮动……一个多小时后,绕行返航,海参崴的城市画卷又展现在眼前,景色迷人。

 

  海参崴曾是中华故土

  最后,我们来到鹫巢瞭望台,它是海参崴的制高点,海拔192米。在瞭望台上,俯瞰海参崴,蓝的是海,绿的是树,红的白的是楼,银灰的是舰船,不远处是新建的金海湾大桥,海参崴的美景尽收眼底。

  鹫巢瞭望台还是吉祥地,许多俄罗斯情侣来到这里拍照留念,还将写有自己名字的同心锁挂在瞭望台上,作为爱情的见证。参观那天,我看到了几对俄罗斯情侣把同心锁挂到瞭望台上,并为帮他们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1497836868132796.jpg

  面对如此美好的场景,不仅没有让我兴奋起来,反而勾起了我对一段历史的回忆,有关海参崴的历史像电影一样展现在我的眼前。1860年前,海参崴是中国的领土,盛产海参,名为海参崴,源于古老的肃慎语(满语),汉译为“海边的晒网场”或“海边的小渔村”。自唐、辽、金起,海参崴已渐见人类活动。唐朝时期,海参崴是渤海国率宾府地,金代属于恤品路,元代称“永明城”,为元朝东北边区的对外贸易海港。清初属大吉林宁古塔副都统,后划归吉林珲春副都统管辖。1858年5月28日(清咸丰8年)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1860年6月(清咸丰10年5月)俄罗斯军队悍然占领海参崴,并将其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东方统治者”或是“征服东方”。同年11月,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海参崴被划入俄国版图。1872年俄在此建军港,1875年设镇,1880年升格为市,1888年成为俄国滨海省行政中心。1904年莫斯科至海参崴直达铁路线建成后,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苏联解体前,它是苏联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苏联解体后,仍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

  在海参崴旅游期间,我一直在思考,海参崴是中华故地,那中华儿女的子孙现又在哪里?在海参崴工作、生活了十多年的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原在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的中国人有永远居住的权力,并在乌苏里江以东划出了一块名叫“江东六十四屯”的飞地,归中国管辖。然而,《中俄北京条约》生效后不久,俄国人即开始大肆屠杀居住在上述地区的中国人,除小部分人逃回中国外,绝大多数中国人被杀死。苏联期间,当局又对远东地区的亚洲人(主要是中国人)进行杀害流放,同时规定只有苏联人方可到远东地区定居,而且还必须获得苏联当局的特别许可。至苏联解体,上述中国故土上的中国人已基本绝迹。现在生活、工作在海参崴的中国人都是改革开放后过去的。

  历史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让我们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

 

1497836582627962.jpg

 作者留影于海参崴火车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大凡去海参崴(我始终用这个名称)旅行的中国人,心情都是复杂的:游览本应是自己家园,却要办理各种签证。作者正是怀着这种心境为我们介绍了那里的自然地理环境、优美的风光,还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尤其感慨于“苏联”解体后一些标志物的变迁。文章结尾让我们感觉:这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材。 推荐阅读 编辑:路人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