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
卢浮宫坐落在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它是横亘在巴黎南北之间的一道屏障,从东到西绵延壮丽的建筑群与小凯旋门、协和广场上的古埃及方尖碑、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凯旋门等标志性建筑连成了巴黎的中轴线,一直延伸到巴黎西郊新区拉德芳斯的大拱门。城堡式的古典建筑器宇轩昂,那流金般辉煌的屋脊,那多姿多彩的雕塑装饰,特别是那高大的别具一格的廊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十分耀眼。
馆藏四十多万件艺术珍品
举世闻名的卢浮宫,享有“人类文明发展总索引”的美誉,是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占地19.8公顷,建筑物占地4.8公顷。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和谐完美,给人以古朴清新、庄严肃穆之感。其东侧是“方形庭院”,西侧是“拿破仑庭院”,中间是“卡鲁赛广场”。从空中看去犹如一个“U”形字。
我们来到卢浮宫的中心广场,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格外壮丽。卢浮宫的主入口处,是一座透明的玻璃主“金字塔”,它高20米,底宽30米。周围是3个5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4个喷水池和3个静水池。由于整个建筑是由精细的铁架构成,铁架外面用玻璃铺成三个三角形的平面,人们可以透过锥形的玻璃罩,看到后面卢浮宫的整体,虽有金字塔相阻,却无隔山之感,池水与金字塔相映成趣,天光水色与整个景观动静互补融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同在,明快中更彰显庄重,形成了一种韵味独特的和谐美。
卢浮宫始建于1190年菲利普·奥古斯特王朝时期,为一座哥特式城堡,当时就称为卢浮宫。1360年,法王查理五世将卢浮宫改成王宫,但之后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无国王居住。十六世纪中叶,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决定将城堡改建成宫殿。此后经过亨利二世、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拿破仑一世、拿破仑三世等历代王朝的不断扩建,卢浮宫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王宫和博物馆。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它与英国牛津大学的阿什莫尔博物馆(1683年)、德国的德累斯顿博物馆(1744年)和梵蒂冈博物馆(1784年)并称为欧洲最古老的四大博物馆。
(卢浮宫)
今天,卢浮宫共收藏艺术品40万件,其中油画6000件,素描10万件,东方艺术珍品8万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品3万件。其藏品涉及历史、考古、雕塑、绘画、珠宝、装饰艺术、家具等几大门类,包罗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小亚细亚、巴比伦、拜占庭、伊朗等多处古代文明的文化遗产。198个展览大厅,依藏品的来源和种类,分设为六大展馆: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珍品馆;古埃及艺术珍品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时期雕塑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时期艺术品馆和绘画馆。
我们从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进入卢浮宫。电梯有传动电梯和升降电梯。游人站在升降电梯里,上天入地,更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我们乘电梯来到地下大厅,这里位于玻璃金字塔下方,柔和的阳光穿透无数巨型玻璃洒落中庭,充盈着每一个角落。站在这里,你能充分感受到贝聿铭的匠心独运。有了这座“金字塔”,不仅拓展了陈列面积,也使博物馆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功能更加齐全;有了这座“金字塔”,参观线路更为合理,观众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从这个大厅可以直达卢浮宫“U”字形建筑的三个组成部分:黎塞留馆、叙利馆和德农馆,学雕塑的直奔雕塑馆,学历史的就先去历史画廊……
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走一条经典的路线,重点寻访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米洛斯岛的维纳斯》雕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油画。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
我们的路线从叙利亚馆开始。穿过中庭,一组巨大的石雕环墙而立,这些石雕曾经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垣的一部分。匆匆穿过叙利亚馆,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古希腊雕像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在叙利亚馆和德农馆交界处的转角台阶上,我们便看到了屹立在白色花岗岩上展翅欲飞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从底座的铭文上看出,这座雕塑是古希腊人为了纪念萨莫色雷斯岛的征服者德米特里在一次海战中战胜埃及王托勒密的舰队而制作的,时间是公元前306年,作者是古代萨莫色雷斯人派翁尼奥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高3.28米。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
在古希腊神话中,尼卡是一位长着翅膀携带橄榄枝的女神,常常会给世人传播福音和带来诸神的礼物,她曾协助宙斯战胜巨人提坦。因此,她作为胜利的象征,深受世人崇敬,被尊称为胜利女神或“尼卡”, “尼卡”在古希腊语中就是胜利。而德米特里,是亚历山大的将领安提古诺的儿子。亚历山大帝国后来分裂,德米特里和他的父亲安提古诺在叙利亚和小亚西亚建立了独立的塞琉西王国。他们在爱琴海北部的萨莫色雷斯岛上为尼卡女神修建了雕像,雕像立在一个船头形状7米高的三角底座上。可惜,尼卡女神雕像被湮没了2000多年,直到1875年,它才从萨莫色雷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遗憾的是,女神雕像出土时,头和手都没有了,但在人们的眼里她仍是完美的。她那昂扬招展的翅膀和凌空奔放的英姿,依然令人感到她的英容常在,生命不息。现在,胜利女神每天受到成千上万人的瞻仰。这无头无臂的女神,挺胸站立在一艘船上,迎风微微前倾的身躯,高高伸展的双翅,好像面向海洋,正吹响激越的号角,向远方的舰队传送胜利的喜讯。刚劲中透出柔美,激扬中尽显妩媚,展现了胜利者的英姿和凯旋的激情。
我们走近尼卡的身边,细看这个胜利女神,确实是别有一番神韵。她那薄如蝉翼如丝绸般柔美的裙裾,被海风吹皱,被海浪吻湿,湿漉漉地紧贴在身上,青春萌动的胴体若隐若现,构成了极为流畅而优美的形体,既衬托出丰腴的女性特征,又给人以意气风发的无限想象;海风吹拂的裙角飘向身后,滚动着长长的皱褶,给人以十二分的动感!
毋庸置疑,《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是目前已知古代希腊雕塑中表达豪迈激情最完美的杰作。她造型生动,写实技巧极为缜密,不仅足以与古典时期的任何神像雕塑作品媲美,而且在当代艺术家的眼中,古人赋予这块坚硬冰冷的大理石以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女性形象,不啻一种高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因此,卢浮宫将这一件镇馆之宝陈列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馆“头版头条”的位置。
《米洛斯岛的维纳斯》雕像
观赏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后,我们随导游去观看《米洛斯岛的维纳斯》雕像。它是一座身高2.04米的大理石塑像,创作于公元前100年左右。
维纳斯,在古希腊被称为阿芙洛狄特。按照古希腊神话的说法,阿芙洛狄特是天神宙斯和狄俄涅的女儿,是爱和美的女神,掌管着人类爱情、生育和一切生物的繁衍。但是,这位美丽的爱神,却嫁给了最丑的火神,命运并不幸福。更有甚者,有的诽谤她与战神阿瑞斯有染,有的造谣说她爱恋商神赫尔墨斯和美少年阿多尼斯,还有说她惹起了持续10年的特洛伊战争……总之,阿芙洛狄特简直成了“万恶淫为首”的代名词。
为了让她新生,崇尚高贵的古罗马人给出她取了简约而典雅的名字,叫“维纳斯”。不仅给她恢复名誉,而且提升为“伟大的母亲”,象征母爱与纯情,使她成为一个受世人尊敬的圣洁的爱神。
走近这美丽的青春少女塑像,细细看来,那流畅、柔美、富有弹性的线条,赋予了她勃勃生机。她温存的脸庞闪动着轻柔的光彩,漂浮着朦胧欲醉的诗情。她涡纹般舒卷的发髻,散发着轻云、缥缈的神韵。那肩膀、那酥胸、那腰肢,整个姿态无一不充满诱人的魔力。她以丰腴饱满的身段、端庄典雅的面庞、温良平和的心态,展示着一览无余的容貌美、体态美、肌肤美、气质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感受到那种以爱为底蕴的出神入化之美。
(《米洛斯岛的维纳斯》雕像)
围绕雕像再仔细地观看,我们发现她的面部和胸部在微微地向左转动,她的左脚却悄悄地向右探出半步,即使自己的身体在动态中保持平衡,透出摄人心魄的线条美。正是这种圆滑而又扭曲的极为优雅的线条,将她极富肉感的身躯构成螺旋状,形成一种无与伦比、撼人心魄风姿神韵。
然而,《米洛斯岛的维纳斯》雕像能收藏在卢浮宫纯属偶然。据史料介绍,1820年2月,在希腊爱琴海米洛斯岛上,一位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意外挖掘出一尊女性大理石雕像。当时正值考古热,农夫意识到这是值钱的东西,立即与岛上的法国领事取得联系。领事预付了定金,即报告当时法国设在君士坦丁堡的大使馆。几乎与此同时,正在爱琴海岛上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他是一个希腊艺术爱好者,他对这尊雕像进行了一番考证,并断定这是爱神维纳斯的雕像。于是,他告诉农夫法国决定买下这尊雕像。随即他赶到君士坦丁堡向法国大使面陈详情,促使大使下决心并派人前去交易。
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利益中途插手,决定将这尊雕像卖给一位在土耳其任职的希腊高官,因为能卖大价钱。当法国大使派人赶到米洛斯岛时,雕像已经装上了船,正要起锚出发。事有凑巧,天空突变,下起了一场暴风雨,拖延了船只的起航时间,为法国使者争取到了斡旋的时间。经过软缠硬磨,法国以高于对手的价格与岛民成交,雕像顺利运抵法国。1821年3月2日,法王路易十五接受献礼。这尊雕像便成为法国王室的财产,并陈列在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那位没有留下姓名的雕塑大师一定做梦也没想到,他的这件作品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经历了湮没、断臂和流离、辗转之后,会成为世界上被复制得最多的雕像,给人带来了无限美的享受。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油画
观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油画,要走过绘画馆长长的画廊。这里是卢浮宫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参观卢浮宫,主要就是观赏它的绘画。走在长廊上,仿佛徜徉在欧洲传统绘画的艺术之河。在艺术家的眼里,卢浮宫绘画馆和它的画廊,就是半部西方艺术史;对于画家,就是一整部装帧精美形象的西方美术史。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8世纪、19世纪法国、意大利、荷兰、德国、西班牙、英国等许多欧洲画坛上各大流派的名师巨匠们的杰作几乎应有尽有。桑提尔的《沐浴中的苏珊娜》、安格尔的《泉》、德拉克卢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提香的《梳妆的女人》、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礼》、拉斐尔的《美丽的园丁》、里戈的《国王路易十四像》……都是世界上无价之宝。走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前,几乎使人不愿移步。
在所有绘画作品中,最受人瞩目的自然是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长廊北端一间单独辟出的展室,就是《蒙娜丽莎》的“家”。为防止人流拥挤,这里设置了单行道,人们静静地排着队观赏这幅油画中的极品。由于这幅著名油画有过三次被盗的不凡经历,保安措施特别严密。她被安置在防弹玻璃罩里,周围有柔和的灯光相映成辉,足以使观众看清画面的各部细节。
《蒙娜丽莎》问世之后,曾经有好几个名字。在法国曾被称为《乔康达夫人》,在意大利曾被称为《焦孔多》。这两个名字,均因为画中人的丈夫是意大利人弗朗切斯科·德拉·焦孔多,焦孔多的法语为乔康达。而在最初的诞生地佛罗伦萨,此画却被叫做《瑶公特》,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阿里奥斯托所作短篇小说故事中的女主人翁。其实,所有这些名字都不及画中人自己的名字——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的名门闺秀,16岁与皮货商焦孔多结婚。1503年,生意兴隆的焦孔多为了表示对年轻妻子的呵护,在风景秀丽的阿尔诺河畔购置了一幢别墅。乔迁之际,蒙娜丽莎又腹中有喜。为了庆贺“双喜临门”, 焦孔多决定高价聘请达·芬奇为蒙娜丽莎画像。
经三年的精心绘制,《蒙娜丽莎》脱稿了。蒙娜丽莎长发披肩,身着长袖衣裙,双手娴雅地相互搭在一起,双目微微回眸,嘴角悄然上翘,露出一丝淡淡的神秘的微笑。这是一种温婉、从容、充满自信的微笑。画中,蒙娜丽莎没有穿戴华丽的服饰,但画家用颜色和明暗来表现软缎的质感。衣服上的褶襞很细密,自然地突出了人物与背景的空间关系,而微微袒露的胸脯则显示了这位夫人的健康、华贵和青春气息。画家通过一系列姿态的描绘,特别是通过对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刻画,含蓄地揭示她蕴藏在内心的美。此外,又特意画出远山、丛林、潺潺的溪水和一座小桥,并且把后面的景物推向遥远的深处。整幅画沉浸在一种棕红泛绿的色调中。蒙娜丽莎的脸部、胸部和双手都沐浴在阳光里,显得格外明媚动人。
(《蒙娜丽莎》油画)
观赏《蒙娜丽莎》,首先关注的肯定是那迷人的、被全世界公认的“永恒的微笑”。但《蒙娜丽莎》除了微笑,最美的地方还有双手。这双手被刻画得那么丰满、柔嫩而且逼真,既展示了她的温婉,更展示了她的地位和身份。再回过去看她的脸庞,并不是诗化的那种“倾国倾城”,而是像镜子一样反映出无法捉摸的内心情感上的丰富,传递出难以言表的韵律。再往下看,修长的脖颈下面是迷人的胸脯,只露出了乳沟最上面的部分,仿佛可以看到血脉在跳动。
再贴近凝望《蒙娜丽莎》,则感觉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余温,暗香浮动,氤氲弥漫。一幅画,不仅能画出一个人,还将一个人画活,将一个人画出满世界的顶礼膜拜。此画之美已经不足以用“美”字来表述,只能用什么呢?用“微笑”来诠释吧。那微笑有时让你觉得温文尔雅,俏丽妩媚;有时仿佛内含幽怨,似显凄楚;有时又带有揶揄之态,美丽动人却又不可亵渎焉。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端详,她那温润的目光总是微笑着注视着您,传递出人间大爱。
啊,《蒙娜丽莎》,你的微笑堪称空前绝唱!
然而,在卢浮宫里漫步,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展厅,每一个走廊和楼梯,都能把你带到一个新的艺术世界,给你一个既是期待中的、又是意外地惊喜。你怎么可能去拒绝那众多的诱惑而只接受某三两件作品的诱惑呢?卢浮宫是一个辉煌的名字,它是人类历史的宝库,是集人类发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之大成。举起你的脚步吧,前方还有更美的呼唤!
【编者按】清晨的阳光洒下来,伴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法国卢浮宫,一个馆藏全世界40万件独一无二艺术瑰宝的博物馆浏览、领略。在介绍了国人之骄傲——入口处的贝聿铭金字塔及卢浮宫概况之后,引领读者专注于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雕像与《蒙娜丽莎的微笑》等三个美的化身之上,细心观察、纵情泼墨,将读者带向一个美轮美奂的时空,文章简繁有致,文字自由洒脱,语言流畅自然,与主题之美浑然一体。推荐阅读。 编辑: 溪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