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父亲留下的抗战回忆录

作者: 八月桂花 点击:2406 发表:2019-01-25 10:52:36 闪星:4

摘要:我在整理父亲遗留的战争年代资料时,发现有三篇回忆抗大时期战斗生活的回忆录,即《音乐家郑律成同志在延安》、《 回忆太行陆军中学》和《一面学习,一面生产》,这三篇文章是在他1986年8月病重前夕,用他一生习惯使用的小楷毛笔,一字一句、整整齐齐写下的。作为身患绝症的老红军、老八路军战士,父亲深知来日无多,他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伏案奋笔,挥毫写就。 一篇、两篇、三篇……他要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当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大的艰苦奋斗故事和“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八路军用小米加步枪能战胜日本鬼子?”这一切道理告诉人们,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题图:父亲1938年在抗大)



  【前言】

  1986年12月16日是个格外寒冷的日子。那天,我亲爱的父亲徐兴华因患晚期肺癌,抢救无效而离开了我们,走完了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一生,享年68岁。那一刻,陷入无比悲痛中的我忽然意识到,父亲没有做完的事情,我应该继续做下去!

  我父亲是安徽省六安县麻埠镇(现属金寨县)人,191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从八岁起他就给地主放牛。1932年6月他不满十四岁即自愿报名参加了诞生于家乡大别山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1934年11月父亲随红二十五军(当时被党中央确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谴队”)进行长征,担任军部宣传员、文书。1935年9月到达陕北后,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并为红十五军团,当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父亲一直在军团政治部做宣传和青年工作。抗战时期,父亲被调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和担任教职员工;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先后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华北军政大学工作和战斗。建国后,父亲长期在空军部队从事政治思想工作,从师职到军职领导干部。1964年,为发展新中国东北地区的民航事业,奉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命令,父亲转业调任中国民航沈阳管理局第一任政委,1978年离休。在长期的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父亲养成了写作和积累资料的习惯。1961年和1982年,中央军委组织第一、二次《红二十五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写战史时,上级都抽调父亲担任编辑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他曾经带病带领工作组走南闯北调查研究,呕心沥血潜心写作。父亲生前并没有嘱咐我做什么,可是父亲注重学习和积累资料的良好习惯,早已经潜移默化到我的生命中;他的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早已经在我的心里扎根。

  我在整理父亲遗留的战争年代资料时,发现有三篇回忆抗大时期战斗生活的回忆录,即《音乐家郑律成同志在延安》、《回忆太行陆军中学》和《一面学习,一面生产》,这三篇文章是在他1986年8月病重前夕,用他一生习惯使用的小楷毛笔,一字一句、整整齐齐写下的。作为身患绝症的老红军、老八路军战士,父亲深知来日无多,他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伏案奋笔,挥毫写就。

  一篇、两篇、三篇……他要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当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大的艰苦奋斗故事和“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八路军用小米加步枪能战胜日本鬼子?”这一切道理告诉人们,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

  文中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活脱脱跃然纸上;那些看起来是很平凡的片断、小事情和细节,却是我党我军成长壮大历史的见证和微观痕迹,字里行间彰显八路军指战员“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情操和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文章里插入的八路军歌词歌谣,是父亲亲自创作或者亲笔记录并且保存在身边达四十多年,才能一字不错的。因为是抗战亲历者生前最后的亲笔回忆录,更显其意义之深、价值之重。我觉得,这些资料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感染力。

  父亲不仅是给子女、也是给党和军队留下了无价之宝!我小心地珍藏着父亲的珍贵手稿,至今,这三篇文章还未公开发表过。今年,“新雀之巢”文学社团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征文活动,我特将父亲的这三篇抗大回忆录整理好,投稿给贵社,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看到这些浸透着抗日志士心血的“原生态”的文字,触摸历史的脉搏,激扬奋斗的力量。我也想用这个行动,告慰同为八路军的父亲母亲的在天之灵,告慰无数为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前辈。

  下面就是父亲的三篇抗战回忆录。

  【第一篇】音乐家郑律成同志在延安

  一九三八年夏季,我在延安抗大总校二大队六队当指导员时,一天下午,在抗大的联欢大会上,我见到了音乐家郑律成同志。他年约二十,五官端正,中等身材,穿着灰色衣服,怀里抱着曼陀铃,边弹边唱《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他那生动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郑律成同志为了人民解放事业,不怕千难万险,冲破重重障碍,从敌占区来到陕北延安,追求革命真理,学习实践经验。他读书、听课都很认真,开讨论会时,踊跃发言,没有弄懂的问题他及时提出询问,绝不马虎过去。如对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三者的重大意义和相互关系问题,他认真领会,直到弄懂为止。

  大家知道,郑律成同志谱写了《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非常流行的革命歌曲。这雄壮有力的歌声,传遍了城市和乡村,人民唱着斗志昂扬,敌人闻听胆战心惊。

  郑律成同志不仅是著名的作曲家,而且是出色的歌唱家,他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也爱唱聂耳、冼星海、贺绿汀、吕骥等音乐家创作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抗大校歌》等等。他积极地创作并指挥大唱革命歌曲,还热情地帮助修改音乐爱好者写作的词谱,得到群众的好评。在群众集会的场所,只要大家提出要求,他做到有求必应。我经常看见他弹奏着曼陀铃,高唱着革命歌曲,他每次演唱,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一九三九年春天,郑律成同志参加了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他右肩扛着镢头,左肩背着曼陀铃,和同志们一起,走到山上开垦荒地。开始,由于缺乏经验,他一天只挖了四、五分地,几天以后,他的成绩就逐步上升。有时利用休息的机会,他又弹起曼陀铃,唱着《兄妹开荒》等优美动人的歌曲。同志们听后,解除了疲劳,增添了力量,继续向荒山进军。一天,太阳落山前,队伍收工了,我看见他站在山头上,含着笑容,观看同志们开出的大片肥沃的土地,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

  郑律成同志很注意密切联系群众。当时,在延安有的同志把知识分子叫“洋包子”,把工农出身的同志叫“土包子”。这是有些同志找对象、谈恋爱前要考虑的问题之一。郑律成同志既能和“洋包子”谈到一块,关系融洽;又能和“土包子”说到一起,亲如兄弟。一天下行,他来到我们二分校六队,了解抗日救亡室(后改为俱乐部)活动情况时,我这个“土包子”负责接待,我对他说:“我的文化水平低,应该向你学习!”他说:“不要客气,我们应当互相学习,共同前进!”

  郑律成同志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人民喜欢的音乐家郑律成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创作的《延安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已经成为永恒的红色文艺经典。他那高尚的革命精神和优秀作风,永远鼓舞着我们前进!

  注:郑律成(1914.8.13——1976.12.7),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郑律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他被誉为“军歌之父”。

  1933年,郑律成来到中国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开始了一边革命,一边学习音乐的生活。1939年,郑律成创作《延安颂》一举成名,并于1939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期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被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50年,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定居北京。1976年因病去世。

  2009年,郑律成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二篇】回忆太行陆军中学

  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我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给了日寇以沉重的打击,取得了很大胜利。同时,引起了日、伪、顽的惊慌恐惧,更加仇视我党我军和抗日根据地人民。敌人调集大量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同我们共产党闹摩擦,进行捣乱和破坏。上述情况,给我们造成了严重困难。为了坚持敌后斗争和学习,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太行陆军中学于一九四二年初组建,校址在河北省邢台县西部江水镇附近宋家裕一带,归抗大总校直接领导。陆中学员平均年龄十八岁左右,是从八路军和地方部队中选调的基层干部和优秀青年。开始有五个中队,加上校直机关,不足一千人。当时,我被调任陆中政治处主任,陆军中学教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我军年轻的军事、政治干部。领导上十分关心和重视陆军中学,抗大总校副校长滕代远同志兼任太行陆军中学校长,不久,又任命陈鹤桥同志任陆中校政委。

  太行陆中同敌后抗日军民一道,向各种困难作斗争,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咬紧牙关,渡过难关,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坚持“一面战斗,一面学习”,在斗争中不断成长。总校首长在百忙中经常到陆中来了解情况,研究解决教学和生活问题,看望大家,寄予殷切的期望。同志们感到亲切、温暖。

  当时,学校物资供应困难。冀西山区耕地较少,产粮有限。当地群众常吃窝窝头,“糠菜半年粮”。学校的粮食供应大部分是公粮,抗大总校还派得力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去依靠地方党和抗日群众,采购部分粮食。这样,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就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到太行山上开垦荒地,种山药蛋(土豆),种菜,改善生活,保证教学。你听!山坡上传来一曲动人的歌声:

  太行山呀山峦万里长,

  山峰象牧童,白云象群羊。

  八路军呀年青又力壮,

  扛着那镢头,上山来开荒。

  学校运输力不足,我们就带领队伍到几十里,甚至百多里远的地方去背粮。少者能背几十斤,多者能背上百斤。此外,还要安排时间,带着镰刀到山上去打柴、割草,解决燃料问题。

  粮食供应问题,我们平时主要吃小米、棒子面,细粮很少,重病号能吃上白面。在反“扫荡”中有时缺粮,就吃高粱、黑豆、野菜,甚至吃黑枣,很难消化。少量的棒子面糊糊都“升格”为病号饭,那味道真香啊。

  教学器材不足,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小黑板、单、双杠、木制手榴弹等。提倡节约用纸,两面都要写字。一个信封要用两次(翻过来再用)。没有教室,就在露天课堂讲学。有一首歌曲唱道:

  树林里,操场上,

  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为了抗日救中国,

  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

  一九四二年秋季,抗大总校和太行陆军中学有部分同志患疟疾病,这种病对我们威胁很大。经过医疗护理,多数病号逐渐恢复了健康。但当时缺乏良药,连奎宁都很难买到,有的同志病情控制不住就迅速恶化。记得有一叫张耀龄的同学患疟疾病,因为医疗无效,被病魔夺去了年青的生命。同志们都很痛心!

  太行陆军中学还参加了反日寇大“扫荡”的斗争。日本强盗对沦陷区实行“治安强化”政策,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妄图吞并全中国,进而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一九四二年五月,日本鬼子调集重兵对我太行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将抗大(包括太行陆军中学)当作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日寇提出:“以五十个人换抗大一个干部”的口号,用所谓“猫捕鼠”的战法,从邢台、赞皇、内邱几个方向对我们进行突然袭击,企图将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集团——抗大“一网打尽”。

  抗大在滕代远副校长、张际春副政委的领导下,做好了反“扫荡”的准备工作。当鬼子来袭击时,抗大在掩护群众转移后,冲破了敌人的“铁壁合围”,转移到外线去,使鬼子扑了空,阴谋未能得逞。在反“扫荡”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抓紧可以利用的机会,继续进行教学活动,为进行侦察、警戒、夜行军、射击、投弹等课目的训练,以及进行时事政策的教育,非同小可“抗战必胜”的信心。我们在辽县(后改为左权县)、邢台县等地区,亲眼见到了被日本鬼子烧杀抢掠后的凄凉景象,也听到了根据地群众对敌人罪行的血泪控诉。同志们见此情景后,更加深了对敌人仇恨和对人民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我们听到一首民谣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一次鬼子来‘扫荡’,

  狗肏的好厉害;

  抢走了爷爷的大棉袍,

  还有那根大烟袋。

  奸淫烧杀又抢掠,

  到处在搞破坏,

  我们要打败日本强盗,

  铲除这个大祸害!

  在这次反“扫荡”中,我们太行陆军中学副校长史紫千、一队队长王席珍等同志在同敌人的英勇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人们在艰苦的斗争中锻炼得更加坚强了。反“扫荡”结束后,有同志说:“我们能经受住这严峻的斗争考验,感到光荣和骄傲。”

  太行陆军中学后来编入晋冀鲁豫陆军中学。一九四三年初,陆中奉命从太行山区出发,冒着风雪先后通过了同浦铁路、太汾公路、高岗公路等数道封锁线,渡过了天险黄河,到达陕甘宁边区。不久,编为抗大七分校三大队,在陇东东华池、平定川地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继续进行教学工作。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到来,在抗大校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大练兵运动,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毕业后,同学们雄赳赳,气昂昂地重返抗日战场,为争取更大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我一直没有忘记那个年代,同志们在行军的途中高兴地唱着这样的歌:

  愉快的生活在这里,

  没有悲愁,只有欢喜。

  我无论走到哪里,

  都不会把您忘记。

  您是真理的火炬,

  引导我走向光明。

  这歌声充分表达了大家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对抗大母校的留念和信赖。

  【第三篇】一面学习一面生产

  一九四三年十月,我从延安抗大总校调任到七分校一大队工作,担任政治处主任。抗大七分校分布在陇东合水县、东华池、豹子川、平定川地区。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教学和生产建设,培养我党我军中、下级干部。当时,学校开展了大生产和大练兵运动,那沸腾的场面和动人的情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一、大生产,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从一九三九年起,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和经济封锁,停发了八路军的薪饷,使边区财政供给发生了极大困难,军民衣食成了大问题。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财经困难,坚持对日抗战,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和全边区党政军民发出号召,要求大家一齐动手,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我们抗大七分校全体教职学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九四四年,是抗大七分校的大生产运动开展得最红火的一年。当时展开了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争当突击手和劳动英雄。条件是:一天开荒地三亩以上者,评为突击手;五亩以上者,评为劳动英雄;开荒十亩者,评为特等劳动英雄(均按一天开荒地最高纪录计算)。“五一”节前是开荒比赛最为紧张的几天,大家都是鸡叫头遍就起床,跑上山去开荒。说是争取时间,早起凉快,实际上人人都憋着一股劲呢。来到地里,天刚麻麻亮,大家就甩开了膀子干将起来。别看我们起得早,兄弟单位比我们起得还早,他们点着篝火大干起来了。我们一大队也不示弱,一股作气赶了上去。收工时,月亮已升起老高了。有些同志还在借着月光继续开荒,不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收工。艰苦的劳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满山遍野里飘荡。白天,到处都是开荒的人群,你追我赶向荒山进军。歌声一波落了一波又起:

  二月里来呀好春光,

  家家户户种田忙。

  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

  多收些五谷送军粮!……

  (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二月里来》)

  那时候,同志们互相叫着号,互相鼓励,真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休息时,大家都感到腰酸腿痛,一坐下都难以起来。但同志们通过表演几个小节目,逗得大家哈哈笑,在笑声中消除疲劳。这种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我们战胜了许多困难。

  在大生产运动中,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带头,把指导作用和模范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他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也要完成开荒计划。当时,学校各级领导干部都很年轻,平均年龄二十五六岁。抗大七分校校长彭绍辉同志在前线作战中身负重伤,失去一条右臂,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一把手”。虽然身体残废,但他身残志不残,坚持参加生产劳动,翻地、种菜、浇水、施肥,并注意了解学校生产和教学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大大鼓舞了学员们的干劲。

  战场上出英雄,大生产中也出好汉。抗大七分校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特等劳动英雄钱有才,铁匠出身,身材高大,体质强壮,伸出胳膊来比一般人小腿都粗,一用劲全身都隆起筋疙瘩。他开荒用的镢头是特制的,又大,又沉重,一镢头扎下去,就能翻起脸盆大一块黄土。一九四四年“五一”节开荒比赛时,有一天他一个人开荒地十亩,创下最高纪录。他开过的荒地,翻起的土块一块接着一块,都有洗脸盆大,像鱼鳞一般覆盖着地面,乌黑油亮。既叫人羡慕,又令人服气。人们纷纷表示要向钱有才同志学习。二大队知识青年丁建民,暗下决心和钱有才进行比赛,他年轻力壮,进取心强,凭着一身虎气和总结的开荒的成功经验,在一天内也开垦荒地十亩,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许多同志都说,别看丁健民是知识分子,经过艰苦锻炼,同样也能成为英雄模范人物。

  女生队有个叫李明的同志,是一位中学生,她年轻、健美,像个舞蹈演员,有争当模范的先进思想。开荒、种地、饲养家禽样样都行,被评为劳动英雄。后来,她和一位男劳动英雄恋爱结婚了。他俩结婚的那天,同志们纷纷向这对劳动英雄祝贺,高兴地说:“以前讲美女配英雄,今天是英雄配好汉。”

  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只抗大七分校,一九四四年在陇东地区开垦荒地就有两万多垧。打的粮食,种的蔬菜,养的家禽自给有余。同志们在总结时,把开荒和秋收的情景编成了诗歌:

  春暖花开遍地香,山青水绿好风光。

  抗大队伍上山岗,扛着镢着去开荒。

  白天开荒太阳照,夜晚挖地趁月光。

  大家动手齐努力,开垦荒地两万垧。

  九月菊开秋风凉,抗大同志秋收忙。

  镰刀割来锄头掏,扁担挑来肩膀扛。

  收获蔬菜装满窖,打的粮食堆满仓。

  教学生活得改善,劳动果实甜又香。

  经过大生产运动,不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克服了财经困难,而且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军民团结,支援了前线作战。同时,抗大教职学员也得到了很好锻炼。正如毛主席所说:“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二、大练兵,重返前线迎接抗战胜利

  一九四四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对中国人民极为有利的变化,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反攻阶段的到来,争取抗战胜利,抗大校党委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加快了培养军政干部和步伐。在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大练兵运动,把教学和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农闲时,集中力量练兵,农忙时,用大部分时间抓生产,不放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工作。

  在一九四三年秋季开始的大练兵运动中,抗大军政课程比例就做了适当调整。政治教学时间约占百分之二十五,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党的建设,时事政策问题。在部分单位进行的文化课程,主要学习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常识。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军事教学时间约占百分之七十。主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著作,重点是针对日本军队的战术特点,进行我军的战术训练。同时,进行射击、刺杀、投弹、近迫作业,统称四大技术训练。

  从一九四四年起,同学们大练兵的劲头更足了,都想练出过硬的本领,再上战场,参加大反攻,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同志们兴奋地唱着:

  我们的队伍更加壮大了,

  钢铁一般的团结牢。

  快把力量准备好,

  抗战的胜利就要来到!

  那时学校训练器材和教具都很缺乏,大家动脑筋想办法,自己动手制作训练器材和教具。训练中采取官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学的办法。教职学员的情绪非常饱满,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采取各种形式研究战术和技术问题,练习军事动作。有的同志半夜起来去厕所小便后,也要到单、双杠上做几个动作,再回去休息。有的同志因为一个动作没做好,无论吃饭、睡觉、走路都在琢磨,直到学会为止。有的同志因公外出时,还要带上一颗木制手榴弹,边走边向行进的方向投去。这样,既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各级领导干部以普通一兵的身份,经常深入到训练现场,同学员一起讨论战术问题,亲自参加射击、投弹等项练习,并参加实弹射击、投弹等项考核,成绩优秀者,同样受到表扬和奖励。成绩不佳者,也要给予批评和帮助,使之达到训练的的要求。

  “功夫不负苦心人”。由于学校领导抓得很紧,教职学员热情很高,能够刻苦学习和不断演练,大练兵运动完成了预定的计划,取得了优异成绩,提高了干部的军政素质。毕业后,同志们都满怀信心的重返前线,参加大反攻作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十多年(作者注:徐兴华同志生前写本文时,距文中所述发生事情已有四十三年)过去了,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没有向困难低头。相反,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财经困难,做到了丰衣足食,创造了奇迹,我们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党和军民团结一致,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

  那时,我们一边生产,一边训练,造就了一批人才,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今天,在建设四化,振兴中华,改革腾飞中,是多么需要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啊!

  【后记】

  每当打开父亲遗留的文稿一遍遍阅读,都会令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心灵震撼。我常常扪心自问: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这代人又能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什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父亲病故,整理父亲遗留的资料时,发现了三篇价值斐然的文章。为了告慰同为八路军的父亲母亲的在天之灵,告慰无数为抗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前辈,特意整理发表。 第一篇音乐家郑律成同志在延安;第二篇回忆太行陆军中学; 第三篇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父亲的这些浸透着抗日志士心血的“原生态”的文字,触摸着历史的脉搏,激扬了奋斗的力量。是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铭记并发扬光大。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安瑞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