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说说教育障碍

作者: 老龙家园 点击:1245 发表:2018-12-27 10:44:26 闪星:1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智能化的来临,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就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道必答题。尽管各国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但大家都一致地认为“核心素养”是这一时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融入社会最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格。对于中国来说,核心素养是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就必须在育人的环境、思想、制度、法制、策略等方面随之改变,若不消除一些落后的教育障碍,核心素养也是很难立起来的。

                                                                一、“智障”

      2011年广东佛山一个两岁的小姑娘玥玥,脱离了母亲的监护跑到马路上玩耍,不幸被一辆车撞倒,接着又被另一辆车再从腿部碾压,而过路的18个成年人竟无一人报警,也无一人救助,最后只有一个拾荒者把孩子抱到了路边。这个事件在国内一度吵得沸沸扬扬,就连日本、韩国、西方的一些主流媒体也给予了超强的报道,引发了世人对中国人道德的考量。

      其实这18个路人并不是没有救死扶伤的本性,也不是没有施与援手的能力,而是属于佛学里所说的“智障”,也就是“太聪明”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次次正义的行为受到了讥讽,一个个善良的心受到了不法的惩处,导致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过度的放大,“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屋上霜”成为了社会的信条。而拾荒者也许没有这些丰富的社会知识,也不了解救死扶伤可能会产生的负面清单,她就是出于本能对小玥玥施于援手。

      可见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特别是中华固有的行为准则和传统的价值观。当然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现实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使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土壤,开花结果。

                                                                二、“制障”

      十几年前我看到了一则报道。日本给中学生上历史课,不是让孩子们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是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分析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社会会发生什么问题。其中有一道历史考试题;日本和中国曾有交战,那么21世纪日本和中国会发生战争吗?为什么会交战,交战的时间和地点,结果会怎样呢?对此学生要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再给予分析研判。结果不少学生回答说日中必有一战,可能发生在台湾回归大陆之后。原因是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绕道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成本太大,经过台湾海峡,成本较低,但要有驱逐舰护航,这样日中难免有一战,时间是2015至2020年,所以日本从现在起要做好与中国一战的准备。

      这儿且不说这些学生的分析、推理、预测是否合理,单就学习的现实意义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来说,就比我们历史课的死记硬背好多了。更为可贵的是把学生放在了世界的大格局之中,大胆的议论敏感地政治、军事、外交问题。可以说这是开放的教育。

      而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独立的自由精神和个体意识。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试卷,统一的答案。虽然这有益于考察学生的成绩,也有利于自然学科的学习,可把孩子们生动活泼的学习,囚禁在了统一的书本里,栓死在了统一的标准答案上。为了得到高分,学生们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学习,视标准答案为金科玉律。

                                                                三、“知障”

      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走时,他给国人留下了灯塔一样的科学精神,也给教育界留下了一道艰深的命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后一些媒体也相继报出,中国几十年高考的状元们很少能成为某一行业的领袖,所谓的大家们也是民国培养的,这的确令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过去那种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以牺牲环境和透支资源为代价、以模仿为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而要跳出这一陷阱,就需要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实施新的发展战略。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而不是以占有知识为目的,成为一个书橱。 

                                                                 四、“治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安全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一件件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离去,给家庭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痛,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政治上、行政上、经济上、舆论上做法过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理念代替不了现实,还是要从孩子们的认知规律出发,亦步亦趋地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绝不能离开现实谈安全,动辄就说教育好了孩子怎么会犯错误呢?组织好了怎么会出事呢?

      这种以理念推理念、以神话要求人事的思维,把教育万能化、孤立化,无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强化,更无助于学生安全能力的提升,反而会步入形而上学的怪圈,竞技类的项目取消了,校外实践也取消了。究其原因就是怕孩子出问题,怕媒体的炒作。这些缺少理性的舆论、缺失法制的行政,必然导致安全教育浮在水面,“推卸”成为一种常态。

      安全实践必须要。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不经历一些带有安全风险的实践,安全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就像足球队不打比赛、拳击手不上擂台一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感悟,安全意识才能转化为安全能力。

                                                                    五、 “志障”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1950年2月,华罗庚毅然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同期还有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朱自清,威武不能屈的钱学森等等。他们的志向就是“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JDP一跃居世界第二位。可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也甚嚣尘上,厚黑学、商业经类的“术”文化大行其道,就连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也说;如果我的学生按照《三字经》、《弟子规》去做,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的。这真可谓是黄钟失声、瓦釜齐鸣。

      当然我们的“志向”教育不能一味的政治式的口号教育,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具体来说,学生的认知是由身边的现象开始,再到具体的概念,由具体的概念到抽象的概念,由抽象的概念到一定的思想。而我们的志向教育往往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在小学进行一些抽象的教育,让一些大学生都难以明白的哲学问题进入小学生的课堂,忘却了学生身边的、具体的、最基本的做人教育、生活教育,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还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价值观形成。

      总之,核心素养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今天说的多数是社会的教育的问题,也有我们教育的实践和策略问题。这些观点纯属个人见解,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第一。教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作者以自己特有的视角,从智、制、知、治、志五个方面影响教育滞后的障碍,谈了自己的认识,认为只有扫清这些障碍,重视核心素质教育、培养,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融入社会最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格,才是是提高教育素质的正确途径。而要做到这些,则需从教育环境、思想、制度、法制、策略等方面加以改变。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教育培养人,这些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和努力践行。虽是一家之言,却也不无教益。推荐阅读。编辑:天山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