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真实做人 真情作文

作者: 老龙家园 点击:1279 发表:2018-12-26 05:40:41 闪星:2

      纵观散文的发展,大凡能留下来的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而那些脱离现实扭曲历史的作品,即使作者有很高的文字造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盛极一时,很快就会被人们忘记,甚或毫不留情的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就说,在一切的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的对话形态,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拜读完李老师的散文,总的感受是真实、真情、顺畅。

      如果把李老师近年来的散文以时间顺序连缀起来,那就是一部近百年关中乡村变迁的生活写照。《寻找灵魂的归宿》《小村记忆》《山村》《老屋》等作品,既有九嵕山下依塬而建、凿洞而居的民居描写,也有关中三十年代闹饥荒、四十年代闹回回、五十年代大跃进,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人民公社,以及改革开放后关中农村历史场景的展现,把文学与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体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对民生艰辛的哀伤,对父辈勤劳善良的敬仰,对相邻自强不息的崇尚。可以说拜读完李老师的散文,一幅关中乡村真实的历史画卷就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是文也是画。

      尤其可贵的是李老师的散文还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众人都没有接受学校教育,而人们能守住道德的底线,传承着中华勤劳善良自强不息的美德,靠的就是先辈们的口口相授和示范引领,按照现在的行话来讲就是大众教育的生活化。其实人的一生除了学校教育,主要还是靠生活化教育,于是先贤们将祭祀、节庆、家训、族规、诗词乃至牌坊寺庙等都拓展到文化教育的渠道,并通过这些渠道把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一点在《父亲的钱匣子》、《过年》、《忏悔》等篇章中表现尤为突出,对解决当今一些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同时散文也是离不开作者的真情,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既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反而会让读者倒胃口。当然这个“真情”是作者凭自己的阅历和思想,对人对事的一种判断,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虽说不一定能打动所有的人,但起码能引起部分人士的共鸣。

      李老师的散文,无风花雪月无卿卿我我,选取的素材也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语言朴素平实,常采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期间还夹杂着一定的本土俚语,对于关中乡村的同龄人来说,阅读的感觉就像是在夏日的农家小院,和相邻敞开心扉,轻松自由的闲聊,使人倍感亲切。像《美丽的传说》《失眠乱弹》《没文化真好》等作品。虽说文中不乏对当时社会时弊进行了一定的针砭,对一些小人给予了嬉笑怒骂的嘲讽,但作者不是愤青也不是怨妇,而是站在正能量的立场上,客观审慎的讽喻。也许正因为于此,读李老师的散文就像是在吃咱关中的扯面,劲道有嚼头,一碗不够非吃两碗,即使涨了肚了,但绝对不会撑出毛病。这就是关中人的胃口和嗜好。

      如果说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真情是散文的灵魂,那么气韵则是散文的血脉。气韵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作者的神采和风度,另一个是指作品的风格与韵味,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气韵就是作者的气韵。李老师的散文气韵顺畅,毫无矫揉造作,就像他这个人一样真诚朴素、谦虚执着、倔强坚韧,认为对的撞到南墙都不回,错了负荆请罪磕头作揖也可以,摔倒了不是正南正北就是端东端西,绝不会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作文也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读他的散文给人的感觉,就像开车一样匀速前行,既省油,乘客也不晕车,很是舒服。

      要说建议就是咱们共同要向辛大记者学习,学习他善用素描的手法,三笔两画就勾勒出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也许是老辛散文的一大特色,也成就了老辛散文最受大众欢迎的缘由之一。

      庄子说;对井里的青蛙不可与他谈论大海的事情,因为他的眼界受到空间的限制,对夏天的虫子不可与他谈论冰雪的事情,因为他受到了时间的限制。由于我整天忙于俗务,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几乎蹂没了中文专业的称号,既没有完整的文学理论,也没有像样的文学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谈谈自己对李老师散文的一点感受,蠡测之见,敬请诸位批评指正。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文贵于真,叙真事,记真人,抒真情,论真理,所谓作文写真也。当然,“写真”不是日本意义的拍照,还需要从真到深地挖掘,所谓深刻也。失真的闭门造车胡编乱造是为文之大忌,照搬照拍的录制也会失之浮浅。这篇发言,实际上是一篇文学理论的研讨。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