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之美
一直以为,荷花之美无可非议就是绿荷、夏荷之美。周敦颐的《爱莲说》虽然写的是抽象的一般的莲,赞的是莲的高洁品格,但字里行间描写的分明是绿荷的形象。且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那残荷叶破、花凋、梗折,显然不是这般形象,廉溪先生爱的是绿荷、夏荷。至于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所描写的荷更不用说了。“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宛如“一道凝碧的波痕”,“婀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先生把夏荷的形、色、味之美刻画到了极致。家居春城,茶余饭后常在翠湖的荷塘边盘恒,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圆荷浮小叶”、“新荷初出水”,再到“荷深水风阔”、“荷叶似云香不断”,再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饱览、感受了初荷的勃勃生机、碧荷的雍容、荷花的艳丽、荷香的幽雅。但一挨夏去秋来,脚步就自然绕开荷塘,顽固地认为,入秋之后的残荷非但无美可言,简直就是荷的最丑陋的时期,所展示的是萧瑟、败落、凄清的苦景,所生之情不外忧愁、落寞、孤独、颓废。你看那雨中残荷,昔日亭亭丰盈的身姿早已不在,枯萎的残叶如同额头布满皱纹、牙齿脱尽、两腮塌陷的一张张老脸;折弯的荷梗就像弓腰驼背的躯干;荷花凋谢,孤零零地高举着灰色莲蓬的花茎,如同倚靠在老者身旁的拐杖。禁不住秋雨的鞭击,难耐秋风的施虐,残荷如风烛残年的老人瑟瑟发抖。雨落枯荷,滴滴哒哒,绵绵不绝,如饱经沧桑的老者絮絮叨叨,诉说陈年往事。此情此景怎不让人慨叹:荷犹如此,人何以堪!春不看落花,秋不观残荷,成了以往的忌讳。
步入不惑之年,历尽坎坷,饱尝艰辛,视野里的残荷有了别样的感受。
秋日黄昏,走过荷塘,夕阳落照辉映下的残荷尽显深沉、厚重、古朴。放眼望去,满池绿荷已被秋风染成黄、灰褐、暗绿的斑驳绿离,如考古发掘撒落一地的残片,还像历史文献整理现场,片片残荷似张张翻开的发黄的典籍。近观残荷,叶片收缩,叶梗弯曲,如一只只古铜色的老式留声机喇叭。秋风徐来,一曲曲流行老歌仿佛在耳边唱响。
霜晨,驻足荷塘,残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壮烈之美。严霜剪破的荷叶,有的洞穿叶片,有的仅存半幅,有的更是襟襟吊吊,颜色焦黄,荷舞秋风,如战火撕裂的征衣、战旗。或倒伏,或弯曲枯萎的荷梗,如饮弹匍匐的战士,如毁损的枪械装备,如炮火急袭之后山林、民居、野战工事留下的横七竖八的狼藉。耳边的萧萧寒风仿佛激昂的冲锋军号:“嘀嗒嗒嘀嘀嘀!嘀嗒嗒嘀嘀嘀!”我这退役老兵的胸腔顿时鼓荡起一股英雄气慨。
绵绵秋雨,流连荷塘,枯荷听雨,听出的是一种宁馨静宜。寻一处荷塘边的茶室雅座,三两好友,一壶陈年普洱,赏荷听雨,尽享都市生活的恬淡。再看雨中枯荷,如一架架古琴,雨滴枯荷,如柔指拨弦,嘈嘈切切,俨然是一曲优美的雅音古乐。
景还是那般景,荷还是原来的荷,为什么主观感受如此殊异?原来都是心态使然。有一副阳光心态,一年四季皆是美景;用阳光心态看人生,少壮是美,中老年也是美。试着这个思路从残荷中去寻找智慧人生,竟有不少的惊喜!
人生如荷。青少年是初荷、夏荷,生机勃勃。中年是盛荷,叶阔色碧花艳,莲蓬高悬,莲子饱满,令人羡慕。人到晚年就像眼前的残荷,虽然没有叶的碧绿、花的娇媚,但褪去浮艳、洗净铅华,本色、质朴、深沉、厚重,且不是人生的又一番境界!谁说不是一种大美!
生命如荷。人生一世,荷长一秋。初荷、绿荷之后必然是残荷,一季之荷也就结束。但残荷是上一季老荷的结束,又是下一季新荷的开端。残荷沉入水底,化作塘泥,为新荷生长准备了充足的养料,来年新荷一起,荷叶更绿,荷花更艳,莲子更饱满,莲藕更茁壮。正是:陈叶侧畔新绿起,残荷前头万莲春。就是这种残荷的奉献,使荷作为一种物种在自然界残酷的物竞天择中保留了下来。如今,算算生理年龄,我已一天天步入“残荷期”。看到荷的轮回和延续,我悟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蕴。每当看到儿子瘦高的背影,我拈须微笑,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感到欣慰;每当在军校曾经带过的学员一个个事业有成,仿佛觉得就是自己的进步,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人到晚年,懂得分享快乐,懂得消解忧惧,人生之路也就处处充满了阳光。更值得高兴的是,人到晚年,一本退休证虽然定格了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但也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不再为一官半职患得患失,而是为理想执着努力。每每看到人生之路转型取得的成绩,自信“残荷”之身,仍是有用之才。
人到晚年,独爱残荷。
【编者按】于荷之溢美之词,我喜欢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残荷的质感和厚重之美,不止人到晚年独爱,心怀悲悯,眼着高出的文人墨客,不论年龄,喜之残荷也很多,残荷能给人一种旷达之境,天地高远,韵意深悠。编辑:浅浅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