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探秘戏曲之乡

作者: 情系塘沽 点击:1999 发表:2018-12-06 12:00:15 闪星:2

摘要:在当下新媒体盛行、多元化娱乐文化冲击传统戏曲文化的背景下,作者走进汾河岸畔的王曲和东羊二村,探秘那里保存完好的元代大戏台,发掘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意在寻找影响了中华民族多少年的传统瑰宝,呼唤家乡年轻一代重新认知身边的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振兴临汾戏曲。

        吕梁之脉逶迤,汾河之水粼粼!

        12月4日上午10点,天清气冷,冬阳普照。沿着滨河东路,我独自一人骑行过韩村大桥,一路向西,直抵吴村镇王曲村。在村委会大楼北,我远远看到一座白墙后背、挺拔舒展的古朴建筑,这便是始建于元代的古老戏台所在地了。

        王曲地处汾河西部岸畔,是一个传统农耕村,这里民风淳朴!一经打听,我敲开戏台大院对面的一户人家,当听我说明来意后,主妇妹子放下手里的活计,起身拿上挂在墙上的钥匙,爽快地对我说:"跟着我走"。在路上,她对我讲到,她的娘家跟我本是同村,因此,她很乐意地领我进去大院参观。 

        我怀着虔诚的心情,打开院子的侧门一看,这是一个较为开阔、约莫两亩地面积的大院落,十多个粗壮的大槐树整齐有序地植满了整个大院。最北面的建筑是颇具规模的东岳大帝庙,据说,跟蒲县柏山的东岳庙是同一支。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村里都要逢庙会唱大戏,最初是十天,后来由于赞助者的逐步减少,慢慢也就变成了三到五天。

        与东岳庙遥遥相对的正南边,则是久负盛名的元代大戏台了。据考载,它始建年份不详,舞台外形古朴秀雅,其格式独特,分前、后台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比较宽敞的表演区,东西间距近十米,南北约三米左右。后台则是演员们化妆、换装、休憩的地方,东西间距比前台短,但是南北间距足足有五米左右;戏台的后墙背还有个特殊的石槽延伸出去好多,据说,这是演员们卸妆后洗涮用水自此流出去。足见当时的土木设计师是多么的专业!舞台的前、后台界限则是由六扇镂空隔挡门分开,左右各有一个出入口!

1544095429149750_meitu_1.jpg

        戏台的前脸除了演出舞台,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带有小窗的耳房。据坊间称,上方都有精美砖雕门字,可惜在"文革"期间都被毁坏,代之它的则是具有人民公社时代特征的五角星图案和文字。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分列在舞台中央的左右两根大立柱,它们矗立于墙体之中,下部都有圆形石墩做基座,村人皆称"东荆西檽",二者皆系多年生植物。荆,就是用来编织箩筐的原料,也就是《史记》中廉颇"负荆请罪"拿的荆条;檽,也是山坡上生长的条木,老百姓过去在农忙季节常常食用它的细毛果实。两种植物若要长成参天树木,至少得要长上千年以上。

       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屋顶上那纵横交错、榫铆交织的穹顶结构,其内部斗拱看上去眼花缭乱,那精美技艺可真叫"巧夺天工"!它既承受了屋面的前载,又美化了戏台的内部空间。在六扇隔挡门的上方,有一块长达三米、宽约七十公分的朴白匾额,上书四个淡蓝色大字,现在能看清"x韶遗响"大概模样,第一个字仅存"青"字左偏旁了,令人扼腕!

       据七十六岁的范姓老人讲,戏台现在的屋顶,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翻建的。他告诉我:小时候,还爬上屋顶玩过呢。过去的屋顶中央,不是如今的葫芦造型,而是一个方鼎造型,据说这块方鼎外观看似褐色铁制,实际上是货真价实的黄金铸就而成的。大约上世纪末,村里来了几个自称县文化局的人,让村民把它卸下来,拉回县里搞研究,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有人透露那些自称文化局的人是些倒腾文物的骗子,村人只能吃了哑巴亏。范师傅还说,戏台的演出前台在过去还有两根能活动的立柱,有演出了就卸下,没演出时再装上,逢过年时可以用来贴对联。他还说,小时候的戏台前台上方,还有一块镂空大横额,煞是气派,后来也不知何因,丢失不见了。

        看到眼前这座保存尚完整的元代大戏台,我好奇地咨询老先生个中原因。他说,当年解放临汾,支援解放军烧火做饭要用大量木材,因为村里和戏台周围有很多的庙宇,诸如关公庙、安乐庙、药王庙、财神庙、娘娘庙,还有孔庙,所以才最终使得这座古老戏台保留至今。老人还兴致勃勃地给我讲了当年各个寺庙的位置和规模,当年王曲村是如何香火阜盛,他还特别提及,村东现在还有一个清凉寺,过去很厉害,有三个和尚,现在只有一个了,还是当年的尼姑把自己亲侄子送去当值的!老人还特意引着我看了尧王的三太子丹朱墓,一个好大的土堆,旁边立了一块老临汾县人民政府落款的简易保护碑,这其中还包含着个典故。据说,三太子当年由南往北骑马而行,算命先生说他命不过"三曲",他先后骑行过了西芦曲,经汾河又过了孙曲,最后来到了王曲。结果,不出所料,先是老马累死在村西圪梁上,后称“老马坡”,之后三太子丹朱也猝卒于村中。历史传说,由不得你不信!在此次戏曲探寻过程中,我被范老爷子的渊博和家乡情结深深折服!

1544095452510270_meitu_2.jpg

        别过范老先生,拜完王曲村,我又马不停蹄赶往第二个元代戏台所在地——土门镇东羊村!

        路上,经多方打探,我也顺利找到了中断联系四十年的高中王同学,激动寒暄过后,再三谢绝他的挽留,我便又骑行穿越横贯南北的高铁桥下,途经上个世纪临汾著名的水利工程——七一渠,最终,我抵达大戏台所在地东羊

        一进村口,道路两侧整齐的松柏,好像知道我的意图似的,夹道欢迎我的到来。功能齐全的村文化广场,环境优雅的东羊小学,村民漂亮的二层楼房,都显示了该村不俗的经济文化实力!远远望去,一颗高大壮硕的树干矗立在路边!在它的北边,一座檐角明显高挑的古建筑,掩映在红墙绿柳的包围之中,这,便是我心中思念已久的东羊元代戏台了!

        由于戏台大院南门关着,我便来到了东门,不凑巧,也是铁将军站岗——门锁着!我就近察问小卖店的美女老板,她说,看门的陶师傅回家吃饭去了,大约得一、两个小时。我虽然有些着急,但看来也只得等候了。这档口,我来到广场南边的一颗被铁栏杆焊封起来的粗大的皂角树下,端详着挂满树枝上的一串串咖啡色的皂角,心里想着,这颗树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你看看,它的树心已经空了,全仰仗着坚硬的外壳支撑了这么几百年!我随手在树下捡了三五个随风摇落的皂角,放到兜里,权且当是这次东羊之行的纪念物吧!这时,一位七旬老人出的门来,见我眼生,便同我搭话,弄清原委后,老人直接说:"不用等了,你去陶师傅家找他吧"并给我指明了方位。道谢后,我顺藤摸瓜,拐弯抹角来到陶家,也是不凑巧,大嫂说陶大哥今天去河东浇地去了,不过她马上用手机帮我联系她老头儿,老陶回话说干完活了,正往家赶着呢!大嫂随即又热情地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扁食来,非让远道而来的我先吃饭!正在推辞中,陶师傅也进了院,听我说明来意后,他推起院里的自行车对我说,咱们先去看吧!我赶紧阻挡他,让他先吃饭。他笑呵呵道:"不碍事的!让她做面,我不吃饺子"。无奈之下,我就讪讪地跟着他去了。

        待老陶一打开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戏台,它的基座高一米五上下,全部是用条形石块砌成,东墙体上写着“后土庙”字样,跟前还立有一块八六年修复的石碑。它坐南朝北,建筑呈正方形,系十字歇山顶。其东南西三面围墙封闭,舞台面北而开,东西墙头是两根雕花描图的正方大石柱支撑,整个舞台只有一个演出区,屋顶结构与王曲村的极其相似。舞台中央的南边墙体上有一副髯公驾龙戏耍的图画做背景,图画左边靠上的地方都有一个墙壁掉落的破洞了;舞台中央的上方,悬挂有一块蓝底金字的大块匾牌,上书"古台生辉"四个大字,是当代知名书法家书协主席张一先生1986年题写的!舞台整体给人感觉就是一股展翅欲飞的恢宏气势!陶师傅说,戏台在元代始建,至正五年重葺,这里每年总会有很多领导学者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1544095504133101_meitu_3.jpg

        东羊村的元代戏台与王曲村的相比,面积、功能等少了许多,但各有所长,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我国元代不可多得的现存保留完好的国宝级戏曲瑰宝!

        据范老先生讲,王曲村和东羊村这两所戏台是元代师徒两人分工而建的,王曲村的戏台是师傅所建,东羊村的乃是徒弟所为!老先生还说,当年人家东羊村上边有人做大官,所以,名气自然要比王曲村的大许多。

        今日我有幸亲眼目睹尧都区境内现存完好的两座元代大戏台,收获颇丰!我既为家乡还有如此完美的戏曲瑰宝保留至今感到高兴,也为临汾原本就是戏曲之乡找到明证倍感自豪!元代戏台建筑如此完美,令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象,宋元时期,杂剧大师关汉卿就出自平阳府,传统戏《三进士》就取材于帽儿刘村;无论宫廷科班抑或民间草台戏班,我们故乡的文化戏曲活动当时是多么的繁盛,这乃是世界戏曲史上,我泱泱大中华可以扬眉吐气、大书特书的辉煌灿烂的奇迹!

        尧都境内共有三座元代大戏台,除了今天见证的二座,还有一所年代更为久远的大戏台——魏村镇牛王庙戏台!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后因地震屡次重修。这三座尧都境内的元代大戏台,承载了华夏民族多少个历史故事和美好的记忆,堪称稀世珍宝。我期待着,能够尽快成行,去亲眼目睹第三座元代大戏台的另一种风采!

 

       2018年12月4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本篇游记向读者介绍了汾河岸畔的王曲和东羊二村保存完好的元代大戏台。通过作者从古建的各个方面较为详尽的描绘和解析,此古戏台仿佛又将历史上的一幕幕风花雪月、生离死别,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大戏展现在人们面前。大戏台真的承载了华夏民族多少个历史故事和美好的记忆。推荐阅读! 编辑:天山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