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苏州光福散行记

作者: 梦秋 点击:2060 发表:2017-06-07 20:59:04 闪星:0

  今年四月六日,公司派我去无锡参加一个加工贸易企业的交流会;会务组安排上午先去苏州光福参观,中午去太湖之滨品尝“太湖船菜”,下午抵达无锡;与会的代表听了都很兴奋。

  光福,历史悠久,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地处古城苏州西郊,是濒临太湖之滨的一个半岛,湖光旖旎,群山环抱,绿树萦绕。

  刚进古镇,我们的视线就被一块巨形的广告牌吸引住了:“赏香雪梅海,登千年古塔,观清奇古怪,品太湖船菜”。在光福诸多的名胜中,最著名的是邓尉“香雪海”,“邓尉探梅”早已成为一种习俗。邓尉山植梅,始于汉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素有“邓尉梅花甲天下”的盛誉。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香雪海探梅。每到初春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盛开,香气四溢,蔚若雪海。遗憾的是,我们这次错过了花期。公路两旁都是刚抽出新绿的梅树,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梅花的世界。

timg (5).jpg

  睁开眼,汽车已经将我们带到司徒庙。史载,汉光武帝刘秀封24岁的邓禹为大司徒,进讨赤眉,率军辗转征战。在平定天下后,邓禹曾一度游隐光福。司徒庙现存宇殿舍,为清末民初重建。院内4株古柏传为邓禹手植,至今已有近2000年,枝繁叶茂,堪称奇迹。据称,乾隆皇帝南巡来此,被四株古柏吸引,叹为观止,分赐四柏名为“清、奇、古、怪”。

  “清”柏主干挺拔,直耸云天,树冠清秀,茂如翠盖;“奇”柏雷击为二,体裂腹空,皮连枝绿,朽而不枯;“古”柏纹理盘旋,古朴苍劲,貌衰枝壮,体态刚健;“怪”柏卧地三曲,游龙走蛟,满枝苍翠,态状怪异。四者有“清奇古怪画难状,风火雷霆劫不磨”之誉,堪称江南一绝。

  柏树本属喜寒的树种,在江南存活千年且至今仍枝繁叶茂,我们除了惊叹还是惊叹。导游小姐说这是光福水土灵气之所在,没有人能予以否认。赏柏厅西侧廊内,存有明代《楞严经》石刻一部、宝塔《金刚经》碑及其它石刻精品。其中康熙御书“松风水月”碑额最为引人注目。

timg (3).jpg

  “司徒草堂”其实就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特色的后花园,园内植有梅、桃、樱花等,环境幽静雅致,据说是当年邓禹读书习文的地方。出了司徒庙,想起那个“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的童谣,不觉淡然一笑。

  位于古镇西街的光福塔座落在龟山之巅的光福寺内,是古镇的标志。我们下了车,一块介绍光福寺的告示牌映入眼帘:“梁代光福塔,唐代铜观音,宋代石梁桥,元代圣旨碑,明代古樟树,清代大雄殿。”真可谓“唐宋元明清,一寺看到今。”

  拾级而下,迎面是一座精致的大理石牌坊,喜欢楹联书法的人士当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们纷纷驻足观赏。值得一提的是光福寺桥,为宋代的梁式石桥,因与寺门前石阶连成两个凹形的轴对称图案,民间俗称“翻转桥”。栏杆、锁口石、压顶石均以武康石凿成,扣之有声,铿锵作响,故称琵琶桥或响石桥。桥上石雕云龙和万字纹图案,古朴遒劲,线条流畅。

  我们起先看不出它与其他石桥有什么两样,听了导游的解说,走过去用手拍拍栏杆,真的能发出一种玄妙的乐音呢?

  光福寺始建于梁大同年间,距今已有近1500年。建于清代的大雄殿是佛寺正殿,殿前铁铸宝鼎烛光摇曳,香烟萦绕,两旁有侧殿和钟鼓楼;枝干挺拔的明代香樟冠盖如伞,满目苍翠。

  timg (4).jpg说起大雄殿和古香樟,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文革期间,古镇内文物大都未能逃过劫难,当时大雄殿因为可作当地孩子读书的教室而幸免于难,现存的古香樟也并不是因其古老被保留下来,而仅仅由于孩子上下课的钟没有更适合的地方挂。原来在大雄殿前有两棵古香樟,另一棵就没能找到更好的借口而被无情地砍伐作了教室的屋椽。

  光福寺又名铜观音寺。据传宋康定元年,张氏乡民在泥中掘得唐铸铜观音立像一尊,铜像通体金黄,光亮可鉴。高约1米,体态丰腴,慈眉善目,头戴华锦,身佩玑珠,双足裸露,轻踩莲花宝座之上,神情自然。左手下垂,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微弯,称为“如愿印”;右手自然屈臂上伸齐肩,掌心向外,五指朝上,名为“施无畏印”。此铜像原就供于光福寺,此后几经被盗复得。传说道光十二年,自夏至秋,吴中“恒风不雨”,江南大旱,井干湖涸,田地龟裂,铜观音被奉迎入城,“祷之即雨”。道光十三年,吴中大水,铜观音再次被迎入城,“为文以祷即晴”。

  “信则有,不信则无。”我们看着这尊镇寺之宝,心里不仅涌起一股神圣的崇敬。出寺再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寺内另一处文物古迹。元朝至正皇帝1341年曾经下了一道圣旨,免除铜观音寺的劳役。根据这道圣旨而刻成的“免役文榜”的石碑就镶嵌在碑廊内。

  走到碑廊的尽头,就是观音娘娘庙。观音娘娘神态安详,手捧一个灵气十足的娃娃,当地人称“送子观音”。导游指着观音娘娘身上的斗篷对我们说,这里的送子观音很灵验,当地的一位绣娘在此为她婚后不育的儿子媳妇求了菩萨,第二年就抱上了孙子;为了还愿,她亲自一针一线为观音娘娘缝制了这身斗篷。尽管导游示意我们有谁想求个一男半女的不妨一试,同行者中也许是碍于面子,没有人虔诚下跪,但在心中默默祈祷的人一定不在少数。

  沿樱花簇拥的福佑路继续前行,可以到达龟山之巅。樱花掩映下,一池碧水吸引了我们的视线,一只引颈北眺的石龟浮现其间。导游说这泓清泉很奇特,无论干旱洪涝,从来不枯不溢,池中石龟据说就是根据当年重修光福塔时在塔基下发现的镇塔之宝“驮碑金龟”复制而成的。

  1496840113367921.jpg光福塔,始建于梁大同初年,本名舍利佛塔,塔内原来珍藏着《华严经》和光福讲寺的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灵骨,唐代会昌末年塔毁于火为。后来几经修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99年修葺一新的光福塔:塔为砖身,木檐楼阁式,作七层,平面方形,重檐复宇矗立在三层条石包面的台座上,正南开门,自二层起改为四方辟门,各层有楼板和木扶梯,塔身每层有腰檐平座,可供游人登塔远眺,饱览古镇的湖光山色。

  光福塔轻盈秀美,踞山临湖。美中不足的是,如今登塔再没有曾经的“不在画中,已入画中”的意境。今天的东、西二崦湖早已难觅昔日的芳容:东崦湖已被围垦消失,据说以逾亿元的天价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而西崦湖也因年久失修而显得面目憔悴。好在,太湖船菜的鲜美总算弥补了光福山水给我们留下的遗憾。

  船菜,古就有之,是船农利用鲜活水产,加上特殊烹饪手段制作而成。太湖水产有十五目二十四科一百零六种, 其中“太湖三白”--白鱼、白虾和银鱼是最有名的,三白的一大共同点就是“鲜”。当地人对外盛传:不吃三白等于没到太湖。

  当汽车载着我们离开光福的时候,我又在想:山水多舛的命运又岂止光福?


    (图片转自网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来到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的苏州光福古镇,一幅江南景致的画面渐渐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初入古镇,虽然已过梅花开放的时节,却不难想象梅花开放时的暗香,眼见“清、奇、古、怪”的柏树,令人深深感受到此处的灵气。无论是石桥还是古寺,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这些曾经繁荣一时的光景,令作者回味悠长。“太湖三白”的美味,让作者心满意足地领略到了江南的美食文化,也不失是一次难忘的江南游。佳作共赏,问候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