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一叶沧桑在防川

作者: 张林初 点击:3451 发表:2018-10-16 15:46:03 闪星:5

摘要:防川位于中朝和朝俄界河图们江入海口,是我国惟一与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的地方,素有“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之美誉。防川游,与其说是观光游,还不如说是重温历史游,边关历史游。

       打开我国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吉林省东南部有一鸭头状地带,其鸭嘴部分沿图们江向南延伸,这就是边关防川。防川素有 “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花开香三邻,笑语传三邦”之美誉。

   芳菲正浓的盛夏七月,我们特地从晖春市区包车前往防川游览。司机小邹不仅会开车,而且还是一位很好的导游。我们上车后,小邹热情地给我们介绍防川。小邹说,防川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晖春市敬信镇的一个村,距晖春市区约75公里,位于中朝和朝俄界河图们江入海口,是我国惟一与朝鲜、俄罗斯三国交界的地方,人称“一眼望三国”的地方。从防川沿图们江顺流而下,约15公里便可进入日本海,是我国离日本海最近的地方。防川濒江临海,依山傍水,是我国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吉林省的八大景区之一。

   

   一、一段只有八米宽的国土

   车行约一小时后,绿树碧水之间,呈现一条形如弯弓的长堤,这就是洋馆坪路堤。它是我国一段最狭窄的国土,路堤仅8米宽。

   面对只有8米宽的路堤,小邹似乎看透了我们疑惑,便对我们介绍说,1938年日本与苏联在防川村张鼓峰发生军事冲突,冲突以日本失败告终。张鼓峰事件后,苏联占领了张鼓峰和沙草峰,并在洋馆坪一带将其实际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的江边,仅给中国留一条狭窄的小通道通往防川。 

   1957年,图们江洪水泛滥,洪水完全冲断了这段小通道,使防川与内地的陆路交通完全中断,防川成了我国的一块“飞地”。前往防川需借走苏联和朝鲜境内的通道,给防川居民往来内地造成很大的困难。为了结束这种尴尬的局面,1983年我国用青石填江,筑成了一条长880米、宽8米的路堤,防川才恢复自己的国道。路堤左侧是苏联领土,右侧图们江对岸是朝鲜国土。在苏联与朝鲜之间,中国只有这条8米宽的通道,是中国一段最狭窄的国土。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签署,协定规定,在洋馆坪及二号记处,划归中国约2.5平方公里。由此,洋馆坪处国境线向苏联国境推移了1公里余。

   汽车在千米长堤上飞驰,我们透过明亮的车窗,欣赏着三国的山川美景:左侧铁丝网外,是俄罗斯的山林;右侧图们江畔,是朝鲜的农田。中国的国土就在俄朝两国之间的狭长通道上,树绿水碧。

   

   二、儋仰争取到图们江出海权的吴大澂

   车前行几分钟后,一座高大的雕塑映入眼帘。拾阶而上,我们来到吴大澂雕塑广场,首先向努力争取图们江出海权的吴大澂雕塑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观看介绍吴大澂重要历史功绩的图片,特别是吴大澂以“一寸土地尽寸心”的决心努力争取图们江出海权的史实。

   1860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据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86年,时任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兼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受朝庭之命任钦差大臣,会同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国代表办理重新勘察中俄东部边界事宜。吴、依俩人抱定“一寸土地尽寸心”的决心和“应争者必争,应办者必办”的态度,密切配合,与俄方代表进行了三个月针锋相对的艰苦谈判,最终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和《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收回了《中俄北京条约》后俄国侵占的黑顶子(今敬信镇)一带,为中国争回百余平方公里的国土;重新确立了中俄边界界牌、记号,将“土”字牌向日本海方向南移了14里,不仅为中国争回了十余平方公里的国土,而且还争取到了中国船只在图们江自由出入的权利。

1539655920470337.jpg

       ( 吴大澂雕塑)   

       面对介绍吴大澂重要历史功绩的张张图片,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在我国失去大片国土的不利条件下,吴大澂不畏强敌,不仅为我国收回了部分国土,而且还争取到了图们江的出海权,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民族尊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吴大澂是功垂青史的民族功臣。

   

   三、个人创办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

   离开吴大澂雕塑广场后,我们来到张鼓峰事件纪念馆。这是我见到的国内最简陋的纪念馆,只有一排小平房。纪念馆创办人刘丛志,现年55岁,原是生意人。2005年自己出资办起这个纪念馆,现在既是馆长又是讲解员。刘馆长热情耐心地向游客们介绍张鼓峰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影响。自创办至今,刘馆长始终本着尽一个生活在张鼓峰的边疆人的职责和义务在坚守。他的执着精神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动、佩服。 

   刘馆长介绍说, 1938年7月中旬到月8月中旬,侵华日军正准备进攻武汉期间,在防川张鼓峰与苏军发生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

   1938年7月9日,苏军在张鼓峰构筑工事,日军决定采用武力解决争端,一方面试探苏联的反映,另一方面对苏联的军事实力进行“武装侦察”。7月31日,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占领了张鼓峰。为了夺回阵地,苏军用坦克和大炮对张鼓峰实施猛烈攻击,同时出动飞机轰炸日军的增援部队,海军舰队还封锁了图们江出海口。经几天激战,张鼓峰事件最后以日军失败告终。8月11日,日苏在莫斯科签订停战协定。是役,日本参战兵力6814人、火炮37门,伤亡1440人;苏联参战兵力15000人、火炮237门、火炮285辆和250架飞机,伤亡4071人。

1539655950858441.jpg

      (刘丛志馆长在介绍张鼓峰事件)  

        刘馆长介绍说,张鼓峰事件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东北发生的一起重要事件,写入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张鼓峰事件与后来发生的诺蒙坎事件,使日本改变了北进苏联的战略方针和与德国形成东西两线夹击苏联的战略企图……从而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改变了战后的世界格局。

   然而,张鼓峰事件对中国带来三大直接影响:一是张鼓峰事件使张鼓峰成为中俄界山。苏联不仅控制了张鼓峰,而且还占领了沙草峰。二是张鼓峰事件形成了一段中国最狭的国土。苏联占据张鼓峰和沙草峰后,在洋馆坪一带将其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江边,仅给中国留一条小通道通往防川。三是张鼓峰事件中断了中国图们江出海权。张鼓峰事件后,日军强令防川、沙草峰、洋馆坪和会忠源等地140多户居民全部迁出,将这一带划分禁区。同时又在防川附近的图们江航道上立桩堵江,封锁图们江航道。从此,中国利用图们江航道出海的一切正当活动被迫完全中断。

   刘馆长还介绍说,苏联取得张鼓峰事件胜利后,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从中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把它谱成歌曲。歌曲《喀秋莎》,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起到过非同寻常的鼓舞作用。第二次世界大结束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喀秋莎》的歌词大意为:“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四、沧桑凝重的“土”字牌

   参观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后,我们继续前行,来到防川景区旅游服务中心,换乘景区环保车直奔“土”字牌。

   环保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前行,不几分钟就来到边防团哨所停车场。拾阶而上,一块历尽沧桑的“土”字牌呈现在我们眼前。“土”字牌为花岗岩质,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中国侧正中竖向镌刻有“土字牌”三个大字,其左侧竖向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俄侧刻有俄文“T”字。此牌系由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兼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和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国勘界委员会主席滨海省省长兼司令巴拉诺夫共同竖立。“土”字牌左侧为俄罗斯“422”界标。

1539655981547364.jpg

      (“土”字牌)

   “土”字牌历尽了沧桑,也见证了历史。“土”字牌系1860年不平等《中俄北京条约》所规定中俄东段边界二十个界牌之一。1861年由俄方一手炮制的作为《中俄北京条约》补充条款的《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和《中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规定,在图们江左边不过二十里处,立“土”字牌(界碑)。然而,清朝立牌代表昏愦,不负责任,竟然任由俄单方面将“土”字牌立于距海四十四里的沙草峰一带。1886年,为解决珲春东部中俄边界争议,中俄双方各派代表进行谈判和实地勘查。时任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兼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吴大澂和帮办吉林防务大臣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方代表进行了三个月针锋相对的艰苦谈判,最终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和《中俄勘察两国交界道路记》,收回了俄侵占的黑顶子一带,将“土”字碑向日本海方向南移了14里(即现址),争回了中国图们江的出海权,维护了国家尊严。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签署后,“土”字牌已不作界碑,新的中俄东段边界的最后一块界碑,是距“土”字牌南135.8米处的423界标,这是我国离日本海最近的点。

   

   五、登上龙虎阁一眼望三国

   参观“土”字牌后,我们来到龙虎阁。龙虎阁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处,是防川风景区的标志性景点。其主体建筑底部为堡垒式设计,体现国之边关,顶部为仿古式建筑,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寓意边关堡垒坚不可摧。龙虎阁共12层,总高64.8米。一层为防川边防文化展览馆,二层为防川生态体验馆,三层为服务功能区,四层为东北虎之乡生态体验馆,九层为休息空间,十至十二层为观光功能区。

   步入龙虎阁,电梯徐徐上升。来到12层,我们看到了图们江自北向南,流入波涛滚滚的东海。我们看到了中、俄、朝三国。东南是俄罗斯的土地,一望无际的原野,不远处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桑镇。西南是朝鲜,青山连绵,人烟稀少,豆满江市隔江相望。俄、朝两国由图们江上的一座铁路大桥相接。近处是中国,绿色的海洋,“土”字牌镶嵌在其中,边防团哨所前草地上的“我在祖国前哨,祖国在我心中”十二大字更是引人醒目。

1539656029108758.jpg

    (龙虎阁)  

       站在龙虎阁上,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望洋兴叹,什么叫寸土寸心。图们江,千年流淌。中国虽然取得了图们江出海权,但由于出海口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淤堵,朝俄双方目前又都对疏通出海口航道没多大兴趣,中国只能望洋兴叹。1991年8月李鹏总理视察防川后有感题词:“图们江水向东流,土字牌前路断头,登上哨所见沧海,旧事不堪再回首。” 

   防川游,与其说是观光游,还不如说是重温历史,是边关历史游。防川游,让我们了解了彊界战争,学习了边关历史。我们要谨记防川苍凉、悲壮、厚重的边关历史。

   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富强才是硬道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防川,本是中国东北角一个风光迤逦的小村庄,却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名满天下。一点连三国,俄朝各据一边,我们地处夹缝,弱则备受钳制,强能左右逢源。遗憾的是,两百年中国近代史中,防川没有恪尽边防国防之责,尽管依山川靠江川,与日本海一步之遥却无法正常通航,甚至自身难保,曾经成为孤岛飞地。即便在孱弱的晚清外交下,仍有吴大澂等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忠臣义士。防川历尽风雨沧桑后,一叶知秋,折射出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荣辱兴衰的历史。今天我们在作者文章里身临边境,重温历史烟云,防川不仅是风景胜地,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以史为鉴,激发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守土之责、强国之志。文章笔力浑厚,发人深省,推荐阅读。编辑:别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