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瑷珲城头
八月,黑龙江,白云成朵,天空湛蓝。黑河市区通往瑷珲的公路,崭新平坦。两旁一望无际、挑着穗头的高粱玉米,繁星般弥漫绿野的牛羊,足以让我们心醉。只是,一想到我们即将到达的地方,心中好像坠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四十公里,四十分钟,我们来到从教科书里认识的地方——瑷珲。
这是一个边陲小镇。如果不是那个让国人触之心痛的条约,它只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普通小镇。然而,160年前的一个屈辱,把它的名字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
进得镇子,驱车五分钟,我们来到瑷珲古城的最高点——魁星阁。这座大约建于清光绪十八至二十六(公元1892——1900)年间的阁楼历来是人们登高远望的去处。登上阁顶,极目远眺,古城全貌、十里大江尽收眼底。
站在瑷珲城头,我看到江东的大片沃土,那本该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先民在那里繁衍生息:汉民耕种流油的黑土地;鄂伦春人追赶着奔跑的鹿群;赫哲人划着桦树船撒下希望的渔网——
站在瑷珲城头,我看到那个叫穆拉维约夫的俄罗斯武夫的狰狞。1858年5月,他借着英法联军的炮声,气势汹汹闯进瑷珲城。我也看到了当时的黑龙江将军奕山在俄罗斯兵船鸣枪放炮的威胁下终于屈服,被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瑷珲条约),给多灾多难的民族又添上屈辱的一笔。
站在瑷珲城头,我看到,1900年7月,沙俄借口义和团运动,出兵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中国人“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洋”。滔滔的黑龙江水,听到了七千个生灵的悲鸣,见证了因落后而挨打的惨剧。
走下魁星阁,回转几分钟,我们到了“瑷珲历史陈列馆”。这是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也是省级国防教育基地。那里,诠释了中俄关系的演变史,也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
馆前的小块空地成了小集市。烀玉米、烤地瓜、蔬菜水果,随意吆喝。老人慈祥,孩子嬉戏,一片温馨。
我知道,这宁静安康的生活靠的是祖国的腾飞和强大的国防力量。
【编者按】一篇凭吊古迹的微散文,一首幸福生活的赞歌,员外站在魁星阁上登高远眺,百年前国家民族的种种屈辱似在眼前,呼啸而过,沧海桑田,曾经的惨象与眼下小城温馨舒适的生活可谓天差地别,叫人感念祖国壮大、国防强大的同时,也更懂得珍惜当下,珍惜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编辑:穆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