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别处见真情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读江洋先生新近出版的游记散文集《风景别处》,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笔下不同的风景,更看到了“看风景人”心中别样的情怀。
《风景别处》收录的40篇游记,时间跨越15年,空间跨度几万里。在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之余,特别之处就在于有更多的思索和探讨,而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份真情。
作为老红军的后代,作为共和国的军人,作为颇有建树的传统文化传播者,作为公益人,作者把自己对祖国的拳拳深情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字之中。
一、对英烈的缅怀与祭奠
作为老红军的后代,作者对革命英烈有着天然地崇敬之心。而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又感染鼓舞着无数热血男儿。《于都,你有多少血》中,作者站在当年红军万里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点——于都,回忆,倾诉:“千军万马江边站,四方百姓泪汪汪。”文章再现了红军反围剿失败时的惨烈和于都儿女拥戴红军的悲壮场景。
我认为《黑土忠魂》是更加浓重的一篇。白山黑水,忠烈英魂,曾有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抛头洒血,冲在民族抗战的前列,而今几乎被忘却。但是,松林作证,白雪作证,那些如作者一样有良知的后继者在努力作证。文章记述了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感人事件:一位抗联英雄,新婚一天,血洒疆场;同为抗联战士的妻子,落入虎穴,英勇不屈,一生都在用“抗联战士”的精神激励自己;一位耄耋老人,半生都在奔走呼号,只为让社会承认她和她的战友们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岁月。这位可敬的老人就是前不久仙逝的李敏大姐。那一本《东北抗联歌曲集》所证明的足以让英烈们载入史册;而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正是英雄精神的传承。
二、对改革成就的讴歌与憧憬
四十年的改革,给中华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能不引来有责任感作家的目光。书中收录的这类文章给人鼓舞,催人奋进。《大美铁西,时代的担当》所描绘的,就是被称为“东方鲁尔”的沈阳铁西区,在二十世纪末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改革大潮中,遭遇到“天塌地陷”般的痛楚后,顶住难以想象的压力,“终于挺起了自己坚实的脊梁”的过程。作者满怀崇敬与赞美,讴歌铁西人的坚忍、铁西人的担当、铁西人宽广的胸怀。同时用欣喜的笔调描述了铁西人如今的美好生活,用事实和数据诠释了共和国工人阶级的壮美力量。
《石柱花开》中的一个土家族贫困小县,让作者格外垂青。这不仅源于那里的山水,那里的传说,更源于那里的人,那里的变化。古有秦良玉,今有谭妹子。二人时代不同,却有相同的川渝女子的刚烈和真情。秦良玉率部出征,尽显果敢;谭妹子为几千农户脱贫殚精竭虑,不愧为女中丈夫。“太阳出来喜洋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份欢乐,一份憧憬。文章高度评价了主政者的远见卓识,并寄予殷切的希望。
三、对家乡的赞美与眷恋
从古至今,几乎每个为诗文者,都会有怀念赞美家乡之作。江洋有两个家乡,一个是父辈的故乡——江西赣州;一个是生身之地——辽沈大地。本书对这两个家乡都有倾情之述。《赣州:一座不沉的城市》,虽然道出对现状的一些隐忧,但对故乡的自豪感也跃然纸上。文中提到的有辛弃疾的爱国绝唱;也有周敦颐的高洁清朗。有文天祥的光照日月;也有赵抃刘彝的竭虑殚精,其中更有红色旗帜的高擎漫卷。
“我与赣州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交融,我的名字中是因了赣州而有水,或许这是上天赋予我的灵性。”直接抒发自己与故乡的情缘。
《医巫闾美食“三绝”》中,作者自豪地断定:而今中国的美食文化凝聚在医巫闾山大朝阳。接着分析朝阳具备的美食三绝:一绝在食材;二绝在技艺;三绝在口味。这分析视角独特,让人品咂之后颔首折服,好像看到了一桌子令人垂涎三尺的辽式佳肴美馔。
四、对先贤的敬畏与追寻
对先贤的景仰、敬畏和追寻,贯穿在很多文化人的思想体系之中。本书也多有涉及。在《从善如登》中,作者写登泰山的过程,没有流俗地描绘泰山的壮美,介绍所见的风土民情、美食佳境。而是就勒于泰山之石的《国语》中的名句“从善如登”生发感慨,分享禅悟:“登山不难,易如从善;从善不易,难如登山。”这辩证的理解给人以启迪。
在《云冈石窟访昙曜》一文中,作者介绍了一位对佛教坚守如一、矢志不渝,终成北魏复佛一代法将的昙曜大师。文章借助梦境,千里寻师,隔空对话,巧妙地介绍了大师在自己家乡辽宁讲学和肇建石窟的贡献。“他身披那件破旧的袈裟,却掩不住道骨仙风,烁烁威风。一双深凹进去的眼睛迸出能射进人心的目光。”字里行间,透着对大师的敬畏。
五、对社会乱象的担忧与揭露
一个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一定是能为苍生呼号的敏锐者。他的心之所系,目之所及,笔之所述,无不触碰到社会的痛点。本部书中,这类题材的篇目比例自然最多。《辽阳纪行》中这样描述:燕州古城“只剩一片瓦砾,像一位被洗劫后在那里痛哭的沧桑老人”;东京城“撂荒着,城墙没人维护,城楼没人管理”;东京陵被洛阳铲、工兵锹挖掘得满目疮痍。而那些当权者却在忙着盖商品房、开矿山……痛心之感溢于笔端。
在《黑山,你为什么不哭》中,作者痛心于个别短视者把建烈士纪念馆的场地卖给了开发商。痛心于在烈士陵园前大兴土木,吵得英魂无法安宁。在《游黄鹤楼说旅游》中,又用少见的幽默轻松的笔调分析当今开发旅游名胜“三部曲”:一要有编出来的传说;二要有灵气才子的点缀;三要有名人定盘。其实,这“三部曲”,不正是揭示出当今市场之风狂吹之下的浮躁和张扬么?作者轻松的言辞后面,却是一丝无奈和愤懑。
六、 对文化事业的痴迷与践行
江洋自部队退役后,毅然将自己“归零”(自言),旋即投身到文化事业中,致力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尤其致力于长征精神的研究与传播。迄今为止,已经在全国各地做了近百场专题报告和讲座,并且还在研究与传播的道路上奔跑着。该书的多数作品都涉及到文化现象的显现和辩证地分析与探究。
《白鹤楼上望大辽》,作者站在白鹤楼上,心鹜八极,浮想联翩,为我们展示了大辽政治军事文化的历史。把“白鹤楼”和“黄鹤楼”两种文化的象征进行对举,巧妙地阐释出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状态。《浏览台湾》,先从汉字这中华民族的血脉精华谈起,通过自己掌握不好繁体字遇到的不便,深入思考到我们对汉字的简化到底丢掉多少文化内涵的问题。接着通过游览中台禅寺和与一位年轻店主的交往,感受到无论是宗教还是普通百姓对信念的执着和对“温良恭俭让”践行的重要性。《篁岭邂逅“三清媚”》写自己游览婺源,却既不写美景,也不写美食,而是着墨于一次文化的邂逅——巧遇三清媚(当地的文学社团),发出由衷的感慨:“风景再美,人再美,只是外表,文化才是气韵。”作者对文化事业的痴迷可见一斑。
七、对游记散文手法的探索与突破
在创作手法上,江洋注重题材的选择和提炼。透过这部含括作者十几年间作品的文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文学道路上成长的足印。作者曾经说,文学是他生活的伴侣,文学创作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他不但自己坚持笔耕不辍,还经常组织周围的文友探讨交流散文创作的体会,他把自己的体会整理成“散文创作的准备与技巧”讲义,在盛京文学网站等平台上与大家分享。从本书作品的前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散文创作日臻成熟,风格日渐鲜明。特别是在题材的选择和提炼上,作者刻意变换角度,从每篇作品标题到文章的开篇、素材的挖掘、主题的升华,都会让人有为之心动和眼前一亮的感觉,可谓匠心独到。曾经有人发出“风景之死”的感叹,谓之游记写作陷入窠臼。由于网络文学的普及,图文并茂的“攻略式游记”及“行走文学”批量制造,图片的大量使用冲淡了文学的功能甚至文学沦为图片的注解和附庸,游记的“方志化”、“说明书化”已成一种常态。于是,游记散文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已经不仅是“怎么写”,而是“为什么写”——游记成了“记游”,以致游记散文能够生存下去都受到了质疑。如明代大学者曹学佺所言:“作文游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而从《风景别处》的诸篇作品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在有意摈除这些弊习,冲破世俗樊篱,写出了自己眼中独到的风景。
笔者以为,游记散文的突围之路在于重寻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追求内与外的浑融无间,从而引出深刻的人文意境,将个人的心灵寄托与自然、民俗、文化的欣赏与探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更美的风景。“横看成岭”也好,“远近高低”也罢,每个人的眼中都会有不同的风景。但只要目光独到,文心不泯,便可“装饰了你的窗子”,也“装饰了别人的梦。”从这一点上讲,江洋的《风景别处》无疑做了很好的尝试。
我们期待他在文学的路上走得更远。
【编者按】对《风景别处》一书而言,这是一篇极有份量的推介。游记无疑是相当难写的一种体裁,私以为,只写风景的游记顶没有意思,而堆砌史料掉书袋也是极俗气的一种写法。如作者所言,“攻略式游记”及“行走文学”被批量制造,游记的“方志化”、“说明书化”已成顽疾。图片固然能直观展现风景,但依赖图片却是游记散文没落的重要原因。要想不落入窠臼写成导游词和图片注释,写作者必得对人文、历史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作家,江洋的游记从立意之初便不着眼于风景及小资情怀,而是家国天下人文关怀,有着更深层的思索与探讨,因此颇为厚重。本篇书评作者是《风景别处》一书文稿的责任编辑,对江洋游记中透露的悲悯情怀感受比旁人更深,他对文章的立意予以高度肯定,从多角度进行剖析。但作者不止步于此,对书籍除了品鉴与推介之外,更是从游记写作的突破角度进行了探讨。文章最后一部分提纲挈领地总结出江洋游记创作的独到匠心,并肯定了他大胆尝试的价值,是本文最精彩最值得深入品读的部分。游记难写,书评尤甚,路人丁老师的书评,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蓝本。推荐阅读,编辑:哭之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