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民族精神的烛光

作者: 碧古轩主人 点击:1682 发表:2018-08-11 11:47:48 闪星:3

摘要:这是一座精神的群塑,2.6万个魂灵徜徉在花木中,静静注视着前来拜竭和游览的人们。新圣女公墓,活着的史诗,无尽的怀念,思想的启迪,意志与品格的引领……

      一

      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很大成分说的是一种精神。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此刻,我徜徉在墓地,如其说墓地,不如说是花园。万木葱茏着,鲜花盛开,一片生机盎然。塔的松,昂的白桦,曲的皂角,遮盖了这个城市的一角。白的、黑的、红的墓碑与石雕立在那里,静静地注视着前来拜谒和游览的人们,没有动作,没有表情,只是那样静默着、静默着。

  肃穆中,分明有枪炮在轰响,战马在嘶鸣,音乐在萦绕,诗歌在低吟;将军脸上咬紧的牙筋,英雄背上紧缚的绳索……

   一座墓地,一个活着的灵魂的集群,一掬掬不死的精神烛光。

 1533946683924322.jpg

    奥斯特洛夫斯基临终前的最后一刻,被雕塑家永远地定格在一块石板上。瘦削苍白的脸,一只手放在书稿上,饱受疾病折磨的身体微微抬起,眼睛凝视着远方。墓碑下方,雕刻着伴随他大半生的军帽和马刀。墓前的石阶上,有着几颗鲜艳的康乃馨,散着早晨露水的清新和温馨的芳香。

   敬爱的人,您是一个真正的战士,那书本可是您的寄托,那军刀、红军帽可是您曾经的骄傲?您可知,40年前,有过一个异国的与您书中年龄相仿的青年,经久地将您奉为榜样。

   走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为着那个抗击强敌侵略的红军士兵,那个永远追求品格与意志完美的共青团员,也为了给了年轻时的我许多勇气和激励的残疾战士——保尔.柯察金。

       肖斯塔科维奇,一首乐曲战败了强敌。

       那是一个艰难的年月,1941,令全世界为之困顿的日子。东方的中国濒临沦陷,欧洲战场岌岌可危。当夏日的暖风掠过波罗的海,列宁格勒也面临着生死抉择。德国人把这座美丽的城市困了两年多,900天里,列宁格勒军民60多万人牺牲,其中冻饿而死的有半数以上。一年过去了,又一个夏天到来的时候,认为列宁格勒已经唾手可得的德军司令部,向军官们分送了请柬,确定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酒店举行庆功宴。

      但是那一天,酒店没有德国人的庆功宴,取而代之的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首演。

      在战火和硝烟中,尽管当时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只剩下指挥和15名团员。其余的人,不是被饿死或冻死,就是受伤躺在医院里,但人们还是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克服困难。乐团在全市征集临时乐手,空军为乐团运来了总谱。

1533947104709421.jpg

   为了使演出正常进行,苏联红军先以密集的火力将敌炮打哑,随后这部表现愤怒与反抗的交响巨作,便在战火声中奏响。音乐象山洪暴发一样淹没了整个城市,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中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倾听着英雄的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响彻在阴霾密布的城市上空,支撑人们战斗到最后一刻。

   这首交响曲总谱,随后被拍摄成微型胶片,通过军用飞机飞越伊朗、北非、南美,最后运抵美国。音乐会演出的实况,由美国和南美成百家的广播电台同时转播,影响涉及到了整个西半球。

   五线谱不是音乐,那是千百万力量的怒吼。

   如今肖斯塔科维奇平静地躺在了新圣女公墓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墓碑上只是简单的几个音符。但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已经铸造了几代俄罗斯人的灵魂和脊梁。

   这座普通的墓碑下埋葬的是一个不死的灵魂,他把生命溶入了自己的乐曲并得到了永生。

   和音乐一样有力量的是声音。二战期间,著名播音员尤利.鲍里索维奇.列维坦成了德军悬赏要杀死的人,因为他的声音曾是德军的最怕和最恨的声音。他从1931年起担任播音员,他那强大严厉的语调震慑着德军,成为法西斯最感可怕和最仇恨的声音。

   “请注意,这里是莫斯科之声”。这位戴眼镜的播音员从来都是这样平静而沉稳地播报战时公告,一直到希特勒战败战争结束。

   德军围困莫斯科时,希特勒拟定了苏联13个处决名单,斯大林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列维丹。操纵媒体和宣传机构的希特勒明白,列维坦对鼓舞战士斗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称其为“头号公敌”,并悬赏25万德国马克捉拿列维坦。苏联元帅罗科索夫斯基表示:列维坦的声音就值一个整编师。

   听到他的声音人民便受到鼓舞;听到他的声音,敌人便胆颤心惊,恨之入骨。

   常常地,在播出的时间里,人们在战壕里、街道上、车间中,期盼着听到那个特有的声音,这个声音将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而家长就是尤里.列维坦”。

   作家西蒙诺夫曾这样写道:“卫国战争期间,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战壕,还是在沦陷区,一到播出战事新闻的时候,人们总能昕到列维坦深厚、沉稳的男中音。在失利的时候,他给人们以希望;在胜利的时候,他给人们以欢乐。就连墨索里尼都说:苏联虽然只有一张报纸,一个广播电台,但这并不妨碍它打胜仗。”

   作为战士,他手中没有武器。不,他的武器,便是面前的话筒。

   墓碑上,红军之星当头照耀,他镇定自若地面对话筒,身后一圈圈电波传向远方。

   被敌人惧怕的,还有波克雷什金。

   褚红色的大理石上,胸前挂满奖章的飞行英雄坚毅地望着前方。苏维埃空战战术之父,您在注视着什么?苏联卫国战争中最值得骄傲的雄鹰,您在思考着什么?

   4年之中,参加空战156次,击落敌机59架。您无需谦逊,连您的敌人都给了您最好的诠释。当年,您的飞机只要起飞,德国人在无线通话机中便会大声提醒:“小心,波克雷什金在空中!”您的战友有名的空中英雄阔日杜布也曾对您说过:“我一直都是按着您教过的方法进行空战。我向您学习过作战,学习过生活,学习过做人。”

   是了,您曾经只是一名钳工。是的,您也曾在作战中误打下自己的轰炸机。这能说明什么?您的战友只记得您死过几回,都奇迹般回来了。那一会,一个团,到最后只剩下3名飞行员,您两次被击落。在雅西城郊,您为掩护战友,驾机俯冲,被击中了发动机。坠落在树林中。忍着饥饿、伤痛,疲惫地连走带爬好几天,浑身是血回到了机场。

   您不盲干,击落敌机需要真本事,总结经验,摸索战术是您的强项。您巧妙地利用这些战术和动作,消灭了大量敌人。终于,您足以让您的敌人闻风丧胆。那一年的夏天,斯大林又一次将苏联英雄的奖章挂在您的胸前,这已经是第三次得到如此称号了,您成为了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三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人。而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是第一副统帅朱可夫。

   二战胜利后,反法西斯各盟国纷纷表彰您的功绩。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当今战争中最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是俄国的波克雷什金。”

   在所有卫国战争英雄当中,您本不该埋在新圣女公墓里。按照您的地位和职务,您的骨灰应当保存在克里姆林宫宫墙之下。但您的夫人玛丽亚说,您希望和自己众多战友们在一起。

   我明白了,雄鹰是需要蓝天的,战士需要自己的群体。在这里,您可以尽情地体味兄弟情谊,尽情地享受飞行所带来的欢乐。

  墓碑上,英雄背后是一片蓝天,蓝天上一抹弯曲的弧线伸向远方,那是波克雷什金毕生的向往……

1533947163410523.jpg

      卓娅仰着头,身体前倾,衣衫褴褛,前胸裸露,双手被缚……这是18岁的她壮烈牺牲时的情形。雕刻师雕塑这座墓碑时眼中一定是含着泪水的,不然,这座雕塑不会这般传神。

   我知道,少女那昂着的不屈的头颅,在告诉后人,任何侵略者都不可能征服俄罗斯民族。风掠过了树的枝叶,如同英雄在高喊:“你们可以把我绞死,但胜利是终归要属于我们的!”

   斯大林当年站在窗前,长久地吸烟,他是不愿意让部下看到自己流了眼泪。他给西方面军下了一道特别命令:“遇到德军第197步兵师第332团任何官兵,就地枪毙,绝不接受投降。”

   卓娅,您听到了吗?“为卓娅报仇!”这是在全线反攻时,战士们呼喊的最响亮的口号。

   姐姐先去了,弟弟紧跟后面,在离最后胜利不到一个月时间,舒拉驾驭坦克冲锋陷阵,在攻打哥尼斯堡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舒拉的墓在姐姐的对面,墓碑的镜框里,英俊的舒拉身着军装,微笑着望着姐姐,好像说,姐,咱们一起上课吧。这两个自小一个班级上学的姐弟,为了苏维埃,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母亲写下了自己的儿女,那本感动了一代人的书《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其后,科斯莫杰米杨卡娅也静静躺在了儿子身旁。母亲与子女三人在天堂终于得以重逢。

   “妈妈,我要去参加游击战争……妈妈,你知道吗?当法西斯向莫斯科冲来时,我们是不能袖手旁观的。”是的,妈妈知道。妈妈还知道,如果需要,她也会的,拿起枪,保卫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和孩子们的课堂。

  

   二

   有人用枪,有人用笔。方式不同,表达的同样是力量与思想。1533947199996185.jpg 

      没有头颅,照样可以清晰地思维。您只活到43岁,在世时曾恳求后人不要为您竖立任何墓碑。一生卑微的讽刺作家本就没有在意别人在身后如何看您,您的遗愿是要回归泥土,和大地融合一起。

  后人并没有满足您的要求,隆重安葬了您。直到迁葬时,人们才发现您的的头颅不翼而飞。您或许不知道,正是那个崇拜您的戏剧家巴赫鲁申说服了看守墓地的修士,将您的头骨挖出来,藏在家中视为珍宝。人们知道真相,巴赫鲁申只得将头骨交出来。

  那一段离奇的故事不知是否属实,据说您的亲戚亚诺斯基拿到头骨,将头骨托一位意大利军官带回俄罗斯。这位军官携带头骨在火车进入一个隧道时,火车被一股奇怪的白雾吞没了,106名乘客中,只有两个人跳下火车得以生还,其中包括军官的弟弟。“果戈理幽灵火车”至今成了一个谜,自然,您的头骨也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如今,新圣女公墓的金色十字架下语言大师的墓地里依旧没有属于自己的头颅。这或许是这座著名的墓地里唯一没有头颅的人。

  但这并不影响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声誉,也不影响您“俄国散文之父”的称谓。其后的杰出作家屠格涅夫、冈察洛夫、谢德林、陀斯妥耶夫斯基等无不受到您创作的影响,您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的:“果戈理们(指后来一代的俄罗斯作家)都是从他的《外套》中走出来的。”

     没有头颅的大师应当欣然,您躺倒的身后,有着那么多的承继者。

    果戈理的邻居是契诃夫。契诃夫只比果戈理多活了1年。幽默的契诃夫在生前曾劝告人们要珍惜生活,要知足长乐。他曾经说过:“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的说,挺好,多亏这根刺儿没扎在眼睛里……如果你心爱的人背叛了你,你应该感到万分庆幸,庆幸她背叛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祖国。”列夫.托尔斯泰因此非常推崇契诃夫,他说:“他就像印象派画家,看似无意义的一笔,却出现了无法取代的艺术效果。”高尔基对契诃夫做过这样的评价:“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说道:“我愿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

  遗憾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文学阅读更重视西方文学。而西方文学界,却非常关注19世纪的俄国文学。那一年,来自英美等国的作家荐举他们最喜爱的10部文学作品,共有125位作家参与此事,544部作品榜上有名,托尔斯泰作品列第1,契诃夫小说名列第9。

  斯大林时期的文联主席法捷耶夫,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担任《真理报》记者,写了一系列讴歌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文章及特写集。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获1946年度斯大林奖金,作品描述了青年一代抗击侵略者的机智的、奋不顾身的斗争。在赫鲁晓夫攻击斯大林以后,他吞枪自杀,留有一封致苏共中央的遗书。信中表明对赫鲁晓夫等人的强烈不满:“我终生为之献身的艺术已被自负而又无知的党的领导人所扼杀,现已无法挽救。……作为作家,我的生命已失去任何意义。在生活中我遇到的是卑鄙、谎言、欺骗与诽谤,因此我犹如从邪恶中渴望得到解脱那样乐于结束人生。……请把我埋葬在我母亲的墓旁。”

  由于法捷耶夫的遗书当时被隐瞒,所以他请求埋在母亲墓旁的愿望也被隐瞒了。他被葬在新圣女公墓。他不愿死后再与大人物为伍,只想伴着自己的母亲。但死者这惟一遗愿没能得到尊重。他活着时是个充满矛盾的悲剧性人物,死后也依然落个悲剧性的结局。

   没有头颅的果戈里并不孤单,这里有同行诗人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作家阿·托尔斯泰、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正是这些文学大师,像一盏盏烛光,照亮了俄罗斯的夜空,点燃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火种。人们来新圣女公墓,每次见到他们的墓碑,都是对自己灵魂的一次净化。

  艺术的殿堂从来都是热闹和喧嚣的,不会寂寞。

  加琳娜.谢尔盖耶夫娜.乌兰诺娃,俄罗斯著名舞蹈家,被誉为“永恒的白天鹅”,在芭蕾舞界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两次获得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在上世纪50年代曾访问过中国。

      这个生于一个芭蕾世家,形体条件并不理想,被大家称为“蒙古女孩”的姑娘,童年时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经过母亲及舞蹈学校的严格训练,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人们不会忘却那柔美的“天鹅双翅”所包含的多情话语、那轻盈而谨慎的足尖托出的娇羞与惊惧、那"梳理羽毛"时叹息般的头部微摆、那不易觉察的脚的振颤……优雅,可塑、谦虚、不断追求探索,使其表演艺术被称作“乌兰诺娃的芭蕾”,成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荣誉。

  在德国人封锁了列宁格勒的岁月里,基洛夫芭蕾舞团疏散到佩姆和阿拉木图,乌兰诺娃在那里不幸染上伤寒,大病初愈后即登台演出,还随团到医院慰问伤病员。莫斯科保卫战中她到前线为士兵演出,极大地鼓舞了斗志,一时被传为佳话。后来她回忆:“正是在战争年代,我更多想到的是艺术的现代性,艺术如何符合我们的人民——劳动者和士兵的需求。生活教会了我如何更加热爱人民……”

  她常说:“对我来说,每场演出都是新的……”

  1949年,表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芭蕾舞剧《红罂粟》演出,她首次扮演了中国姑娘桃花,在这个角色中她倾注了自己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同情和热爱。其后,她多次应邀赴西方演出,在西方世界引发一场“俄派芭蕾热”。国际声誉不胫而走,被誉为20世纪芭蕾舞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退休后,她集中全力训练年轻的舞者,培养了一大批俄罗斯芭蕾舞演员和享誉世界的芭蕾舞明星。

  作为一名女性,乌兰诺娃的个人生活却是命运多舛。第一个恋人是一位飞行员,一场空难夺走了他的生命。与比她大16岁的戏剧大师扎瓦茨基因爱好各异而分手。原本认为是爱情生活中高峰的与瓦迪姆·伦丁的婚姻,却因为伦丁谢世而嘎然终止。心灰意冷的乌兰诺娃过了近25年的单身生活,在她身边伴随她的,唯有一条鬈毛犬,可鬈毛犬也先于她离开了这个世界。最使乌兰诺娃内心作痛的,是先后扮演罗米欧的10余位男舞伴,竟一个个先她而去。随后,她的养女也去世了,对乌兰诺娃又是一次沉重打击。

  1998年的春天,88岁的她离开了这个世界,追悼仪式在莫斯科大剧院隆重举行,无数鲜花簇拥着她,成千上万的人们排起长队送别乌兰诺娃。总统叶利钦的唁电中说:“乌兰诺娃是艺术家良心、荣誉和尊严的象征。她在艺术王国中将获得永生……成为几代俄罗斯艺术家的榜样。”

  芭蕾女神的墓碑是一块洁白的大理石,质朴而平凡,不留一丝华贵。她身着演出服,充盈着真情实感,完美、自然、和谐,灌注着奋争向上的气质,心中蕴藏着牺牲精神的意志品质,发散出使人震撼的力量。芭蕾本身充满着诗意,乌兰诺娃就是诗的化身。她优美的舞姿永远的留在了像幕布一样的碑刻上,让世人无法忘记。

  尤里.弗拉基米洛维奇.尼库林,莫斯科大马戏创始人,他坐在乌兰诺娃旁边的一片松林中,眼睛看着面前卧着的忠实朋友,那只聪明的狗,据说他们是同天而亡的,亦或是心灵交融的结果吧。

  尼库林是一名丑角和喜剧表演艺术家,在苏联家喻户晓。他与自己的妻子塔吉亚娜搭档合演丑角节目,一生在马戏团工作,长达50年,为马戏奔走呼号,倾注心血。从一个最低等的串场小丑最终成长为马戏团的首席执行官,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尼库林的表演诙谐、逗趣,总能唤起观众的激情,或激起对恶行的痛恨,或让观众捧腹大笑,看了他的节目,会思考生活的现实。尼库林已不单纯是个滑稽演员,而是一位讽刺作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了。炉火纯青、技艺精湛。那张沧桑却欢乐的脸、水手帽和肩膀上色彩斑斓的鹦鹉,已成为了他的标志。

  75岁的尼库林比舞蹈家乌兰诺娃早一年去世,叶利钦亲自在电视台公布这一噩耗,同时宣布为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为他举行了国葬。

   给人民以欢乐的,人民将以厚报给予。尼库林不丑,他永远俊朗着,存活于生者心中,连同他那只忠诚的憨厚的狗。

  

  三

  每一座墓地都是一个离奇的史事,每一个雕塑都是一幅艺术品。

  飞机设计师安德烈.图波列夫、瓦维洛夫,政治家米高扬、波德戈尔内、叶利钦等等。这些曾经对俄罗斯历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世纪伟人都长眠与此,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独特的墓碑,向世人讲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故事。

  在俄罗斯人的心中,新圣女公墓不是告别生命的地方,而是重新解读生命、净化灵魂的教堂。

  始建于16世纪的新圣母女公墓起初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的安息之地。19世纪,这里成为俄罗斯著名知识分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后归宿。在这7.5公顷的土地上,埋葬着2.6万俄罗斯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墓园里不仅仅是英雄,其实英雄也是从平凡产生的,他就应该与普通人在一起。

  在这里,灵魂与艺术结合,历史与精神相融。

    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斯大林的第二位妻子,格鲁吉亚人,比斯大林小20岁,1932年,在十月革命纪念日的第二天自杀身亡,她的死至今仍是个谜。更多的传说是由于斯大林对妻子的暴戾。

  白色的阿利卢耶娃的头像雕塑被玻璃罩了起来,据俄方的介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非常喜爱这位正义感极强的姑娘,由于抚摸她头像的人太多,处于保护的考虑。而一方面说,一些人出于对斯大林的仇恨,发泄到她身上,她的鼻子都给砸坏了,所以把它罩了起来。

  她的丈夫没有与她在一起,斯大林的遗体一段时间被安葬在列宁墓里,在赫鲁晓夫的强烈要求下,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移走,抬出红场火化,安葬于克里姆林宫围墙脚下。在匆匆造就的新墓上,只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墓碑,简单地写着姓名与生卒年份,生前的一大堆的头衔只字未提。

  斯大林生前说:“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

  斯大林的家庭是不幸的,妻子自杀,长女死于纳粹集中营,二女儿斯维特兰娜被迫改了姓,逃离苏联,到美国驻印度大使馆政治避难。曾在“二战”中志愿上前线,击落过两架飞机的次子瓦西里,被开除出军队,坐了6年牢,释放后死于喀山流放地。

  历史诚恳地褒扬了这位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功绩,又公允地补偿了他的无情与暴戾。任何人,都不可能逃逸事实真相的奖赏与惩罚。

  使得斯大林几乎声败名裂的赫鲁晓夫比他的前任聪明,他没有按照惯例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而是来到了新圣女公墓。生前他多次表示,过世后不愿与斯大林一起葬在红场。他是葬在新圣女公墓中苏联最高领导的第一人。  

1533947256107699.jpg

      赫鲁晓夫得以与他的妻子儿子埋在一起,他的头像夹在黑白花岗石几何体的中间。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通过黑白两色交错的花岗石,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功过。赫鲁晓夫的头颅从花岗石中探出来,紧盯着来往的路人,微笑着倾听人们对自己的评价。

  40年前,当赫鲁晓夫结束了和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后,飞往黑海之滨休假。就在这时,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格尔内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当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时,等待他的就是在退休申请书上签字。曾经将赫鲁晓夫赶下台的波德格尔内,也安葬在了新圣女公墓。两个生前的政治死敌,死后戏剧性的葬在了同一个墓地。

    赫鲁晓夫下葬以后,他的家人请当时苏联最有名的现代派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为赫鲁晓夫雕刻一尊塑像。赫鲁晓夫在生前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判过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他吃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拉出来的却是臭狗屎。赫鲁晓夫甚至在莫斯科美协成立三十周年的展览会上,当众揭发涅伊兹维斯内是同性恋者,天性豪爽的雕塑家当时马上反驳说,请您现在给我找一个姑娘来,我要当场证明我是怎样一个同性恋者。他的回答让当时在场的人都大惊失色。

  一个人的品质是需要事件检验的,当赫鲁晓夫的家人告诉涅伊兹维斯内,他雕刻的塑像是赫鲁晓夫的遗像时,宽容的艺术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涅伊兹维斯内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任何人不能干涉他的创作。

  雕塑家并没有计较赫鲁晓夫的无礼,他认真地构思,勾勒出设计:竖起的石头,一半白色,一半黑色,下方一大块白板。

  绿树掩映中由各三块标准规格的黑、白石料咬合组成的墓碑,白黑大理石围就的龛内置放着逝者呈晦黯金色的青铜头像。这个造型别具一格的墓碑如同逝者生前为人处事的毁誉并存,表现了赫鲁晓夫鲜明的个性和他的功过政绩,令人踟蹰叹息。

  “日与夜,善与恶,白与黑的咬合是生与死的统一和斗争的最好象征。任何一个人身上这两个因素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雕塑家这样解释。

  “非凡者的墓上竖起了同样非凡的墓碑”。人们在赫氏墓碑前献花、拍照、争辩,黑白相间的搭配引出了最多的问题:善与恶,生与死,成功与挫折。

  赫氏一生如其墓碑黑白相间,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

  赖莎.戈尔巴乔娃,她是唯一的丈夫仍健在,而先入葬新圣女公墓的前第一夫人。戈尔巴乔夫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特地在旁边空出来的地方为自己百年之后陪伴妻子留出了位置。

  赖莎以年轻的容貌和身姿站立在花丛中,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赖莎敢于冲破苏共首脑夫人不能抛头露面的禁锢,与丈夫一起共赴政治激流,从而赢得了西方世界的敬重,也赢得了俄罗斯人民的尊重。

  赖莎是一名教师,与戈尔巴乔夫相识于莫斯科州立大学就读时,毕业后两人结婚,迁居至戈尔巴乔夫的家乡斯塔夫罗波尔。戈尔巴乔夫到莫斯科任职后,赖莎亦随同前往,回到母校任教。1985年契尔年科逝世。5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共产党总书记,赖莎亦放弃她的教席,转为在丈夫的幕后作他的顾问。

  过去苏联领袖的太太绝少公开露面。但作为一位讲师的雷莎不但不怕面对群众,更经常与丈夫一同出席公开场合。这大大改变了苏联妇女的地位,使她们勇于走向社会。

  苏联解体后,赖莎随同丈夫淡出。后来,她被诊断出患上白血病,再获公众关注。她亦借助传媒的力量,筹款兴建儿童白血病医院。与此同时,随著西方国家不断邀请戈尔巴乔夫演讲,她亦随同丈夫游历四方。

  在那个萧瑟的秋天里,赖莎在德国明斯特病逝。叶利钦派遣飞机接载她的遗体返国,并举行公祭。其后灵柩移送往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安葬。

  穿中山装的王明本不该埋在异国他乡的墓地里。位于路的拐角处,墓前花坛里草木凌乱,已经很久没有人打理了。墓碑后面的树被砍去,留下了低矮的树桩。路的斜对面是王明和他的妻子和女儿的墓碑。对望着自己的丈夫、父亲。按中国的墓葬习俗,妻子应该与丈夫合葬一起的,但王明的妻子没有,她宁可立在对面,落寂地审视着那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人。

  原本,他们应该回到祖国,那里才是他们的魂归之地。然而他们没有。

  或许,他们觉得心中有愧。或许他们认为会遇到不公。然而,毕竟他们是中国人,一个不能够融入华夏土地的魂灵,在异国它乡,会有快乐吗?         

  新圣女公墓饱含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墓主的灵魂与墓碑的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特有的俄罗斯墓园文化。新圣女公墓陈列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每个墓碑都仿佛是历史的一页,而公墓的雕塑又各具特色,是整个俄罗斯雕塑艺术发展的缩影。

  一架插入云霄的米格战斗机,清楚的反映了米格战斗机设计者米高扬毕生的理想和追求。河水顺着堤坝奔流而下,形象地反映了冈得洛夫为俄罗斯水电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一块厚度弯曲钢板上的三个弹孔,形象地向后人炫示坦克炮设计师拉夫里洛维奇研制炮弹威力的巨大……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强悍、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这个民族有辽阔的疆域,有一部起伏跌宕的历史,有兼容东西方的文化与宗教。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起,它的血统就具有独特性。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特对这一充满心理和性格矛盾的民族,作了概括:“俄罗斯文明显示出一种奇妙的混合特性,既有违抗不得的纪律,又充满着冷酷无情的压迫,虔诚中夹带着暴力,祈祷神祗而又亵渎它们,充满着音乐但也非常粗俗,忠诚而又残忍,一副奴隶似的卑微却时而表现出不屈不挠的英勇。这一民族无从发展出和平的美德,因为面对着漫长的冬天和待不到黎明的冬夜,他们必须要战斗,而这是一场苦斗,他们要战胜横扫冰封大地的凛烈极风。”

  俄罗斯的强盛始于彼得一世,他利用手中的权利“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采用西欧成果”,使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继承者,她使俄国在西方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同时她引进法国的启蒙思想,使俄罗斯进一步深入接触了西方文明的精髓。

  此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统治强悍的俄罗斯,包括拿破仑,也包括希特勒。

  20年前,俄罗斯人饱尝了从一个超级大国解体的痛苦,车臣的硝烟,恐怖分子的血腥屠杀,西方乃至世界的嘲讽与冷眼,在这个曾经强大的冰雪之国,在这个曾经为自己的祖国自豪的每一个俄罗斯百姓的心中,普遍产生了一种落差与痛楚。在冰冷而忙碌的现实里,他们的心灵需要抚慰,他们的精神需要一种寄托。

    而莫斯科城的西南部的新圣女公墓则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每天都有大批莫斯科市民来这里,似乎停留片刻,那些紧缩的心灵就会得到舒展和放松,平淡无奇的生活又会重新燃起希望的烛光。

    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风格,把自己的追求融入这些有形的物质之上,尽管这片土地已经没有生命,只有远去的灵魂徘徊于林中。

    岁月可以流逝,而精神却永远不能泯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从新圣女公墓2.6万个墓主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分战争、艺术、政治三个板块进行叙述,描绘出公墓“陈列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每个墓碑都仿佛是历史的一页,而公墓的雕塑又各具特色,是整个俄罗斯雕塑艺术发展的缩影”的特质,彰显出“一座墓地,就是一个活着的灵魂集群,就是一掬掬不死的精神烛光”的内涵。文笔脉络清晰、引人入胜,选材极具典型、令人深思,是一篇逻辑性、思想性、启发性、可读性很强的纪实性游记。特推荐阅读。 编辑: 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