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八一征文】逝去的飞鹰

作者: 碧古轩主人 点击:3104 发表:2018-07-23 05:22:03 闪星:11

摘要:他是一个有三十多年驾龄的老飞行员,两次赴前苏联执行米—8直升机的改装和试飞任务;突破直升机在泰山极顶降落禁区;执行海上磁测、水上起吊无人机、打捞“阿波丸”号沉船;三次寻找并吊挂回收的卫星;四次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多次安全接送中央和总部及空军的首长……一级技术能手、特级飞行员,荣立二等功两次次,三等功14次,学雷锋先进个人标兵,两次全国十佳飞行员…… 后来他转业到地方航空公司,原本工作与生活都是自然的、顺畅的。然而,一场空难,夺去了他的生命。带着对家人的愧疚,带着对事业的挂牵......

NewsMedia_179718.jpg      很久没有了他的消息,只听说他转业了,到了民航。

  不应该这样,因为我的战友,他的名字是随时都响亮着的。

  终于有了音讯,但假如不知道似乎更好。

  那是12年前的5月,一架载有103名乘客及9名机组人员的客机在大连海域意外坠毁,机上人员无一生还。

  无尽的悲鸣中,这个英雄的名字无数次被人提及。他就是人称“中国之鹰”、本次空难的飞行机械师潘明奇。

  忽如晴天霹雳,这怎么可能,一个充满着激情,对生活、对工作、对家庭、对朋友总是一团火的人,一个战胜过无数次死亡的人,怎么会一下子离我们而去......

  

   一

   28年前,我去采访潘明奇,当时他是济空某团飞行大队长。

   当时直升机在空军部队很少,这个大队是军区空军唯一的一支直升机分队。那时,潘明奇从兄弟部队归建不久,已经有了名气。履历中写满传奇:两次赴前苏联执行米—8直升机的改装和试飞任务;突破直升机在泰山极顶降落禁区;执行海上磁测、水上起吊无人机、打捞“阿波丸”号沉船;三次寻找并吊挂回收的卫星;四次完成战地救护任务;多次安全接送中央和总部及空军的首长……一级技术能手、特级飞行员,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14次,学雷锋先进个人标兵,两次全国十佳飞行员……

   那是个星期天,我们坐在机场的草坪上。正是春天,风吹来,清爽而和暖。绿草摇曳,野花点点。

   他说,他也爱好文学,曾经写过诗,写给同学,写给蓝天,写给飞行。飞行是一桩具有挑战性的事业,要有激情。诗人有激情,飞行员同样要有激情。

   他说,他家在哈尔滨,老家其实也是山东。母亲早逝,是姐姐一手把他拉扯大。家境艰辛,性格就有些要强。好在身体好,对军体项目就有些偏爱。小学就参加了市里的手旗演练拿了名次,速度滑冰也得过奖,哈尔滨比山东冷,喜欢滑冰的人也多。

   他说,中学时他当了班长,包括体育,样样要做在前头,要做就得做好。

   “你喝酒吗?”他问。

   我说,喝一点,不多。

   他说,他喝。哈尔滨冷,男人多数都喝,不会喝酒不叫爷们。

   他说,他喜欢苏联文学,学校里学过俄语,“达瓦里西”,挺来劲。

   他还说,他会吹口琴,会演节目。其实他没想过当兵,尤其是当飞行员,原本是要当个演员的。望着远方天上的白云,他英俊的脸上带着无限的畅想。

   就这样,我们在草坪上拉了很久,直至忘了午饭。

   回来后,我连夜赶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摘发在《空军报上》。后来被选入了军区空军出版的小说、报告文学集《飞向极顶》里。

  

   二

   勿容置疑,在军事飞行领域,苏联人是我们的老师。30年代,苏联红军派一千多名飞行员帮助中国抗击日军,训练出无数中国空军战士,有200多名苏联飞行员捐躯,至今仍然埋葬在中国的土地上。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也是在前苏联的援助下组建起来的。抗美援朝,中苏飞行员曾并肩作战。

   包括文革当中,尽管关系紧张,却依然有所交流。

   我翻阅过他的档案,档案里有他出国学习的记录。成绩表上门门优秀。

   47年前的冬天,19岁的潘明奇来到了莫斯科,和其余9名飞行员一起,首批学习改装米—8直升机,学员中他年龄最小。

   那时正是中苏交恶之际,珍宝岛的硝烟还弥漫在人们心中,林彪刚刚摔死在温都尔汗……

   潘明奇和战友们的改装学习,也处在压抑紧张之中。甚至和战友们前往列宁墓瞻仰,都有形迹可疑的人悄悄地跟踪着他们。

   多年之后,一份来自原苏联的内部文件这样解密道:克列缅楚格飞行学校的中国学员行为规范,训练有素,种种迹象都表明他们是出类拔萃的军人。他们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他们究竟有没有秘密的使命在身?对此,我们必须严加审视……

   苏联的规定卡得很死:改装飞米—8的飞行员,必须飞过直—5型500小时。这并不是跟中国飞行员过不去,而是遵循科学的训练规律。而10名中国学员,近半没有飞够500小时,潘明奇和战友们无疑在向自我挑战。

   到了周末,潘明奇和他的战友们仍会泡在图书馆里。校园中一位苏联老太太看了心疼:“为什么不去找姑娘玩?”老太太边说边用做着挎胳膊的动作。潘明奇回答:“老妈妈,谢谢您的关心,我们不能去,我们还有任务呢!”老太太莫名其妙地摇摇头:“你看,那几个国家的年轻人,没有机会还找机会去寻欢作乐呢……”潘明奇笑了:“老妈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不能。”

   考试中,教官惊讶的是没有想到中国小伙子居然懂得俄语。海岸线、陆地国境线、地形、河流、山脉……潘明奇信手画出了一幅简略明了的航图,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教官终于兴奋的高声叫道:“好!很好!”

   星期一的清晨,教官整队点名,惟有中国飞行员到的最准时最整齐。教官对全队学员疾呼道:“大家都学学中国的年轻人,不要丢了自己国家的脸面!”

   告别酒会上,教官举起酒杯,动情地说:“潘,你是我教过的最出色的学员,你为我们的学校争得了荣誉,真的舍不得让你这只‘中国之鹰’飞走啊!”

   1975年1月,潘明奇接到新任务,又一次去苏联,执行验收10架米—8飞机的任务。

   验收飞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飞行理论和经验,而且还要担当很大的风险。那一年的1月,天气格外寒冷,零下40几度的严冬让已经习惯了寒冷的俄罗斯人也都躲进了屋子里。

   飞机制造厂称,飞机的性能非常优良,堪称国际先进水平,不用劳神一架一架地试飞。潘明奇却顶着寒冷,一丝不苟的检查、分析、试飞……他必须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背后,祖国和人民在注视着他,他不能让一架带病的飞机飞回去。

   终于,潘明奇发现了一架米—8上有一丝不易觉察但又很危险的隐患。厂方不相信,于是,潘明奇又驾驶着飞机冲上蓝天,这是用生命在试飞在验证啊!几个起落过后,飞机安然无恙。俄罗斯人笑了,说潘明奇太谨慎、小题大做,甚至有人怀疑潘明奇是有意在找毛病。潘明奇和厂方争执起来,互不相让。最后,一位俄罗斯飞行员跨入座舱,微笑着起飞了。结果,飞机降落时直向塔台冲来,巨大的旋翼击中塔台,断裂了,幸而没有造成机毁人亡。在场的人都震惊了,不仅因眼前的事故,更震惊潘明奇的神奇。飞机制造厂的厂长大步走近潘明奇,一下拥抱住他,一双手一边用力拍着潘明奇的后背,一边大声说道:“玛拉杰茨!玛拉杰茨!(好样的!好样的!)”

  

   三

   泰山,巍巍东岳,拔地顶天,气象万千。自古以来都是人工攀爬,历来被大家称为飞行禁区。没人能够触摸它。

   潘明奇却开创了先例,称为飞上泰山极顶的第一人。

   1976年4月,潘明奇受命飞赴泰山极顶吊控雷达兵器的任务。泰山玉皇顶,海拔1545米,奇峰耸峙,深谷流云,地形非常复杂,大气流变幻复杂而又突然,山顶的着陆场地只是一处长39米、宽24米的山背,两边全是陡壁悬崖、峡谷深沟。目测稍不准确,就可能造成机毁人亡,从来没有飞机在山顶上降落的先例。潘明奇先是带着机组人员一步一步沿着泰山曲折陡峭的山路爬上了峰顶。一路勘察下来,一个运载方案也成竹在胸。潘明奇放弃了高高飞上去,再直接落向山顶,而是采取了紧贴山梁缓缓上升的方法。这样可以一边飞行一边观察,从中分析出山上的气流情况和险要地带。

   潘明奇驾驶着米—8,经岱宗坊,过关帝庙,爬得越来越高。

   他小心谨慎的操纵着。直升机经回马岭终于升上了中天门。这里是泰山的腹地,地势与气象明显的与别处不同。穿山风越来越大,而且很不稳定,飞机在变幻的气流中仿佛一只颠颠簸簸的小船。潘明奇轻轻提起变距,稳登机舵,米—8向上跃升,视角越来越大,莽莽苍苍的百里泰山收入眼底……云雾飘渺之中的步云桥过去了,飞机飞到了十八盘。飞机变得犹如难驯的野马,在不稳的气流中躁动不安。潘明奇紧咬牙关,沉着娴熟地操作着,一个跃升,飞机便轰隆隆怒吼着凌空而起,直向南天门飞去。“呼——”呈翻滚特点的泰山大气流猛地压过来,仿佛一只无形巨手,要把飞机一下推下万丈深渊,飞机在风云中恰似跌入浪谷的船。机舱中有人惊叫了一声,潘明奇疾速蹬舵,压杆修正,避开了就要撞来的悬崖。危险刚过,飞机到了十八盘,犹如一个过度疲惫的登山者,实在精力竭尽了,升力变小,重量倒仿佛加大了。这时候,如果飞机再选择猛地拔高,那么,到了极限的发动机就会力不从心,弄不好会掉下高度碰到山崖上。潘明奇看了一眼副驾驶,两个人会意地点了点头,“刷——”来了一个急转弯,掉头往下飞去,接着,又利用惯性迅速地转过身,迎着已经摸到规律的气流跃升上去。飞机跃过了南天门,终于到达了泰山极顶——玉皇顶。

   潘明奇盘旋着飞机,盘旋盘旋……这是最艰难的时刻,因为气流大、场地小,降落非常危险,要求具备超人的胆魄和过硬的技术,目测要准、滑速要匀、曲线要稳……正盘旋中,突然一股强烈的山风突然从日观峰一侧绕过来,猛地卷住正徐徐下降的飞机,仿佛要把它一下推下深渊摔个粉碎。已经在飞行过程中摸清泰山气流规律和特点的潘明奇早已经有了准备,飞机稳稳地降了下来。落地成功!飞机的前轮离峡谷不过三米!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泰山极顶落下飞机,创造了又一个打破飞行禁区的神话!山顶上的游人和雷达战士们欢呼起来!潘明奇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空军的表彰。

   9年后,又一次飞赴泰山极顶的任务落到潘明奇肩上。这一次,潘明奇和机组同样取得了成功。

   有人问他取得成功的诀窍。他笑了,说,除了勇敢,还需要技术。

  

   四

   “阿波丸”是日本万吨级客货船,在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即将失败前夕,由被其占领的新加坡装载黄金及军用物资,日军驻东南亚军政要员和随军家属计1000多人,悬挂国际红十字旗,驶回日本国。 1945年4月1日凌晨,在途经中国福建省平潭县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逻的美国潜艇,误认为是一艘日本军舰,而用鱼雷击沉。该船中雷后,两分钟内即沉入海底,全船人员除一人外全部遇难。

   阿波丸沉船引起了世界的注目,极富传奇色彩。一段时间内,许多西方大国提出要和中国联合打捞。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阿波丸沉船属中国主权所有。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决定打捞阿波丸。潘明奇机组担负了海上紧急运输和起吊任务。

   阿波丸号船沉没海域水深都在45米左右,打捞海域处于台湾海峡,风大浪高、流急,海况非常恶劣。潘明奇和战友们冒着危险频繁起降在打捞海域的船上,吊取拉捞出的物品,运输打捞所需物质装备。船体摇摆着,风撕扯着机身,每一次降落和起飞都是考验。那一段,潘明奇晒得通黑,回来时,战友们取笑他说,非洲猩猩胜利归来。

   1984年9月。四川资中的沱江,宽阔的江面微波粼粼,渔民正摇着小船撒网捕鱼。

   此刻,中国第6颗返回式卫星载着五颜六色降落伞,以每秒13米的速度从天上飘飘而落,掉在沱江中心,溅起巨大的浪花。伞铺展开在江面上,在水浪的冲击下转眼间开始往下沉。

   好奇的渔民飞桨荡舟,争先恐后地划过来。沱江水下流急。沉入江中的卫星被一股股潜流冲得直滚动,几分钟后,伞绳从水中弹了出来。卫星则沉入江中。

   捞星如救人,潘明奇机组奉命前来,协助打捞卫星。各路英豪,在沱江上摆开了捞星大会战。

   上百米宽的沱江,平均水深8米多,流速快,翻卷着的江水浑不见底。从下午到深夜,潜水员一次次潜入江底,摸遍了卫星落水点周围几百平方米的水域,就是摸不到卫星。

   经过7天7夜的测量、下潜,终于发现了沉入海底的卫星。直升机咆哮着开始吊装,巨大的轰鸣声响起,螺旋浆吹得水面掀起了层层浪花。被泥水包裹着的卫星返回舱终于被捞了上来。由于密封得好,卫星里面没进一点水。

   而潘明奇和战友们7天7夜里,几乎没睡一个囫囵觉。而类似的寻找与吊装返回式卫星,在潘明奇的飞行记录中,曾经就有过3次。

   中国返回式卫星回收成功率达100%的声誉,赢得了世人的关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成功的背后,就凝聚着像潘明奇这样的幕后英雄的辛勤与汗水。

  

  

   五

   1984年暮春,云南边疆,战火和死神撕扯着这片土地。前线野战医院里不少伤员正急切的盼望着往后方输送去抢救,潘明奇驾驶着他的直升机义无返顾地来了。

      飞机爬到4800米,山峰般的云头犬牙交错,封锁着航道。潘明奇决定从乌黑的云岭中间的一线天穿过去。钻入云缝才发现,这一线天并不是径向目标开通的,曲曲折折如一道苍林中的栈道。突然,一道眩目的闪电从航线不远浓云中射出,过了一会,就响起了轰隆隆的雷声,潘明奇双眉紧皱、目光如电,握杆蹬舵……沉雷滚滚,一线天上之路被云山挤得越来越窄,越来越曲折……为了不让敌方特工队发现,潘明奇驾驶着飞机顺着河谷飞行着,穿越河谷两旁险峻的高山,有时候,长长的旋翼看上去像是要打在旁边的峭壁和高崖上。

   一批批伤员运出来,天已经渐黑,还有最后8名伤员等待运送到后方。潘明奇又驾驶着飞机长啸着进入山区。更低的云无情地拦住了去路。没有导航台,到处又都是顶天立地的钟乳山,天又下起雨来,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上空飞行,不小心就会越过国境线,敌人的雷达、导弹都在不断窥测着呢!恰在这时候,导航员偏偏失去了航迹,潘明奇看了一下表,发现原定时间已过。他冷静的观察了一下仪表,果断地操纵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又后转飞向文山州,机智地利用州广播站电台的信号导航……当潘明奇驾驶着飞机安全返回到机场,救护队的领导跑上前来,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不停地说道:“老潘!英雄啊!英雄!”

   硝烟与战火,生与死,潘明奇的出色表现让他不仅荣立了集体二等功,还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六

   在对潘明奇的采访中,看的出,他的心里充满着对家人的爱,也充满着愧疚。

   潘明奇的爱人蔡慧丽在大连工作,结婚不久,蔡慧丽曾试着问丈夫能否换一个安全系数高一些的工作,潘明奇认真地回答:“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但却舍得用金子堆出我们飞行员,除了为国效命,我不能有半点私心啊!” 蔡慧丽感动不已。从此,她默默地和丈夫一起书写着那忙碌与牵挂的生活篇章。面对贤良的妻子,潘明奇不止一次地对她说:“什么人什么事情我都可以不悔恨,不羞愧,可对你,我真的羞愧啊……”

   1975年1月,他们的儿子即将出世。蔡慧丽将家里收拾整齐,等待即将休假的丈夫从新乡回家。她已经有太久没有见到丈夫了,她太想让丈夫跟她一同分享孕育生命的幸福。可她等来的却是丈夫的战友小金。

   小金一边将一斤天蓝色毛线、一件淡绿色朝鲜进口尼龙衣服以及水果和钱递给她,一边解释着:“嫂子,明奇突然接到新任务,他让我代替他来看望你。明奇让我告诉你,等完成任务他就回来看你。”

   微笑着送走了丈夫的战友,蔡慧丽一头扑到床上,泪水横流……她知道,丈夫说的完成任务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未知数,但她已经习惯分离,她的心又一次跟着丈夫飞在蓝天。

   临产时,蔡慧丽在产室经历着生产的巨痛。汗水湿透她的衣衫,她却坚持着,一声喊叫也不肯。护士心疼她,就安慰她:“叫出来吧,叫出来会好些!”她摇摇头。护士为这个倔强的女子感动了,冲向走廊,愤然地叫着:“蔡慧丽的丈夫!快过来,看看你老婆疼成什么样了……”没人应声,护士茫然地回到产室,蔡慧丽让自己笑着,微弱的声音满是骄傲:“他是飞行员,有任务,不能来。”简短的一句话,让那年轻的护士立刻泪流满面。

   生产后,蔡慧丽患上了乳腺炎,没有奶水,只好抱着孩子回到娘家。二月初,辽宁营口、海城大地震,半夜三更地动山摇,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她无助地紧紧地搂抱着儿子,泪水也落了一地……蔡慧丽经这一场惊吓,身体一下垮了下来。医生给开了全休的诊断,没有多久,又发现乳房里有肿块,怀疑是乳腺癌,需要做切片手术……

   死亡,就那样张牙舞爪无情地扑向这个孤单的、拉扯着儿子的女人身上。而这个时候的潘明奇却忙碌在机场试机。当知道了妻子的情况,潘明奇愧疚难当。只有加倍地工作,用奖状和证书来补赏妻子。

   儿子半岁,第一次见到他这位高大、帅气做飞行员的爸爸,惊吓得哭叫不停,怎么都不肯让他抱一抱。看看儿子,看看妻子,潘明奇仰头向天,他不想让泪水掉下来,心里却已经一片汪洋。

   买菜做饭、给孩子热牛奶、换尿布……不知道是不是爱的力量,蔡慧丽乳房里的肿块居然奇迹般的消失了。

   1991年,正读高一的潘航踢足球的时胳膊骨折,打上夹板后不能动,医生叮嘱一定要照顾好,不然会留下后遗症。母亲每天替他提着书包和饭盒接送他上下学。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看着只有1米65的母亲吃力将身体化做一道屏障,挡在他身前,他就会在心里问:“爸爸,你在哪里?”

   整整50天,母亲一下憔悴了许多,潘航对父亲颇生怨怼。

   暑假到了,潘航和母亲去济南看望已经是团长的父亲。潘明奇惊问蔡慧丽:“儿子伤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母亲没等说话,儿子抢先说:“告诉你,你也不能回家。不告诉你,是不想影响你心情。这样吧,带我们去看看泰山吧,算是补偿我们了……”

   然而儿子这小小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一团之长的他实在太忙。“到千佛山吧,那里也挺好玩。”儿子沉默了,低下头,没有说话。

   后来,潘航看到了父亲的很多同事,每个人都用崇拜的声音来问候他和母亲的到来,当他从人们的讲述中知道了父亲征服泰山的经历,他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和无私,父亲对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呵护点点滴滴浮现脑际:他清晰的记得,1989年,母亲出车祸后,父亲在床前呵护。母亲渴了,拿起桌子上的杯水刚要喝,父亲叫住母亲:“那水都凉了,不能喝,我去兑兑。”饿了,母亲想对付吃一口,父亲又叫住母亲:“那饭凉了,不能吃,我去热热。”母亲发愣了,父亲就用手在母亲眼前晃,问母亲:“又想什么呢?不想不想了,来,看看这张报纸,这篇文章多有意思……”

   这一年,潘明奇被空军授予“全国十佳飞行员”。更让潘航知道了父亲是怎样的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

  

   七

   1994年,潘明奇转业到北方航空公司大连分公司。2001年4月,感觉自己年龄和体力已经不能再胜任飞翔任务的他,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主动申请不再做驾驶员,但他却舍不得离开飞机,担负起了机械师的职责。机械师是一个对飞机进行维护,以及及时排除飞机故障的工作,要求具备极强的责任心。

   潘明奇的书桌上有他一笔一划抄录的座右铭——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2002年5月7日,吃过早饭,潘明奇不到5点就起床了。妻子身体不好,喝奶会吐,他要给妻子熬粥。

   中午,潘明奇飞完航班回家,对妻子说:“我真的好想早点退下来,多陪陪你和孩子……可惜,家国不能两全啊……国家培养一名飞行员太不容易了,我能尽力就不应该偷懒的……”妻子打趣:“心领了,这话也不知你说了多少遍了……”

   下午3点钟左右,潘明奇出发前嘱咐妻子:“你明天就要上班了,一会去看看你妈妈吧!”

   “好!”蔡慧丽去看望母亲。不成想,这竟然是她和丈夫的最后一面。

   蔡慧丽从母亲家回来的时候已经快下午5点了,接到丈夫打来的电话,她诧异的问:“你在哪里啊?”

   “我在机场,马上就起飞了,9点半回来。”

   这是潘明奇留给她的最后的声音。

   这一次,潘明奇又失约了,他对蔡慧丽的失约太多了。

   2002年5月7日深夜,蔡慧丽母子向着苍天不停地大喊:“明奇(爸爸),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一遍又一遍,,蔡慧丽相信丈夫还活着,相信丈夫能够听到,她相信丈夫能够回来……

   蔡慧丽了解丈夫极强的生命力,是不会在艰难和灾难前退缩的。

   大海呜咽,星月凄伤。

   2002年5月20日,有关领导来看望蔡慧丽,郑重地告诉她:“黑匣子的录音我听了很多遍,老潘按照规程操作,处理得当,他做的好啊……”

   2002年5月31日,大连雾气氤氲。领导、亲属、同事、战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潮和鲜花将大连殡仪馆拥挤成人和花的海洋,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潘明奇送行……

   雄鹰飞过苍天,无数人泪如雨下。

   在那个宁静的夜晚, 鸟儿折断了翅膀;

   在那片安详的海域, 鱼儿也屏住了呼吸!

   瞬间,你带走了五月里阳光的温暖,

   星星虽繁却不能安抚大海的孤寂

   我亲爱的战友,如今你在哪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这是作者怀念战友的文章,一篇感人肺腑的文字。主人翁潘明奇在国外学习期间,严格约束自我,自觉维护中国人的形象,担任部队飞行员时,试飞、训练、抢险,样样冲在前,为国效命,从部队飞行员、飞行团长到地方飞行员、飞行机械师,直至在执行任务中飞机失事而以身殉职,身份如何转变,时刻报效祖国培养的心没有变,家国情怀令人感动。推荐阅读。编辑:星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