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思 乡 情

作者: 左甲庚 点击:1387 发表:2018-07-24 10:03:02 闪星:2

  年轻时,千方百计地想离开农村,当离开家乡的时候,又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绳,时刻牵动着自己的心。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现在年近古稀,越老越思念家乡了。


  思念家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村里那些原有的老宅院。我家的老院,人们叫南院胡同,建于清乾隆年间,高深幽静;油店院里,传说是主人开油店时发了个外财修建的那座院子;前头铺里,大大小小四十余间瓦房,清末举人六老爷的府第;半胡同里,一进三院古色古香等等。解放初期,每个院里都住着六七户人家,男女老少几十口人,常因鸡毛蒜皮的事闹不愉快。现在不同了,各家各户都是独门独院,特别是近十年里建的房子,都是水泥浇顶,瓷砖贴面,时不时的还有一栋栋二层三层的小楼拔地而起,真是一派新农村的大好景象。


  思念家乡的时候,老村子的布局常浮现在眼前。村子的中央是坐东向西的玉皇楼,楼前有一口十余丈深的水井,大半个村子的人们,祖祖辈辈就同饮这一井水,井台上常有担水的汉子们排队等候。玉皇楼前还有一方储存雨水的池塘,人们叫泊池,夏天炎热时,小孩们在泊池里游泳戏水,冬天严寒时,孩子们在里边滑冰打闹。村子的西沟里,土窑洞较多,住到里边冬暖夏凉。东头沟里,花墙是这一小区的特有标志,先辈们在这悬崖陡坡上开辟了一块平地,供人们休闲聊天,五尺多高的砖砌花墙,不但起到了防护作用,也美化了环境。花墙内有棵百年古槐,遮天蔽日,至今尚存。现在的村子,比我们小时候大了三四倍,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日新月异的变化,很难找到昔日老村貌的痕迹了,确实是,建国六十年旧貌换新貌。


  思念家乡的时候,常想起那些在记忆中印象较深的老者们。左文治老先生,儒雅风范,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天寿哥幽默风趣,笑话连篇,一生乐观。永昌大叔,晚年时虽然家境贫困,但言谈举止经常带有那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的气质。聘卿先生,清末举人,头戴礼帽,身穿长袍,手拄文明棍,一派民国绅士风度。周平老兄,学识过人,吟诗填词,开口即成,我对他崇拜无比。谈笑风生的荷花伯母;干净利落、守寡大半生、能顶天立地的本家太明婶;宝山大叔;家兴大叔家婶儿;兴山叔;天记叔家婶儿等等,这些老人们,有的健在,有的已故,我为已故的老人们感到惋惜,他们生活在战乱时代,在贫困年代度日,苦累了一生。我为健在的老人们感到高兴,他们赶上了盛世时代,晚年能过上这吃不熬煎穿不愁的日子。有些老人,我年轻时就觉着他们已经老了,常年一身黑粗布着体,风里来雨里去,愁眉不展,而今穿戴时尚,精神焕发,我也老了,他们反而越活越年轻了。


  思念家乡的时候,常想起在生产队劳动的情景。五黄六月,烈日下割麦碾场,直到七月底场上还不能结束。赶着牲口犁地,推着推车送粪,眼看上冻了,小麦还种不完,加班加点,一日三餐在地头吃饭,口号就是:坚决不种立冬麦。现在,割麦有收割机,下种有播种机,种地成了农民的捎带。要说农村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思念家乡的时候,想的很多很多。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阔别家乡二十载,思念是在所难免了,农村的风貌在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后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提升带来物质的丰富,但记忆里许多童年的人情与乐趣却不复存在,也就只能成为一段回忆,供人思念,这份乡情,在作者笔下便成了村里原有的老宅院、老村子的布局、印象较深的老者以及当年在生产队劳动的场景,抽象的感情一旦实质化就更能引起人的共鸣。推荐阅读!编辑:穆凌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