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八一征文】告别中南海之后

作者: 江楠 点击:2712 发表:2018-07-19 23:41:32 闪星:6

摘要:当年,那个毛主席书房前的警卫员,现在已经是享誉中外的有名的大夫了。美国《时代报》第3次刊发了他自学成才、热心为华侨关凤美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消息。旅美华侨伍振权看报后,感慨万分,他为炎黄子孙中能有这样高明的大夫而深感自豪。

  深秋,艳阳高照,金风送爽。广阔的华北平原上,一列快速列车向着北京奔驰而去……第五节车厢的前部,依窗坐着一位身穿灰制服的中年人。他,稳重憨厚、温顺随和,连说话都是慢吞吞、笑眯眯的。他的脾气好得简直象位密月中的新娘。然而,了解他的人却亲切地称他:犟渠。可不,为了这个“犟”字,他——保定地区小儿麻痹专科医院院长渠振江,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珠啊!

  列车飞奔着……

  渠振江信手摘下帽子,斜靠在坐位上,双目凝视远方。秋风徐徐拂面,片片果园,座座住宅,从他面前一晃而过。他的心潮随着这滚滚的车轮起伏不定,早已飞向了中南海!“弹指一挥间”,16个年头过去了。当年,那个毛主席书房前的警卫员,现在已经是享誉中外的有名的大夫了。美国《时代报》第3次刊发了他自学成才、热心为华侨关凤美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消息。旅美华侨伍振权看报后,感慨万分,他为炎黄子孙中能有这样高明的大夫而深感自豪。特意剪下报纸,邮给保定市人民政府,转交渠振江。

      还亲笔题写《好大夫》七绝一首,遥寄致意:

      专程保定展愁眉,

      复遗回春发壮枝;

      内外传扬歌大德,

      关姑有幸得良医。

      今天,渠振江就是应美国患者关凤美的邀请,专程去北京联系出访手续的。

  列车在轰鸣着。渐渐地,渠振江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他的事业是从中南海开始的。那是1959年春天,他应征入伍来到中南海,在丰泽园书房前为毛主席当警卫员。平时,他一有空就自学针灸技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301医院认识了军医李周唐。当听说李军医专门讲授解剖学时,他说啥也要学这门医术,并且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跑来当“见习生”。李军医不解地问:“告诉我,你为什么偏要学解剖?”“我弟弟就是因为无钱治病死去的。从记事起,我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为穷人治病。”话不多,可李军医听起来却铿锵有力、震人心弦。他默默地将渠振江留下了。他收毛主席的警卫员作“徒弟”,是偏爱?还是好奇?不!是因为小渠懂得做医生的价值,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医疗事业的无限追求和憧憬。从此,渠振江成了他的“编外学员”。谁知,他竟成了渠振江终身事业的引路人。

  1969年仲夏,渠振江转业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身背药包,走村串乡,用几根银针为乡亲们治病。这年冬天,农民刘洛贵的母亲昏迷不醒己经3天。连当地有名的中医先生都认为无法可治。邻居们已经在锯木板做棺材,准备后事了。渠振江冒着大雪赶去针灸,他大幅度捻转提插。说来也怪,不到半小时,这位60多岁的大娘竟然睁开了眼,牙也咬了,居然救活了!从此,渠振江的名字在四里八乡传开了。

  对这位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0年警卫的排长,组织安排了一个又轻松、又时髦的工作:到医院政工组当干事。渠振江却一心要当大夫。后来,总算安排到了保定市南市区医院。

      一天中午,他探亲来到唐县高昌大队,被一位邻居请到了家中。“好大夫,救救我吧!”随着凄惨的喊声,只见一位20多岁的姑娘,坐在炕上掩面痛哭。她叫王玉芹,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瘫瘓,长年臥床。她哀求着:“大夫,人家都说您是毛主席身边回来的医生,一定要救救我啊!”这是位容貌俊秀的姑娘,如果有双好腿该多好啊!看着渴望求医的姑娘,渠振江非常同情。他一边安慰,一边针灸。从此,他每次回唐县,都要专程来针灸,一连回来了3次,仍不见疗效。当第4次来时,王玉芹由于病魔的折磨,已经死去了!这个意想不到的恶噩,犹如一声闷雷在渠振江的脑海中炸响!他的心象被油煎、火烧……蓦地,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弟弟病死的惨景。他扪心自问:当年弟弟病死,苦于无钱;今天,我当了医生,却不能为病人治病。难道小儿麻痹后遗症,真是不治之症吗?这些可怜的孩子只能瘫一辈子、拐一辈子吗?不!历史悲剧不能再重演了。陆游说过:“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我既当了医生,就应选定小儿麻痹后遗症这个课题,钻研下去。若闯不出一条治疗的路子,怎么有脸姓渠?又怎么有脸称“堂堂的中国人”呢?

  列车呼啸着前进。渠振江浮想联翩……

  闯路,谈何容易啊!论水平,他只是一个“见习生”,新针疗法也是自学得来的;论实践,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王玉芹仅是他的唯一患者。可是他却说:“如果老中医们都能妙手回春,那还要我们这些新手干什么?”不久,组织分配他到市第二医院进修外科手术。他高兴极了。短短一年的进修,他学会了普通外科手术,开始在复杂的下肢组织中,研究肌腱、血管和神经等功能。进修,只是引路;钻研,才能入门。他回到医院,买来猪蹄做试验,巩固手术技巧;用小孩袜子、自行车内胎练习,提高皮肤缝合技术;为了学打结,他家的茶壶嘴、凳子腿上,乱线缠了一层又一层;吃饭时,还常常把碗里的面条当神经;睡觉了,他用手比划儿子的小腿,经常把儿子从梦中摸醒。在军医李周唐的指导下,他自学完了《外科学》、《野战外科学》、《人体解剖学》等书籍,还研读了上海、天津的《手术图谱》。在6年多的时间中,遍访民间良医,写下20多万字的笔记。他弄清了:造成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原因,是由于患者的腿神经细胞水肿变性或坏死,造成了神经麻痹、血液循环障碍、肌肉萎缩、关节畸形、功能受到影响。于是,他从局部畸形寻找麻痹的神经和部位;又从麻痹的部位和神经寻找畸形的表现。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创造性地研究出了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循经手术综合疗法。”

  1976年初秋,渠振江的第一例手术开始了。好象命运有意在跟他开玩笑:手术竟从晚上10点做到第二天早上4点,结果失败了。失败,对医生来说是最大的禁忌。有些医生为了保“名”,回绝了多少明知可以手术,但又怕担风险的病人啊!今天,“手术失败”的丑名也落到了渠振江的身上,他非常烦闷。是惭愧?后悔?还是灰心?不不不!都不是!用他的话来说,在这个时刻,后悔、灰心,都是白搭!唯一要考虑的是:失败的原因。他一言不发,拧开水龙头,冲洗去手上的血污,信步往家中走去。四周一片寂静,铅灰色的天空,笼罩着大地……也不知走了多久,东方渐渐露出了鱼肚白,又慢慢地变成了片片金色的朝霞……啊!黑暗过后,才是黎明!失败,不就是成功的开始吗?渠振江返回身,加快了步伐,迎着霞光,大步向医院走去……

  人的生命,就象一块燧石,只有当它受到敲击的时候,才有可能迸射出灿烂的火花,点燃起熊熊的成功之火。手术失败了,有人劝他:“别死心眼啦!外国专家都治不好的病,你还治得了?”也有人说:“你就别逞这个能啦!”可他却这样想:“人生的意义在于进取,我偏要出这个名!”快过春节了,人家都喜气洋洋写春联,贴“福”“禄”“寿”。渠振江也在忙:他把家里四面的墙上,贴上了几十张小儿麻痹患儿的畸形照片。还将社员挖出来的两具尸骨拿回家来洗干净,按人体骨骼构造配好。这可气坏了丈母娘,三天两日跟渠振江吵,说这些东西“不吉利”、“冲财神”!渠振江只当没听到,一心研究人体下肢骨头的构造,从骨头上了解神经和骨骼的关系。一天晚上,他听说保健医院有两个死婴,就悄悄跑去要来,拿到手术室冲洗干净,认真解剖,从中弄清人的神经系统、神经走行及神经支配的各个组织,一干就是通霄……实践出真知,人瘦了,可是手术失败的原因却找到了……

  科学的设想和敢闯新路的倔犟性格,为他的事业开拓了道路。第二例手术开始了。患者,蒙古人民共和国华侨焦品,刚满13岁,迟缓性瘫痪,拄拐11年。渠振江按照循经手术疗法,给他精心做完了手术。

       手术康复后,焦品的母亲归国前挥泪写下了《祖国啊,我的母亲》一文,其中这样写道:“我的儿子焦品,两岁得了麻痹症,已经有11年了。我到处求医,跑遍了乌兰巴托及祖国的大医院,都没治疗效果……来保定手术后的第三天,孩子忽然狂喜起来,喊:‘妈妈,我的脚趾会动了。’我以为孩子是在说梦话,没理他。孩子腾地坐了起来,拉我看他的脚趾。我看到他的脚趾果真在动,刹时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我便伸手去摸,呀!热乎乎的!我一把搂住孩子,泪如泉涌。焦品这条腿是十多年来不能自身发热,没有御寒能力的呀!6月28日,焦品终于扔掉了拐杖,迈出了自已的步子。13岁的孩子,第一次获得了走路的自由,兴奋得在房间里来回走个不停……归国求医,拄着拐杖来,扔掉拐杖回!这个神话般的奇迹,终于在伟大的祖国实现了!7月6日,我同孩子踏上了归程,告别了祖国——我的母亲……”

      几天后,清苑县望亭乡社员董同义又来做手术。谁又会想到:这位扶拐走路20多年的青年,手术后不仅扔掉了拐杖、找到了对象,而且还能开拖拉机、搞短途运输呢……

1532047073331861.jpg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几年来,几内亚驻华临时代办杜尔的朋友西拉、多哥驻华大使的孩子、蒙古、美国、香港和全国各地的患者,相继慕名前来治病。到目前为止,渠振江已经做了手术三万二千多人次,有效率达90%以上。渠振江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他以回春的妙手,解放了千万个残疾患者的劳动力;他以高超的医术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以大胆改革创新的犟劲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一位患者在感谢信中这样描写渠振江:

      手上千般技,心中一点诚;

      患者得新生,片片人道情。

      其实,渠振江的人道之情又岂止只体现在一把手术刀上?在患者的生活中,同样渗透着他的拳拳爱民心:那是1981年的春天,金色的迎春花刚刚开放,又一批患者来到了医院。广州来的工人王铁华和佳木斯的女青年阚丽娟,一年前曾一起住院,又一起请渠振江做了手术,效果非常明显。这次,他俩相约再次来做手术。手术顺利完成了,效果更加明显。他们一起笑啊!唱啊!高兴极了!看着这两个被病魔缠身十多年的年轻人,渠振江突然想到:他们也是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如果他俩结成伴侣,不仅有利于他们的生活,而且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进步。真是“无巧不成书”,渠振江刚跟阚丽娟说了意思,谁知这位21岁的姑娘竟一口应承,并一定要请他当“媒人”。后来,这对年轻人结了婚。去年他们又来了,并且抱来了不满周岁的胖儿子,夫妻俩争着让还不大会讲话的婴儿喊渠振江“爷爷”。

      几年来,渠振江不仅治病,还先后接济少数经济比較困难的患儿……用患者的话来说,“渠振江,是拯救我们走向光明、获得新生的伟大父亲。”他解救出来的儿女四海皆有,他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可是,每当谈到这些,他总是报之一笑。谁又会知道,在他憨厚的笑声中,饱含了多少辛酸啊?

  车轮滚滚,渠振江的思绪象开闸的潮水,翻腾着……

  在事业的道路上,他饱尝了多少人生的风刀霜剑、辛酸苦辣啊!据国际残疾人年统计:当今世界二亿零三百五十万残疾人中,有一百五十万人是属于小儿麻痹症致残的。现在世界各国还没有解决这个病症的妙方。可是,偏偏不然,中国的渠振江却以自己的心血,解救了千万个瘫拐儿女。《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作了报道。

      按事实说,渠振江为祖国的医疗事业作出了贡献。谁知,这位“无名之辈”得到的却是怀疑、讽刺和中伤。有的人甚至不顾事实,以“没有科学价值”全盘否定了渠振江的治疗方法。他真不明白:难道我解救了1万多个瘫子、拐子,没有科学价值?难道“无名之辈”,就不能去闯“医学禁区”?心中的苦闷,对谁去说?对谁去讲?多少个夜晚,他久久不能成眠啊!亲友劝他弃医,爱人要他改行。然而,古人说:“破帚自珍”。渠振江毕竟是条犟汉子,认准了的真理,非坚持到底不可。他心里很清楚:干,才有出路;不干,就等于默认了那些不公正的结论。只有以高超的医疗水平,才能澄清是非,自我正名!他依然义无返顾地忙碌着自己的事业。

  渠振江,这根刚从石板缝里钻出来的嫩竹,并非只遇到了严霜和冰冻,他也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暖和爱抚。党和人民最了解渠振江,就在最困难的时刻,患者给了他极大的支持,社会各界给了他无穷的力量:41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联名上书党和政府,诉说衷肠。他们用自已治疗的明显效果,驳斥了那些流言蜚语,要求政府支持渠振江的事业;《人民日报》社专门派出记者调查,证明渠振江治疗总有效率达84%,加编者按在报纸上刋豋了《疗效就是根据》、《求全责备未免过分》等稿件。

  最使渠振江难忘的是:原农牧渔业部副部长、到保定地区担任地委书记的邢崇智,热情接待了数十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对渠振江的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那是1980年初冬,邢书记和秘书丁文斌,驱车来到南市区儿麻医院,逐个询问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患者们围着自己的书记,激动地唱起了《小儿麻痹之歌》:“离别爹和娘,求医寻四方,有脚不能行,有手无特长。生活多艰辛,何日能解放?保定渠振江,治病有神方,手术成效快,患儿扔拐杖,感谢渠大夫,深恩永不忘……”

      一些即将出院的患者,以万分喜悦的心情在走廊里来回行走不停,感谢党培养出了这样的好大夫。还有的患者,拿出他们入院前拄着拐杖走路的照片,给自己的书记看。邢书记的眼晴湿润了。当晚,他把渠振江请到了办公室,勉励他说:“各地这么多儿麻患者来保定投医,这不是保定的负担,而是保定的光荣。你是人民的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要解脱病人的痛苦。我们要向人民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了解决床位少、患者吃住困难的问题,邢书记亲自主持地委开会,成立了“保定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附设小儿麻痹专科医院”。派去了干部,增添了器械,并任命渠振江为副院长。

  1981年深秋,邢书记和丁文斌在涞来源县搞调查,了解到:城郊有位高兰凤姑娘,瘫痪19年,双腿不能行走,建议渠振江为她手术。并派丁文斌带着渠振江驱车200多里,闯过易县最难行车的十八盘山路,来到高家会诊。当他们第二天返回保定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丁文斌又与涞源县委联系,用专车将高兰凤送到保定地区儿麻医院。经渠振江手术后,高兰凤终于扔掉了拐杖,站起来了……

  慕名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医院开始扩建。1982年12月9日黄昏,一辆灰白色的上海轿车停到了儿麻医院门前。邢崇智书记一下车就笑着对渠振江说:“明天,我要到省委去工作,地委的工作都移交完了。来看看你的专科医院,盖得怎么样了?”他们一起登上了已经盖了一半的治疗楼。邢书记了解修建情况后说:“应在楼后边加盖一个食堂和一个水房,这样病人的吃饭饮水问题就解决了。你的报告,我已委托给地委领导了。”话未说完,渠振江的泪水,已夺眶而出……邢崇智担任省委书记后,一直关怀着儿麻医院的建设,经常了解渠振江的治疗情况和患者的疾苦,指示有关部门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列车奔驰着。渠振江有多少往事要回顾啊……

  自从患者联名上访、记者内查外调、邢书记悄悄私访后,渠振江心里多了一个念头:党和人民给了无穷的力量,我该如何报答?邢书记走后,他自筹资金盖起了一座拥有10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他任院长,聘请了一位副院长、5位医生、5位护士和15位勤杂人员,实行了院长承包责任制。从此,床位周转率大大提高,患者的开支明显下降,医护人员的收入有所增加。

  1984年初冬,内蒙古巴盟地区,寒风呼啸,滴水成冰。五原县迎宾旅馆里,却是一番紧张、热烈的景象:渠振江大夫正和助手们一起,在为小儿麻痹患者施行手术,电视台的摄影师,正在抓拍这分分秒秒的精彩镜头……

      几年前,渠振江就了解到内蒙有一些小儿麻痹患者,迫于路途遥远、经费困难,长期得不到治疗。他想:专科医院是专门为患者服务的,难道就不能送医上门?这次巴盟之行,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为230多名患者做了手术。他们石膏自已运,路费自己拿,吃住自己报,手术费收得还比内地少,纯收入损失近万元。但却使患者每人节省了400多元钱……一位美国患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曾赠送了500美元。渠振江全部记到了医院的账上,他用这笔款特地购买了一台高级无影灯,安装到了手术室……他以自己的医疗技术,为党增光,为民谋利,为国争名。

  一天,美籍华侨、著名电影导演关文清的女儿关凤美,来保定求医。她,3岁得了小儿麻痹后遗症,走路扶膝,肌肉萎缩。三十多年来,曾在香港和美国历访名医,毫无疗效。一次,专程到香港某医院治疗,不但没有治好左腿,反将无病的右腿手术致残。当时,有人劝渠振江:“算了,别为给华侨治病,再担风险吧!”朋友的劝告不是没有根据的:1979年,陕西一位患者出于感激之情,给渠振江邮来3斤核桃仁,渠振江立即邮回2元钱。结果就为了这点“礼物”,闹得满城风雨。更何况,现在是一位美籍华侨的小姐来就医呢?刚刚好起来的名声又得付之东流。但是,渠振江认为:名声,值多少钱?我是党和人民承认的医生,解除病人痛苦就是最好的名声!

  其实,他比别人心里更清楚,关凤美是个特殊的患者:她的父亲关文清,是四十年代上海电影界著名的导演,又是一位永远不会被炎黄子孙们忘记的爱国华侨。抗战时期,这位老人,曾以自编自拍的电影《长城血》激励人们为民族、为中华,奋起抗战;抗战胜利后,他又拍摄了《复员泪》电影,劝导人们不要打内战。后来,就在他漂流海外,历尽沧桑之际,他最小的爱女关凤美落病致残。老人为祖国,献出了孩子的双腿,难道我就不能拯救他的女儿,使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37岁的关凤美,是渠振江手术以来年龄最大的一个。年龄太大,在手术中确有一定困难。但每次禁区的闯过,不都是从这些具体的“第一”开始的吗?他和几位医生详细检查了关风美的双腿,认真分析了病情,反复修改了手术方案。为了方便华侨,还决定:手术3天后,派车送她到宾馆养息。他和另一位医生每天3次到宾馆为她检查、换药……

  手术开始了。渠振江熟练地做完了全部手术,仅仅用了40分钟。奇怪的是:关凤美一点也不感觉痛。手术3天后,关凤美冰凉30多年的左腿,开始发热了;原来弯曲不直的脚拇指伸直了;渐渐地走路不用扶膝;小腿也开始长肉了。关凤美欣喜若狂,立即给父亲拍发电报,泣报喜讯……渠振江收到了关凤美夫妇邀请出访美国的信……

  “呜——”列车飞驰着,快到北京站了……


  渠振江走过的道路,不正和这奔驰的列车一样吗?迎风斗寒,栉风沐雨;有严霜,也有春风;有欢乐,也有辛酸。但是,列车却总是不达目的地不停息。所不同的是:列车有铁制的巨大的发动机,而渠振江有的是一位共产党员忠于党的医疗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毛泽东主席的贴身警卫渠振江,退伍后自学成才的故事。这位在毛主席身边当了10年警卫的排长,退伍后谢绝了组织安排的又轻松、又光彩的工作,却一心要当医生,悬壶济世,为人民群众解除痛苦。凭着对医学的热爱,他离开中南海后,刻苦自学医术,研究出了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循经手术综合疗法”,攻克了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这个被称为不治之症的医学难题,创造了医学奇迹。在党的关怀下,创建了“保定地区小儿麻痹专科医院”,任院长,救治了无数个小儿麻痹患者,他不仅救治贫困的农民、许多中国的患者,还为国际友人,著名华侨等解除了病痛,名扬海外。如今老人家虽然辞世了,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高尚品德和宝贵的医学经验,成了宝贵的财富,留在人间,永远激励着后人,崇尚医德,不懈追求,勇攀高峰,造福人类。作者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流畅自如地驾驭全篇结构,人物鲜活,故事感人,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很有现实意义,是一篇优秀的纪实作品。推荐阅读。编辑:柴英

评论